老乡家园乐安居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都安瑶族自治县的“贫困之冰”,经过政府和人民多春的“破冰之功”,已淌出“涓涓细流”。
  车行环城路,整齐划一、直插云天的一幢幢高楼,让人以为这是什么高档小区,其实这是移民搬迁安置区。这样的安置区,光城区附近就有三个,分别是城北、七星、八仙移民安置区,也叫老乡家园。这里住着的都是从大山深处搬来的困难群众,有些是整屯搬迁而来。
  我第一次深入老乡家园腹地,是入户对接。林立的高楼,外观统一。以穿过新区的笔直大路为界,按标准小区建设的一排排楼房,分为A、B两区。我的帮扶对象所住的B区有40多栋楼,纵横有致。外墙的最高处依次标出楼号。醒目的数字透出的是扶贫的成效与决心。清一色的电梯房,高端大气,尽显关怀。水电安装到户,门窗齐全,内墙过灰刷白。水泥路贯通小区的南北西东,绿化带的花草树木绿意盎然,广场上热闹非凡。从山里出来的大爷大妈们,有的扯开嗓门对唱山歌,有的挥着蒲扇跳起扇子舞,真是与时俱进,快速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广场外围,各色摊位全面开花,人声鼎沸,一派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政府易地安置扶贫给予“输血”,帮扶对象能自强自立地“造血”,才能安居。
  迁入新居前三个月,政府补贴过渡期生活费,每人每月300元。这个过渡期,就是让他们出去找工作、谋生计。开发区里的好几家扶贫车间,可满足体弱的妇女们做手工活。不甘于挣小钱的男人们,可投入到附近的高铁建设中;有一技之长的,则到需要的各行各业去谋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可享受政府的低保救助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政府已经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不怕生活没着落,就怕双手不勤快。
  龙富这一户是一对80后夫妻。育有三个小孩,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刚搬来那阵,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劝他们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先就业再择业,糊口的事解决了,再慢慢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他们听了我的劝说,妻子花梅跟附近村庄的菜农批发蔬菜,在小区摆地摊,龙富到附近工地打短工,日子终于安稳下来。花梅摆地摊嫌上下搬动不方便,后来弄了个推车,边走边卖。有人买了菜,又想顺便买点肉,买了肉又想买味精醬油什么的。顾客的需求,让夫妻俩有了扩大经营的念头。于是,二人在小区里租个门面,开起了小超市。我每次去填收入情况,花梅总是一脸笑容合不拢嘴,好像固定了的表情。她嘴里念叨着:“真心感谢党和政府,送我们一套房。有了安稳的住地,我这山里人也做起了生意,生活发生了大变化。”听她这么说,我自然知道两口子的经营收入不会太低。她笑着说:“不多,一个月也就挣个四五千吧。”两人挣这个数,确实不多,可他们乐观、知足。精神脱贫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任何物质享受。我每次过去,都会在他们的小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尽自己所能表达一些支持。他们说不要钱,说我们扶贫干部也很辛苦。我相信,善良、知恩图报的他们,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奔小康,指日可待了。
  与龙富同一楼层的宗汉一家,也育有三个子女,但情况却没那么乐观。其中有个儿子残疾,天生不会说话,精神也有点障碍。大人稍不注意,就往外乱跑。后来送去特殊学校读书,总算是不用整天闭门守着他了。小女儿经常生病住院,宗汉一个人养家,确实不易。女主人柳艳反倒安慰起我:“有低保,有残疾和护理补贴,孩子上学有免费营养餐。宗汉去高铁建设工地打工,每月最少也有三千元。等小女儿上幼儿园,我就可以去打工增收,贫困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原来,柔软的只是我。
  政府的暖心关怀,让贫困群众心里充满阳光。精神脱贫了,何愁穷根不能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的扶贫对象里,还有两个户主分别是蒙姓和韦姓的老奶奶,她们都70多岁了。我更愿意叫她们大婶。年龄超60岁的老人,每月有121元的养老金,且她们还能领到低保,可她们还在扶贫车间领一些电子配件在家侍弄,有如对待土地般虔诚。每次登门,满沙发的不是手机耳套,就是数据线,或其他物件,触摸金属的双手黑乎乎的,但她家地板整洁干净,家具不染纤尘。我打心里敬佩她们。她们说,动作快的一天也有10元入账,现在身体尚硬朗,闲着难受,赚把青菜钱,也能为家庭减轻一些负担。老人觉悟高,儿孙自然不赖,家里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
  在此之前,她们对耕耘的土地不舍,对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园不舍,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她们两头兼顾,不舍城里的安置房,也不舍老家的茅屋。以惦念还住山里的、不符合搬迁条件的乡亲为由,三天山里,三天城内,其实是回去种地。种地就得住家里,可那是危房呀。起先她们不听劝,偷偷摸摸地溜回去,让我们这些扶贫干部,一有刮风下雨,心头就慌乱。我们总不能天天跟在她们身后,监视她们的一举一动。所幸政府出台了政策,搬迁户一年内拆除旧房的有三万元的补贴,两年内拆除的有二万元的补贴。拆除旧房的日子终于定了下来,当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到蒙姓奶奶所住的村庄时,确实被吓出一身冷汗。老房子四面破败,用茅草围挡的墙面在风中呼呼作响,屋顶的瓦片似星空,用来接雨水的塑料盆还摆放在原地。请来的工人用竹竿把瓦片打下,拆除的房梁扔到地上当即一断为二,黑黄的蛀虫粪便泄满一地,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再不及时拆除,后果不堪设想。
  拆除老房子才能斩断她们最后的念想,让土地得以退耕还林。老人安下心来,家里其他的人才能安心于新区,谋求新的生活。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任何时候,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里号召:“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呀,“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让我们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2020年,奏响了扶贫凯歌。
  曾经描绘的美好明天,应该就是今天这般百姓有吃穿、安居又乐业的美好模样。
  作者简介:黄海燕,女,壮族,都安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三月三》《广西民族报》《中国教师报》《文学少年》《河池文学》《河池日报》《长江诗歌》《风沙诗刊》等报刊。
其他文献
话故里  我的故乡在柳江河左岸,这条从北而来清澈见底的柳江,像娇柔温婉的淑女,千百里迤逦,顾盼着两岸青山,娉娉婷婷而来。江水流到故乡那道青石码头的下边,被一道像是从岸上青山里奔腾而出扑向江中龙身一般的石崖挡了一下,转了一个大大的回旋,稍做徘徊,袅袅娜娜地走了八里路,又与西北而来鲁莽的汉子般浑浊的红水河撞了个满怀,那相撞的地方就是远近闻名的“三江口”,这汇合的江水把江畔的三个地方分隔成了三个县(区)
期刊
男:四月插秧孤单单,   五月割麦哥最忙;   七月收谷缺个伴,   哥想邀妹结个双。  女:阿妹家里穷叮当,   清水煮粥照见梁;   竹门漏风年年过,   没有钱财买嫁妆。  男:妹是山间嫩竹笋,   哥是土里老姜根;   竹笋炒姜正合适,   哥想跟妹配成婚。  女:配不上,配不上,   一头灯草一头油;   灯草太轻油太重,   好比棉花配石头。  每年,当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诱惑每一双勤
期刊
长期以来,学界著述中国史时多以“王朝史”“汉族史”的形式展开,此种思路下,每当论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时,多是表现为王朝国家对民族地方的“征服”与“开拓”。由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呈现出的是一部部“汉化史”,仿佛少数民族是一群“被动”的或“失语”的群体。此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主体性的姿态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民族史,既是汉民族的历史,也是少数民族的历史,即便是汉族的历史中,也有少数民族历史的成分,汉族与少数
期刊
夜深了,县城东南边贫困户移民安置区六能新区“老乡家园”的后山,几十栋咖啡色、白色、蓝色相间的居民楼,在银色的月光下,安静地睡着了……  这是2019年9月中旬的一个日子,正临近中秋。此刻,靠着后山的A17栋一楼一单元的102房,透出一束明亮的灯光。屋子里,户主张首帮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凝视着窗外的朦胧月色。由于室内灯光太过于强烈,屋外的月光他是看不清的。不过,他可以想象得出,松山之上一定出现了一轮明
期刊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是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程阳本是荒蕪之地,直至两位叫“程”和“阳”的男子一个自北、一个从南携家眷至此,架屋定居,开荒种田,生息繁衍;再后来,杨、吴、陈、李、石等姓氏人家先后迁至此处,与程、阳两姓共同建设这片古老的家园。大伙儿都公认程、阳二氏是这块土地的祖先,于是称此处为“程阳”。清朝以来,程阳逐渐形成马安寨、岩寨、平寨、大寨、东寨、吉昌寨、平坦
期刊
洋湾村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东北部,距县城约60公里,是桂林市平均海拔较高的行政村之一。初夏的一天,我随“桂林市文艺家走基层采风活动”小组前往洋湾村,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车子驶出县城不久,就开始从山底沿着蜿蜒狭窄的“S”形盘山公路向山上缓缓行进。坐在中巴车上,感觉路面仅有一车宽。路虽然弯曲,但路面很好,司机大哥好本事,把车开得从容稳当,好几次中巴车与从山上下来的大货车相遇会车,都是
期刊
穿越时空隧道,畅游历史长河,中华大地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神秘的色彩、独特的风情、传奇的故事。  三堡壮族是云贵高原南麓凤凰山脉一个古老的民族,从堡上屯的巨大铺路条石、顶茂村的岑氏石楼、顶换村的王氏古城堡、拉汪屯的古建筑群,到马达屯的窗户雕刻、塘袍村的超大古井、拉马村的通衢古道、甲板村的黄氏墓碑镂刻以及谢家的秦砖汉瓦楼房、板台屯的田园风光……无不见证其沧海桑田和神秘。  三堡壮族的神秘赋存于神
期刊
摘要:在亲历过鄂西会战的黄彭寿、翟公正等下层文人笔下,没有着重强调如他们一般的经历者的痛苦,相反却饱含着不屈服、争取胜利的个体情感,甚至通过人格化伤敌的蜂、牛而使得此种感情得以延伸,从而超越战役本身,表达出下层文人伤痛之余,也表达了对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坚持抗战的乐观与勇气。他们的情怀,从对个人经历扩大到国家前途,从具体的个人扩大到对个体的超越,让同时代和后来的读者能够体会作者所传达出的相信胜利的
期刊
鉴河从德保县城悠悠向东流8公里后,河畔右岸现出一个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那温屯。  大自然的神奇和厚爱,赋予了那温美丽的山水风光,屯前巍峨高耸的那当山,与屯后层峦叠嶂、苍翠绵延的百隘山遥望,反射出翠绿的亮光,把那温屯孕育得“气净、水净、土净”。不知是那温古人对大自然情有独钟,还是遵循壮家“依山傍水而居”的风俗地理择址于此,总之,那温人巧借山水之景,尽显高雅格调,一季一景,幽静和谐,壮家文化沉
期刊
离开老家已二十余年,这些年来我那遥远的山村,儿时飘荡的稻香,时常随着阵阵风儿吹进我的梦里……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夏凉冬冷,土地肥美的老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名为“香粳”“香糯”的水稻,香飘十里,相传至今种植已有400多年。儿时,十里八乡,左邻右舍,用香粳(如米红粳、蒜鹏粳、豹斑粳等)煮的米饭,香气扑鼻、松软可口,越嚼越有一股浓郁的香甜,没有菜肴也饱食不厌。香糯(如蜜蜂糯、大鹏糯、冷水糯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