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都安瑶族自治县的“贫困之冰”,经过政府和人民多春的“破冰之功”,已淌出“涓涓细流”。
车行环城路,整齐划一、直插云天的一幢幢高楼,让人以为这是什么高档小区,其实这是移民搬迁安置区。这样的安置区,光城区附近就有三个,分别是城北、七星、八仙移民安置区,也叫老乡家园。这里住着的都是从大山深处搬来的困难群众,有些是整屯搬迁而来。
我第一次深入老乡家园腹地,是入户对接。林立的高楼,外观统一。以穿过新区的笔直大路为界,按标准小区建设的一排排楼房,分为A、B两区。我的帮扶对象所住的B区有40多栋楼,纵横有致。外墙的最高处依次标出楼号。醒目的数字透出的是扶贫的成效与决心。清一色的电梯房,高端大气,尽显关怀。水电安装到户,门窗齐全,内墙过灰刷白。水泥路贯通小区的南北西东,绿化带的花草树木绿意盎然,广场上热闹非凡。从山里出来的大爷大妈们,有的扯开嗓门对唱山歌,有的挥着蒲扇跳起扇子舞,真是与时俱进,快速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广场外围,各色摊位全面开花,人声鼎沸,一派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政府易地安置扶贫给予“输血”,帮扶对象能自强自立地“造血”,才能安居。
迁入新居前三个月,政府补贴过渡期生活费,每人每月300元。这个过渡期,就是让他们出去找工作、谋生计。开发区里的好几家扶贫车间,可满足体弱的妇女们做手工活。不甘于挣小钱的男人们,可投入到附近的高铁建设中;有一技之长的,则到需要的各行各业去谋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可享受政府的低保救助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政府已经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不怕生活没着落,就怕双手不勤快。
龙富这一户是一对80后夫妻。育有三个小孩,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刚搬来那阵,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劝他们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先就业再择业,糊口的事解决了,再慢慢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他们听了我的劝说,妻子花梅跟附近村庄的菜农批发蔬菜,在小区摆地摊,龙富到附近工地打短工,日子终于安稳下来。花梅摆地摊嫌上下搬动不方便,后来弄了个推车,边走边卖。有人买了菜,又想顺便买点肉,买了肉又想买味精醬油什么的。顾客的需求,让夫妻俩有了扩大经营的念头。于是,二人在小区里租个门面,开起了小超市。我每次去填收入情况,花梅总是一脸笑容合不拢嘴,好像固定了的表情。她嘴里念叨着:“真心感谢党和政府,送我们一套房。有了安稳的住地,我这山里人也做起了生意,生活发生了大变化。”听她这么说,我自然知道两口子的经营收入不会太低。她笑着说:“不多,一个月也就挣个四五千吧。”两人挣这个数,确实不多,可他们乐观、知足。精神脱贫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任何物质享受。我每次过去,都会在他们的小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尽自己所能表达一些支持。他们说不要钱,说我们扶贫干部也很辛苦。我相信,善良、知恩图报的他们,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奔小康,指日可待了。
与龙富同一楼层的宗汉一家,也育有三个子女,但情况却没那么乐观。其中有个儿子残疾,天生不会说话,精神也有点障碍。大人稍不注意,就往外乱跑。后来送去特殊学校读书,总算是不用整天闭门守着他了。小女儿经常生病住院,宗汉一个人养家,确实不易。女主人柳艳反倒安慰起我:“有低保,有残疾和护理补贴,孩子上学有免费营养餐。宗汉去高铁建设工地打工,每月最少也有三千元。等小女儿上幼儿园,我就可以去打工增收,贫困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原来,柔软的只是我。
政府的暖心关怀,让贫困群众心里充满阳光。精神脱贫了,何愁穷根不能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的扶贫对象里,还有两个户主分别是蒙姓和韦姓的老奶奶,她们都70多岁了。我更愿意叫她们大婶。年龄超60岁的老人,每月有121元的养老金,且她们还能领到低保,可她们还在扶贫车间领一些电子配件在家侍弄,有如对待土地般虔诚。每次登门,满沙发的不是手机耳套,就是数据线,或其他物件,触摸金属的双手黑乎乎的,但她家地板整洁干净,家具不染纤尘。我打心里敬佩她们。她们说,动作快的一天也有10元入账,现在身体尚硬朗,闲着难受,赚把青菜钱,也能为家庭减轻一些负担。老人觉悟高,儿孙自然不赖,家里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
在此之前,她们对耕耘的土地不舍,对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园不舍,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她们两头兼顾,不舍城里的安置房,也不舍老家的茅屋。以惦念还住山里的、不符合搬迁条件的乡亲为由,三天山里,三天城内,其实是回去种地。种地就得住家里,可那是危房呀。起先她们不听劝,偷偷摸摸地溜回去,让我们这些扶贫干部,一有刮风下雨,心头就慌乱。我们总不能天天跟在她们身后,监视她们的一举一动。所幸政府出台了政策,搬迁户一年内拆除旧房的有三万元的补贴,两年内拆除的有二万元的补贴。拆除旧房的日子终于定了下来,当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到蒙姓奶奶所住的村庄时,确实被吓出一身冷汗。老房子四面破败,用茅草围挡的墙面在风中呼呼作响,屋顶的瓦片似星空,用来接雨水的塑料盆还摆放在原地。请来的工人用竹竿把瓦片打下,拆除的房梁扔到地上当即一断为二,黑黄的蛀虫粪便泄满一地,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再不及时拆除,后果不堪设想。
拆除老房子才能斩断她们最后的念想,让土地得以退耕还林。老人安下心来,家里其他的人才能安心于新区,谋求新的生活。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任何时候,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里号召:“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呀,“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让我们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2020年,奏响了扶贫凯歌。
曾经描绘的美好明天,应该就是今天这般百姓有吃穿、安居又乐业的美好模样。
作者简介:黄海燕,女,壮族,都安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三月三》《广西民族报》《中国教师报》《文学少年》《河池文学》《河池日报》《长江诗歌》《风沙诗刊》等报刊。
车行环城路,整齐划一、直插云天的一幢幢高楼,让人以为这是什么高档小区,其实这是移民搬迁安置区。这样的安置区,光城区附近就有三个,分别是城北、七星、八仙移民安置区,也叫老乡家园。这里住着的都是从大山深处搬来的困难群众,有些是整屯搬迁而来。
我第一次深入老乡家园腹地,是入户对接。林立的高楼,外观统一。以穿过新区的笔直大路为界,按标准小区建设的一排排楼房,分为A、B两区。我的帮扶对象所住的B区有40多栋楼,纵横有致。外墙的最高处依次标出楼号。醒目的数字透出的是扶贫的成效与决心。清一色的电梯房,高端大气,尽显关怀。水电安装到户,门窗齐全,内墙过灰刷白。水泥路贯通小区的南北西东,绿化带的花草树木绿意盎然,广场上热闹非凡。从山里出来的大爷大妈们,有的扯开嗓门对唱山歌,有的挥着蒲扇跳起扇子舞,真是与时俱进,快速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广场外围,各色摊位全面开花,人声鼎沸,一派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政府易地安置扶贫给予“输血”,帮扶对象能自强自立地“造血”,才能安居。
迁入新居前三个月,政府补贴过渡期生活费,每人每月300元。这个过渡期,就是让他们出去找工作、谋生计。开发区里的好几家扶贫车间,可满足体弱的妇女们做手工活。不甘于挣小钱的男人们,可投入到附近的高铁建设中;有一技之长的,则到需要的各行各业去谋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可享受政府的低保救助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政府已经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不怕生活没着落,就怕双手不勤快。
龙富这一户是一对80后夫妻。育有三个小孩,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刚搬来那阵,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劝他们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先就业再择业,糊口的事解决了,再慢慢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他们听了我的劝说,妻子花梅跟附近村庄的菜农批发蔬菜,在小区摆地摊,龙富到附近工地打短工,日子终于安稳下来。花梅摆地摊嫌上下搬动不方便,后来弄了个推车,边走边卖。有人买了菜,又想顺便买点肉,买了肉又想买味精醬油什么的。顾客的需求,让夫妻俩有了扩大经营的念头。于是,二人在小区里租个门面,开起了小超市。我每次去填收入情况,花梅总是一脸笑容合不拢嘴,好像固定了的表情。她嘴里念叨着:“真心感谢党和政府,送我们一套房。有了安稳的住地,我这山里人也做起了生意,生活发生了大变化。”听她这么说,我自然知道两口子的经营收入不会太低。她笑着说:“不多,一个月也就挣个四五千吧。”两人挣这个数,确实不多,可他们乐观、知足。精神脱贫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任何物质享受。我每次过去,都会在他们的小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尽自己所能表达一些支持。他们说不要钱,说我们扶贫干部也很辛苦。我相信,善良、知恩图报的他们,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奔小康,指日可待了。
与龙富同一楼层的宗汉一家,也育有三个子女,但情况却没那么乐观。其中有个儿子残疾,天生不会说话,精神也有点障碍。大人稍不注意,就往外乱跑。后来送去特殊学校读书,总算是不用整天闭门守着他了。小女儿经常生病住院,宗汉一个人养家,确实不易。女主人柳艳反倒安慰起我:“有低保,有残疾和护理补贴,孩子上学有免费营养餐。宗汉去高铁建设工地打工,每月最少也有三千元。等小女儿上幼儿园,我就可以去打工增收,贫困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原来,柔软的只是我。
政府的暖心关怀,让贫困群众心里充满阳光。精神脱贫了,何愁穷根不能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的扶贫对象里,还有两个户主分别是蒙姓和韦姓的老奶奶,她们都70多岁了。我更愿意叫她们大婶。年龄超60岁的老人,每月有121元的养老金,且她们还能领到低保,可她们还在扶贫车间领一些电子配件在家侍弄,有如对待土地般虔诚。每次登门,满沙发的不是手机耳套,就是数据线,或其他物件,触摸金属的双手黑乎乎的,但她家地板整洁干净,家具不染纤尘。我打心里敬佩她们。她们说,动作快的一天也有10元入账,现在身体尚硬朗,闲着难受,赚把青菜钱,也能为家庭减轻一些负担。老人觉悟高,儿孙自然不赖,家里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
在此之前,她们对耕耘的土地不舍,对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园不舍,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她们两头兼顾,不舍城里的安置房,也不舍老家的茅屋。以惦念还住山里的、不符合搬迁条件的乡亲为由,三天山里,三天城内,其实是回去种地。种地就得住家里,可那是危房呀。起先她们不听劝,偷偷摸摸地溜回去,让我们这些扶贫干部,一有刮风下雨,心头就慌乱。我们总不能天天跟在她们身后,监视她们的一举一动。所幸政府出台了政策,搬迁户一年内拆除旧房的有三万元的补贴,两年内拆除的有二万元的补贴。拆除旧房的日子终于定了下来,当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到蒙姓奶奶所住的村庄时,确实被吓出一身冷汗。老房子四面破败,用茅草围挡的墙面在风中呼呼作响,屋顶的瓦片似星空,用来接雨水的塑料盆还摆放在原地。请来的工人用竹竿把瓦片打下,拆除的房梁扔到地上当即一断为二,黑黄的蛀虫粪便泄满一地,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再不及时拆除,后果不堪设想。
拆除老房子才能斩断她们最后的念想,让土地得以退耕还林。老人安下心来,家里其他的人才能安心于新区,谋求新的生活。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任何时候,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里号召:“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呀,“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让我们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2020年,奏响了扶贫凯歌。
曾经描绘的美好明天,应该就是今天这般百姓有吃穿、安居又乐业的美好模样。
作者简介:黄海燕,女,壮族,都安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三月三》《广西民族报》《中国教师报》《文学少年》《河池文学》《河池日报》《长江诗歌》《风沙诗刊》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