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时时强化对话意识。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强化对话意识的基本做法:充分阅读,理清情节,抓整体感知;含英咀华,深入解读,与文本对话;还原情境,续写结尾,做创造性提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对话意识 强化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意义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在琅琅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切己体察,悉心涵咏,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不断强化对话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谈谈“阅读就是对话”的最重要环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充分阅读,理清情节,抓整体感知
阅读小说,我们最先关注的就是故事情节。所以,文本一定要读透,才能感受文章的情境,了解文章的内容。那种只粗略读了文本便让学生大发议论,大谈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做法,只会以偏概全、空洞肤浅;只会海阔天空、谬误百出。因此,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初读课文,理情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将课文读两遍,做到能复述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人物,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找出疑难之处。在课堂上,为了检测学生读故事的概括能力,可以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这样,基于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学生就能争做聪明的小读者了。
二、含英咀华,深入解读,与文本对话
阅读文本时,应注意构建大的“对话”话题,以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凭借,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有序的互动交流,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最终实现自主学习。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一发”、一“纲”、一“领”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要有普适性,能让个性差异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与收获。学习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在教本课时,对课文内容初步梳理之后,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问题一:对于标题中出现的于勒叔叔,你有哪些认识?请找出关键词,然后用简单的话给于勒写一份个人简历。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结合平常自我介绍的方式,学生很快就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这样的简历——于勒,男,约50岁,年轻时生活荒唐,好玩乐,不仅花光了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到国外发了财,但好景不长,重新陷入穷困潦倒的地步,最后回到法国。在这个基础上,我总结并板书于勒的人生轨迹:糟蹋钱—发了财—穷水手。
问题二:随着于勒的贫富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还有“我”的父母。那“我”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本文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的最精彩之处就是“船头巧遇”(20至47段)部分。下面,我们研读课文,要求:勾画出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经让学生有点小兴奋了,那么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则让学生达到兴奋点了。学生三五个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勾画交流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在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特点之后,可以再设计一个小问题:爱慕虚荣、唯利是图、冷酷无情是菲利普夫妇的共同点,那他们两人有没有不同点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没有预料到的,在短暂的思索之后,有的学生就从克拉丽丝的语言中看出了她比丈夫更强势、更冷酷的特点。
由此,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明确主题: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敢认于勒?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这时,学生不必讨论,就能立马回答出——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这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如果接着问:现在,同学们知道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了吗?就能引导学生看出,尽管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并且归纳出:如何判断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应看本文花较多的笔墨描写的是谁,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还原情境,续写结尾,做创造性提升
学生不止是文本的倾听者,除了感受作者的情感、心灵跟随文本一起跳动,还要跳出来看文章哪些地方最精彩?如果是我,该怎样处理文本?因此,我还放手让学生续写结尾,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
小说以于勒的贫富变化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两条线索,写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小说带给我们的思索仍在继续……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开头为: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
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学生喷涌出了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课堂也因此出现了高质量的“对话”。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教育专家冯立香老师说过,我们带着孩子们去理解一篇文章,或者走入一个作家的心理世界就像是一个考古探索,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们都会对它存在期待。当有些孩子对这个期待不是很了解,兴趣不高的时候,老师还要有一个激趣的过程。未知的文本,就如同那把越王剑,泱泱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又有多少巨著需要我们挖掘?今天,就让我与你立下一个美丽的约定,让我们深入地解读你。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让我们有更精彩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对话意识 强化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意义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在琅琅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切己体察,悉心涵咏,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不断强化对话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谈谈“阅读就是对话”的最重要环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充分阅读,理清情节,抓整体感知
阅读小说,我们最先关注的就是故事情节。所以,文本一定要读透,才能感受文章的情境,了解文章的内容。那种只粗略读了文本便让学生大发议论,大谈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做法,只会以偏概全、空洞肤浅;只会海阔天空、谬误百出。因此,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初读课文,理情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将课文读两遍,做到能复述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人物,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找出疑难之处。在课堂上,为了检测学生读故事的概括能力,可以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这样,基于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学生就能争做聪明的小读者了。
二、含英咀华,深入解读,与文本对话
阅读文本时,应注意构建大的“对话”话题,以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凭借,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有序的互动交流,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最终实现自主学习。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一发”、一“纲”、一“领”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要有普适性,能让个性差异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与收获。学习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在教本课时,对课文内容初步梳理之后,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问题一:对于标题中出现的于勒叔叔,你有哪些认识?请找出关键词,然后用简单的话给于勒写一份个人简历。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结合平常自我介绍的方式,学生很快就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这样的简历——于勒,男,约50岁,年轻时生活荒唐,好玩乐,不仅花光了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到国外发了财,但好景不长,重新陷入穷困潦倒的地步,最后回到法国。在这个基础上,我总结并板书于勒的人生轨迹:糟蹋钱—发了财—穷水手。
问题二:随着于勒的贫富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还有“我”的父母。那“我”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本文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的最精彩之处就是“船头巧遇”(20至47段)部分。下面,我们研读课文,要求:勾画出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经让学生有点小兴奋了,那么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则让学生达到兴奋点了。学生三五个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勾画交流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在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特点之后,可以再设计一个小问题:爱慕虚荣、唯利是图、冷酷无情是菲利普夫妇的共同点,那他们两人有没有不同点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没有预料到的,在短暂的思索之后,有的学生就从克拉丽丝的语言中看出了她比丈夫更强势、更冷酷的特点。
由此,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明确主题: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敢认于勒?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这时,学生不必讨论,就能立马回答出——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这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如果接着问:现在,同学们知道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了吗?就能引导学生看出,尽管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并且归纳出:如何判断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应看本文花较多的笔墨描写的是谁,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还原情境,续写结尾,做创造性提升
学生不止是文本的倾听者,除了感受作者的情感、心灵跟随文本一起跳动,还要跳出来看文章哪些地方最精彩?如果是我,该怎样处理文本?因此,我还放手让学生续写结尾,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
小说以于勒的贫富变化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两条线索,写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小说带给我们的思索仍在继续……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开头为: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
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学生喷涌出了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课堂也因此出现了高质量的“对话”。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教育专家冯立香老师说过,我们带着孩子们去理解一篇文章,或者走入一个作家的心理世界就像是一个考古探索,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们都会对它存在期待。当有些孩子对这个期待不是很了解,兴趣不高的时候,老师还要有一个激趣的过程。未知的文本,就如同那把越王剑,泱泱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又有多少巨著需要我们挖掘?今天,就让我与你立下一个美丽的约定,让我们深入地解读你。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让我们有更精彩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