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因此,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它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如果个体需要不被满足,就不会产生幸福的感觉。
幸福是恒久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又是多元的,满足不同的需要就会有不同的幸福。然而最持久的幸福是工作的成功所带来的职业幸福。职业幸福与人的生命质量紧密相关,是人幸福的重要源泉。传统的教师观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的都是基础知识,任何一个高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成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但是教育实践证明,“学者未必是良师”。培养人的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教师这一职业不是“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普通职业,其特殊性体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职业道德要求、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以及严格的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其特殊性还体现在教师要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要获得职业的成功,品尝职业的幸福,就要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前者指向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群体,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素质不断内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与根本,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追求。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尽快地实现其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要使教师获得专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学习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力,二是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规范、要求和期望,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提高。内部动力源自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也就是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引导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长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内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外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省教育厅将今年定为“教师培训年”,积极地组织教师培训,正是顺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规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教育的城乡差别;考试制度的制约,导致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别。长期的失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要改变这种不公平,除了改变教育的硬环境、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教育的软条件,即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均衡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普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知识作为蕴藏在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作用日益得以显现。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期望越来越高。教育要发展,教师是保证。因此,社会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次教育能完成的。教师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认为,教师的发展要经历“求生存阶段”,即教师初入教学岗位,开始适应教学情境;“调整阶段”,即教师已熟悉教学内容,开始关注学生和寻求教学技巧;“成熟阶段”,即教师对一切教育活动得心应手。但是这三个阶段不会自动转化,对于处于求生存阶段的初任教师来说,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新,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但由于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对教师的角色认识还很模糊,缺乏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经验,需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会出现“高原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这就需要进行更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重新制定发展目标。专家型教师只有成熟阶段才能出现,也只有这个阶段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不同于任何一个生产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在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试想,教师如果失去了幸福感,怎么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就是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更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的体验,提升幸福的意识,发展创造幸福的能力。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没有幸福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的和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要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就必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原本是幸福的,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用幸福唤醒幸福,幸福的教师唤醒学生的幸福,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让教师持续发展,享受今天的幸福;让学生健康成长,追求明天的幸福。
幸福是恒久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又是多元的,满足不同的需要就会有不同的幸福。然而最持久的幸福是工作的成功所带来的职业幸福。职业幸福与人的生命质量紧密相关,是人幸福的重要源泉。传统的教师观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的都是基础知识,任何一个高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成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但是教育实践证明,“学者未必是良师”。培养人的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教师这一职业不是“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普通职业,其特殊性体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职业道德要求、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以及严格的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其特殊性还体现在教师要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要获得职业的成功,品尝职业的幸福,就要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前者指向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群体,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素质不断内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与根本,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追求。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尽快地实现其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要使教师获得专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学习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力,二是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规范、要求和期望,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提高。内部动力源自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也就是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引导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长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内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外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省教育厅将今年定为“教师培训年”,积极地组织教师培训,正是顺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规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教育的城乡差别;考试制度的制约,导致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别。长期的失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要改变这种不公平,除了改变教育的硬环境、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教育的软条件,即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均衡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普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知识作为蕴藏在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作用日益得以显现。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期望越来越高。教育要发展,教师是保证。因此,社会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次教育能完成的。教师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认为,教师的发展要经历“求生存阶段”,即教师初入教学岗位,开始适应教学情境;“调整阶段”,即教师已熟悉教学内容,开始关注学生和寻求教学技巧;“成熟阶段”,即教师对一切教育活动得心应手。但是这三个阶段不会自动转化,对于处于求生存阶段的初任教师来说,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新,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但由于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对教师的角色认识还很模糊,缺乏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经验,需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会出现“高原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这就需要进行更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重新制定发展目标。专家型教师只有成熟阶段才能出现,也只有这个阶段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不同于任何一个生产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在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试想,教师如果失去了幸福感,怎么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就是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更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的体验,提升幸福的意识,发展创造幸福的能力。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没有幸福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的和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要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就必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原本是幸福的,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用幸福唤醒幸福,幸福的教师唤醒学生的幸福,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让教师持续发展,享受今天的幸福;让学生健康成长,追求明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