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随着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革,教育系统自身也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又艰难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时间历程恰巧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大体同步,从而使得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时代变迁的烙印,经历了由最初引进和模拟西方人力资本学说机械地计量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论证教育的经济价值,到后来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随着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革,教育系统自身也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又艰难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时间历程恰巧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大体同步,从而使得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时代变迁的烙印,经历了由最初引进和模拟西方人力资本学说机械地计量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论证教育的经济价值,到后来越
其他文献
<正> 本着立足实际、讲求实效、积极慎重、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四川省彝、藏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体制建设,在近十年中逐步走上轨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学语文体制选择上面临的问题 四川省的彝、藏族分别有近170万和110万人,连片聚居于6万与70余万平方公里的川西南山区和川西北高原,主要通用本民族语言。彝、藏族聚居的农村、牧区的现代学校教育,基本上起步于建国以后。50年代,主要在小学进
<正> 一 综观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社会本位观,第二种是个体本位观,第三种观点介于这两者之间。 社会本位观以“社会”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把社会和个体的结构看成是类似于“有机体”和“细胞”的关系,社会是有机体,个体是有机体的细胞,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总处于决定性的中心地位,个体应服从、服务于社
<正> 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依据哲学发展的历史背
<正> 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浪潮冲击着学校德育,也冲击着每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每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德育应该怎样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摆在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肃课题。本文企图从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的角度,探讨道德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及其教育模式,为德育理论的建设和学校德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正> 由于各国地理和人口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每一个国家高中阶段教育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但是将众多的国家作比较,在差异性中又表现出共同性,常常有一组国家或地区结构相近或相似。这为对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行一定的分类提供了客观可能。本文力图在详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对世界范围内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结构类型进行概括,对每一结构类型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揭示,并对优劣得失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出优化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思考。
<正>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于1994年7月4日至7日在广东教育学院举行。来自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育科研机构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年会。此外,大会还特邀了一批港、台教育哲学工作者与会。两岸学者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与切磋。
<正> 由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举办的“现代教学艺术研讨会”今年8月在桂林召开。会上,一些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同时,代表们还就现代教学艺术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一、我国开展现代教学艺术研究的现状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尽管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古已有之,渊远流长,但真正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却为时不久。就我国当代而言,对现代教学艺术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
<正>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全国第三次研讨会于1994年7月26日—31日在天津市东丽区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27名代表参加会议。 开展近30年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研究,继1985年实验成果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后,又以主课题“初中学生自学能力结构的心理因素分析,自学能力的测查与培养的心理学研究”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整个研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
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骨干性、企业性。县级职教中心的运行机制是政府统筹、部门联办和高效的行政管理。文章还论及了县级职教中心的教育学阶值。
<正>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结构、社会文化、教育和道德等方面的急剧变化,给学校德育带来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困惑。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目前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则是有效地实施德育的基础。 本文根据1993年4月间,广州教科所德育研究室对广州市所属的市区、经济较发达的番禺、经济较落后的从化三个地区,15所不同层次的普通中学,2400多名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