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应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师生生命活力而生成的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活的完整过程。不管是精心打磨的公开课、比赛课、送教下乡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该是形成这个完整教学生活的有效串联。艺术教师应从传统的美术教材中跳出,接触身边的乡土教材,关注生活中的艺术。
[关键词]美术课堂 艺术教师 准确定位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我们美术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一次次的理想课堂深度研讨会让我们有了为之努力的方向。朱永新教授早就提出了关于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的思考。实质上,在这个简洁的理想课堂教学框架下我们只要理解到位、全面,理想课堂将是各式各样丰硕的果实。在杨柳老师的课堂,观摩了她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后,我着实体验到杨老师理解下的理想课堂的新教育模式。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小学美术理想课堂上累累果实的甜美。在此,聚焦杨老师的课堂,以此为例,阐述我对构建理想课堂的一点理解:
一、准确定位下的理想课堂
新教育的理念是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大环境下,理想课堂势必在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延展,为实现师生朝向健康美好的共同发展,过上幸福完整的生活而进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师生生命活力而生成的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活的完整过程。作为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日常生成的每一节课堂努力做到不盲目、不作秀。以杨老师的这堂《筝面设计》展示课来说,我们能感受到杨老师为构建理想课堂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室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悬挂了不同形式的南通板鹞风筝、北京风筝、潍坊风筝等作品。例图:
整个教室就像是一个微型的风筝展览馆,学生走入这样的艺术空间,关注力都集中在各类形式优美的风筝作品上。这些形式各异的风筝,不仅可以服务于美术课堂,也可以服务于整个校园,全校师生都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教室欣赏。学校的艺术资源也会在不断累积中变得丰富。如果每堂美术课都不断地累积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未来的教室就会变成新教育愿景下庞大的艺术资源库。师生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赏“美”意识会悄然发生多元的变化。因此,不管是精心打磨的公开课、比赛课、送教下乡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该是形成这个完整教学生活的有效串联。
二、基本共性下的理想课堂
1.和谐互动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的共性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来实现认识信息、心理动作、情感态度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课堂理想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氛围是前提。从杨老师的美术课堂上,流露出这样的信息:教师的语言、语速、眼神、肢体动作自然、严谨,传递给学生明确的审美信息。就像孔子说的那样,教师要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杨老师的一句:“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一下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模式。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揭开最上面一层纸)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揭开最下面一层纸)有一些小朋友准备去放风筝了。(揭开中间一层纸,露出5个风筝骨架)杨老师问:“学生这些风筝漂亮吗?”学生说:“不漂亮。”老师又追问:“为什么?”学生有“观”而发:“只有骨架,没有筝面的风筝当然不美。”此时,课堂临时组成专门针对筝面的设计任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巧妙的分段式展示更是对学生的层层诱导。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绪、激发性的语言、画面去感染调动每一位学生,就像朱永新教授提出的课堂的参与度。理想的课堂应该努力追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学生参与度越高,参与得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是美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2.充满活力,不断生成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的内驱力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新教育下的理想课堂就需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谐的氛围,活生生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能彰显自己生命的活力,在学习过程中跃动思维火花。朱永新教授说过: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如果说知识是已知的、静态的,那么,智慧则是未知的、动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师生的能力、智慧。就像杨老师对新教育的理解:艺术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五年级的学生认知面较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宽,在认知的过程中初步构建了独特而具个性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筝面设计》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杨老师注重了教学情境的预设,让学生水到渠成地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例如:课前播放板鹞风筝的视频,不仅让学生从感官上直接感受到风筝在放飞时稳定的“美”,更有各种哨口发出和谐而有节奏的音调震空齐鸣,课堂中的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的是放飞者在天地之间享受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曼妙奇趣。这种极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艺术的板鹞风筝的“美”钻入了学生的眼,植入了学生的心。这种音效、图文、动态结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有了可感性、愉悦性,一并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引起审美兴趣。导入的出彩很重要,导入的精准更关键。课堂中有个细节,杨老师在给学生看视频前,预先出示了“学习单”,让学生记录关键词,简单的文字记录却使学生快速而精准地点出了板鹞风筝的基本形状、发声原理及图案内容这三个学习研究框架。后面的教学中,师生共同创新,描画筝面色彩,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和老师一起作画的快乐,同时也能从老师的一笔一画中学到笔与颜料的默契配合,最后调整画面时,杨老师运用流畅的线条勾勒演示统整筝面,同时讲解中提及了这些点线面的设计是借鉴了艺术家的装饰风格。
这些教学互动环节是让学生不断进行比对、总结,深挖筝面设计图案的关键点。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学生们乐意接受,从而产生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等积极的情绪反应。同时学生的个性思维就会充分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生成理想的课堂。
3.务实高效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的根本
理想课堂在讲究活力、生成的同时,怎样落实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活动经验,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诱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高效?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认真关注窗外的世界。杨老师的课堂从传统的美术教材中跳出来,接触身边的乡土教材,关注生活中的艺术。整堂课不管是视频的介入、情境的创设、分步的推进、大胆的创作、多元的评价,每个环节都呈现了大量的风筝实物、风筝图片,和学生一起分享家乡的艺术,让身边的艺术焕发原本的光彩。同时让学生有了对观察风筝图案的色彩美、花纹图案造型美的直观感受,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也为诱导学生热爱家乡民间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课堂的教学效果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彰显,美育的过程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欣赏、体验、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自我美育。
朱永新教授说过: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而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但看到了對装饰图案设计的引导与探究,更全面地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教师为主导教学的美育引领。学生由此对家乡的板鹞风筝艺术有了全新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共鸣,并有继续探寻创新的延伸式学习动力。
最后延用朱永新教授的话: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其实,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理想课堂在这样的永恒理念的滋养中定会开出幸福之花!回归主题,构建理想课堂终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美术课堂 艺术教师 准确定位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我们美术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一次次的理想课堂深度研讨会让我们有了为之努力的方向。朱永新教授早就提出了关于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的思考。实质上,在这个简洁的理想课堂教学框架下我们只要理解到位、全面,理想课堂将是各式各样丰硕的果实。在杨柳老师的课堂,观摩了她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后,我着实体验到杨老师理解下的理想课堂的新教育模式。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小学美术理想课堂上累累果实的甜美。在此,聚焦杨老师的课堂,以此为例,阐述我对构建理想课堂的一点理解:
一、准确定位下的理想课堂
新教育的理念是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大环境下,理想课堂势必在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延展,为实现师生朝向健康美好的共同发展,过上幸福完整的生活而进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师生生命活力而生成的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活的完整过程。作为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日常生成的每一节课堂努力做到不盲目、不作秀。以杨老师的这堂《筝面设计》展示课来说,我们能感受到杨老师为构建理想课堂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室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悬挂了不同形式的南通板鹞风筝、北京风筝、潍坊风筝等作品。例图:
整个教室就像是一个微型的风筝展览馆,学生走入这样的艺术空间,关注力都集中在各类形式优美的风筝作品上。这些形式各异的风筝,不仅可以服务于美术课堂,也可以服务于整个校园,全校师生都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教室欣赏。学校的艺术资源也会在不断累积中变得丰富。如果每堂美术课都不断地累积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未来的教室就会变成新教育愿景下庞大的艺术资源库。师生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赏“美”意识会悄然发生多元的变化。因此,不管是精心打磨的公开课、比赛课、送教下乡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该是形成这个完整教学生活的有效串联。
二、基本共性下的理想课堂
1.和谐互动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的共性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来实现认识信息、心理动作、情感态度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课堂理想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氛围是前提。从杨老师的美术课堂上,流露出这样的信息:教师的语言、语速、眼神、肢体动作自然、严谨,传递给学生明确的审美信息。就像孔子说的那样,教师要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杨老师的一句:“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一下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模式。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揭开最上面一层纸)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揭开最下面一层纸)有一些小朋友准备去放风筝了。(揭开中间一层纸,露出5个风筝骨架)杨老师问:“学生这些风筝漂亮吗?”学生说:“不漂亮。”老师又追问:“为什么?”学生有“观”而发:“只有骨架,没有筝面的风筝当然不美。”此时,课堂临时组成专门针对筝面的设计任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巧妙的分段式展示更是对学生的层层诱导。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绪、激发性的语言、画面去感染调动每一位学生,就像朱永新教授提出的课堂的参与度。理想的课堂应该努力追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学生参与度越高,参与得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是美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2.充满活力,不断生成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的内驱力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新教育下的理想课堂就需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谐的氛围,活生生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能彰显自己生命的活力,在学习过程中跃动思维火花。朱永新教授说过: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如果说知识是已知的、静态的,那么,智慧则是未知的、动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师生的能力、智慧。就像杨老师对新教育的理解:艺术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五年级的学生认知面较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宽,在认知的过程中初步构建了独特而具个性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筝面设计》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杨老师注重了教学情境的预设,让学生水到渠成地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例如:课前播放板鹞风筝的视频,不仅让学生从感官上直接感受到风筝在放飞时稳定的“美”,更有各种哨口发出和谐而有节奏的音调震空齐鸣,课堂中的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的是放飞者在天地之间享受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曼妙奇趣。这种极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艺术的板鹞风筝的“美”钻入了学生的眼,植入了学生的心。这种音效、图文、动态结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有了可感性、愉悦性,一并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引起审美兴趣。导入的出彩很重要,导入的精准更关键。课堂中有个细节,杨老师在给学生看视频前,预先出示了“学习单”,让学生记录关键词,简单的文字记录却使学生快速而精准地点出了板鹞风筝的基本形状、发声原理及图案内容这三个学习研究框架。后面的教学中,师生共同创新,描画筝面色彩,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和老师一起作画的快乐,同时也能从老师的一笔一画中学到笔与颜料的默契配合,最后调整画面时,杨老师运用流畅的线条勾勒演示统整筝面,同时讲解中提及了这些点线面的设计是借鉴了艺术家的装饰风格。
这些教学互动环节是让学生不断进行比对、总结,深挖筝面设计图案的关键点。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学生们乐意接受,从而产生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等积极的情绪反应。同时学生的个性思维就会充分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生成理想的课堂。
3.务实高效的课堂是理想课堂的根本
理想课堂在讲究活力、生成的同时,怎样落实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活动经验,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诱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高效?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认真关注窗外的世界。杨老师的课堂从传统的美术教材中跳出来,接触身边的乡土教材,关注生活中的艺术。整堂课不管是视频的介入、情境的创设、分步的推进、大胆的创作、多元的评价,每个环节都呈现了大量的风筝实物、风筝图片,和学生一起分享家乡的艺术,让身边的艺术焕发原本的光彩。同时让学生有了对观察风筝图案的色彩美、花纹图案造型美的直观感受,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也为诱导学生热爱家乡民间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课堂的教学效果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彰显,美育的过程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欣赏、体验、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自我美育。
朱永新教授说过: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而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但看到了對装饰图案设计的引导与探究,更全面地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教师为主导教学的美育引领。学生由此对家乡的板鹞风筝艺术有了全新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共鸣,并有继续探寻创新的延伸式学习动力。
最后延用朱永新教授的话: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其实,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理想课堂在这样的永恒理念的滋养中定会开出幸福之花!回归主题,构建理想课堂终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