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百花齐放,课堂教学也变得异彩纷呈。我校诱思探究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真实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石,真实才是语文课堂改革的宗旨。去掉课堂表面的浮华,一起走向质朴而真实的语文课堂,是我几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心得。
一、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生成的课堂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總结语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教师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课堂上教师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教师是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钻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张熊飞教授也说过,这只不过是“唱”得更加巧妙,“被动”得更加时髦,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是虚假的繁荣。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并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从而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精彩而又真实的境界。
二、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真实交往的课堂
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现象的展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活交往的过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在交往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交往的对象上,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教师只关注极少数所谓的优生,课堂成了部分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在交往的导向上,教师是交往中的主动者,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学生是消极的受动者。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真实交往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指向。真正的课堂教学交往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彼此评判,共享“智、识”,讲求实效。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是交往的天然要素,是课堂教学真实性所在。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交往情景,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教师应当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充分强调暴露学生真实的思想,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意愿,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教”成为课堂现实的写照。由此,课堂场景就变成了一幅真实、自然、生动的画卷。
三、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珍视文本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细看如今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存在贱视文本甚至是抛弃文本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一是、只作文章技法点拨,全然不顾及内容,对课文的只作浮光掠影式的泛读,或大搞快速阅读,无暇整体把握;二是、学生对课文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迁移,刻意让学生创新求异,做脱离文本的似是而非的“多元解读”。三是、课堂上時间刚过半,学生还没有学出什么名堂,就让学生仿照课文搞起了写作,学生像是被赶上架的“鸭子”匆忙应付,而上交流时学生的文章往往还能“像模像样”,听课的教师却只能感叹别人的学生水平“高”,自己是望“高”莫及。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珍视文本的课堂。“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要在备课前甚至是课后认认真真地钻研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究个中滋味切不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去寻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样才能在生命律动中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的自然契合。
四、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语文公开课经常出现以下场景:一种是教师一问,全班学生积极响应。接连三问,学生回答正确无误。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些问题教学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吗?有什么意义?能不能问点儿学生不会的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出现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时,教师“作秀”似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某一学生之口推出教师早已认定的标准答案,这种披着合理外衣的教学方式比明显地给出标准答案的方式高明不了多少,甚至更加恶劣。如果我们要的只是那个标准答案,那么或许我们得到的只是“大海里露出的冰山的一角,然而失去的却是水面下面整座冰山的主体。”师生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否定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向对话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就会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最真实的情况,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阅读兴趣、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已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然后教师才能以学生的真实学情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时,教师要坚持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的个性一定会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舞飞扬。
五、 真实的课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在语文课中要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课堂上、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
真实的语文课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是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的课。我们在这动态、开放而真实的课堂中,感受着真实的感受,体验着真实的体验,快乐着真实的快乐,收获着真实的收获。让我们大声高呼----课堂:因真实而美丽!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百花齐放,课堂教学也变得异彩纷呈。我校诱思探究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真实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石,真实才是语文课堂改革的宗旨。去掉课堂表面的浮华,一起走向质朴而真实的语文课堂,是我几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心得。
一、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生成的课堂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總结语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教师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课堂上教师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教师是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钻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张熊飞教授也说过,这只不过是“唱”得更加巧妙,“被动”得更加时髦,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是虚假的繁荣。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并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从而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精彩而又真实的境界。
二、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真实交往的课堂
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现象的展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活交往的过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在交往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交往的对象上,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教师只关注极少数所谓的优生,课堂成了部分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在交往的导向上,教师是交往中的主动者,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学生是消极的受动者。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真实交往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指向。真正的课堂教学交往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彼此评判,共享“智、识”,讲求实效。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是交往的天然要素,是课堂教学真实性所在。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交往情景,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教师应当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充分强调暴露学生真实的思想,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意愿,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教”成为课堂现实的写照。由此,课堂场景就变成了一幅真实、自然、生动的画卷。
三、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珍视文本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细看如今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存在贱视文本甚至是抛弃文本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一是、只作文章技法点拨,全然不顾及内容,对课文的只作浮光掠影式的泛读,或大搞快速阅读,无暇整体把握;二是、学生对课文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迁移,刻意让学生创新求异,做脱离文本的似是而非的“多元解读”。三是、课堂上時间刚过半,学生还没有学出什么名堂,就让学生仿照课文搞起了写作,学生像是被赶上架的“鸭子”匆忙应付,而上交流时学生的文章往往还能“像模像样”,听课的教师却只能感叹别人的学生水平“高”,自己是望“高”莫及。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珍视文本的课堂。“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要在备课前甚至是课后认认真真地钻研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究个中滋味切不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去寻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样才能在生命律动中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的自然契合。
四、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语文公开课经常出现以下场景:一种是教师一问,全班学生积极响应。接连三问,学生回答正确无误。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些问题教学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吗?有什么意义?能不能问点儿学生不会的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出现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时,教师“作秀”似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某一学生之口推出教师早已认定的标准答案,这种披着合理外衣的教学方式比明显地给出标准答案的方式高明不了多少,甚至更加恶劣。如果我们要的只是那个标准答案,那么或许我们得到的只是“大海里露出的冰山的一角,然而失去的却是水面下面整座冰山的主体。”师生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否定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向对话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就会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最真实的情况,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阅读兴趣、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已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然后教师才能以学生的真实学情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时,教师要坚持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的个性一定会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舞飞扬。
五、 真实的课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在语文课中要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课堂上、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
真实的语文课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是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的课。我们在这动态、开放而真实的课堂中,感受着真实的感受,体验着真实的体验,快乐着真实的快乐,收获着真实的收获。让我们大声高呼----课堂:因真实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