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本味 诵出芳华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朴素的教学方法,在小说教学中也不例外。小说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审美的过程,作为课堂中的主导,教师必定要把握好审美的视角,必然要引领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朗读、吟诵,其过程既是语文的,又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
  一、“读”出本味,优化小说课堂教学
  现在,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新”,追求“开放性”阅读,忽视了对文本的朗读,更别提诵读了。然而要上出小说的本味,就不能脱离文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宽裕的读书时间,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他就强调了“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诵读的内涵可宽泛一些,应该包含朗读、吟诵等不同的形式。
  现在的小说课堂教学,教者常常只重视对人物、情节、环境等的分析,而忽视了朗读、诵读的训练。上课不读书,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对话,其结果只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学生面对那些精彩华章,若是无动于衷,那便是教师的失败,尤其是名家名篇,更要含英咀华,应让学生放声朗读,吟诵品味。
  诵读经典可以丰富人的文化素养,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可以使人气质高雅。在小说课堂的诵读中,学生心眼口耳并用,语调抑扬顿挫,讲究舒缓轻重、表情传意,这就是一种个性化、主观化的阅读体验行为。读出浓浓深情,也就达到了小说教学的高境界。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细节描写,小说的教学也离不开对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文本中找寻细节进行朗读,再从细节描写中体会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
  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在全篇中只有几处: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给“我”开饭的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尤其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的衣服,前后出现了三次。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巡走”,即通过诵读加以体会,小通讯员的形象便在细读慢品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既读懂了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也理解了作家的写的意图:前后呼应的两笔,是为了有声有色地写出了人物的淳朴情怀。
  为了让小说课堂教学中的诵读落到实处,我们可以进行多种“读”的训练,使课堂中“读”的环节得到优化。具体来说,可朗读,可默读,可吟读;可分小组读,可分角色读,可分男女生读;可师生同读,可学生接力,还可举行诵读比赛。诵读前,教师还应当进行诵读方法和诵读技巧的指导,告诉学生注意诵读的语气、节奏、音调和情感等。
  一篇篇用优美文字连缀起来的小说,应在朗读吟诵之中品出韵味。学生们诵读经典,沉浸其中,是与名家做伴,书香的浸润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吸取小说中的营养,既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阅读能力,为自己今后的阅读与写作积累下丰富的经验。
  二、“诵”出芳华,构建小说知识结构
  南宋朱熹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曾、欧、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说:“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并推荐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國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136篇(段),“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
  可见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最新的课程标准,都强调学生诵读名家名篇的重要性,因为诵读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性积累,有了诵读的铺垫,学生在其他阶段中就能纵横捭阖、左右勾连。
  诵读引导学生在小说教学的课堂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小说,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理性思考,发现和阐释小说学习、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指导自己今后的小说阅读和解题。
  经过长时间的诵读积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小说知识在学生头脑中重新得到了构建。这既重视了感性积累,又重视了理性升华;既重视了实践运用,又重视了知识体系的建立;既培养了学生从诵读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象、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又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学生有了这种积累和升华,再阅读、分析小说文本时,定是成竹在胸。
  举例来说,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就很值得我们去诵读品味。“我”初回故乡时的一句景色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只用“苍黄”“横着”“萧索”“荒村”寥寥数词,就写尽了故乡在辛亥革命后的衰败,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写出了“我”与心中思念的故乡相去甚远而心生的苍凉之感。而“月夜西瓜地”一段的景色描写,更是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写出了少年闰土的英勇、可爱和故乡的美丽。学生反复吟咏,百读成诵,不难发现鲁迅先生这样写的意图: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前幻想破灭的苦闷心理,为下文寻求心中的希望之路蓄势。
  总而言之,诵读是小说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思想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风格。经过诵读,学生通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整合,有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小说文本也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被还原为生动的景象。课文的字句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想”起来的,这样的吟诵,早已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学术思想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有人勇敢地向这些权威的学术专家发起挑战,从而阐述新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名新时期中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人才,而课堂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阵地。  我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 年和2017年“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课题年会”。余党绪老师“批判性思维”课题研究触动了我的灵感,我尝试着在农村初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于该文的巨大影响,加上作者又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隐逸诗人,于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该文开
摘 要:語文园地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进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48  语文园地位于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学习积极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恢复全省统考(我省一线语文教师习惯将其称为“新中考”),虽然我市的一线老师在考前做了各种应试准备,但考试的结果依然让大家颇为意外和震惊,这一点从《2017年南平市中考情况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等相关材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份试卷要体现与高考接轨,可是步伐不宜迈太大”;“‘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突然纳入中考,显得突然”;“强调初中教师命题的话语权,初高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理念的确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价值、理性哲思的文章展开思辨。笔者结合在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对教学实践做一些总结。  一、教学设想
现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构建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活力的保障  “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老师因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
2009年,中国台湾学者赵镜中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的概念,并且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即围绕同一个议题,多文本。此后,“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  群文阅读
于漪老师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她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当下古诗词教学重技能技法、轻阅读感知的现实。教师在技法训练上费尽心思,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水平。古诗词该如何阅读?又该从哪里开始阅读?于漪老师又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古诗词
古诗鉴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古诗鉴赏教学水平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文化的韵味具有重要作用。古诗中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古诗鉴赏教学需要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化之美,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但是,在当下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古诗鉴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要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仔细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