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古诗鉴赏的教学思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古诗鉴赏教学水平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文化的韵味具有重要作用。古诗中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古诗鉴赏教学需要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化之美,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但是,在当下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古诗鉴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要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仔细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关键,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编写能力上。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古诗的鉴赏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出口成章,将头脑中所想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可以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口才,进而使作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语文概念,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强,那么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包括对古诗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以便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古诗中蕴含的哲理。学生在古诗鉴赏中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3.审美情趣
  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学习语文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学生通过本身獨特的审美能力,将语文知识表达出来,进而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审美情趣是一种人文修养,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审美情趣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4.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优良品格,是学生自身所必须的素养。文化修养具体表现在学生日常的与人相处之中,它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对诗词进行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谈举止。
  二、小学古诗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独立鉴赏古诗的能力
  在小学古诗鉴赏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从而减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鉴赏中完全依赖于语文教师,难以对古诗产生系统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这就导致学生的鉴赏能力长期无法提升,无从感受古诗的魅力和深刻内涵,最终影响到古诗鉴赏的教学效果。
  2.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古诗写作背景
  古诗是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源自诗人因自己身世、人生经历而迸发出的灵感,不仅年代久远,写作背景也十分复杂。教师在开展古诗鉴赏时,缺乏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详细介绍,没有阐明诗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情况相差极大,学生无法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背景,就不能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从而在古诗鉴赏中出现理解障碍。
  3.古诗鉴赏缺少创新和引导
  大部分教师在古诗鉴赏中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方法,这就使鉴赏教学变成了老师对古诗逐行逐句的讲解,学生对古诗的鉴赏程度也只停留在字面理解上,而不能更好地感知古诗的意境与内涵,使古诗失去了感染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古诗鉴赏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有效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鉴赏的教学方式
  1.教师应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构成古诗的是文言词汇和语句,学生要赏析古诗就需要对这些基本词汇进行掌握,才能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讲授与古诗相关的知识,比如,古诗的类别有五言诗、七言诗、律诗、古体诗等等,同时在教材中寻找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每首古诗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以便督促他们及时复习。比如,在学习部编教材《出塞》这首诗的时候(原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标出古诗中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在课上进行重点讲解,随后带着学生进行朗读,根据古诗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对古诗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记好笔记,此外,教师也要定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2.介绍写作背景
  诗人创作诗歌一定是有缘由的,这就是古诗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包括社会情况、作者际遇与心情等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也扩大了视野,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内涵,感知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也使古诗变得更为生动鲜活,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兴趣。因此,在开展古诗鉴赏前,老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古诗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一部分时间,让他们交流古诗的创作背景,并带领学生分析诗人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古诗创作的缘由和内涵。
  例如,部编教材中的《夏日绝句》一诗,诗人李清照由于路过乌江,而产生了反抗情绪,渴望恢复故土。在这里,牵涉到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语文老师可以拓展知识点,为学生讲述西楚霸王项羽的相关历史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为学生扫清在鉴赏方面的障碍。
  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课中,要对古诗进行逐字的讲解,这就会使教师感到一定的压力。同时,古诗词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需要让学生牢记的知识点也非常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古诗的讲解,这会使老师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古诗词的讲解,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诗词内容融入到多媒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词。
  例如,在学习古诗《乞巧》时,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古诗,然后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本诗的视频,并且在课件中配上本诗作者的图像和简介,让学生根据音频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顺利,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要实现小学古诗鉴赏的有效教学,需要从创作背景、朗读教学、古诗意境等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全面掌握古诗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升鉴赏能力。此外,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背景,这也是展开延伸教学的资料。通过创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同时,通过知识的延伸,学生更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在全语言情境下阅读书籍,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怎样给学生营造全语言的情境,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经验与感受。  一、自读自讲式教学  所谓自读自讲式教学,是说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课外时间阅读规定篇目,然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自讲,向其他学生展示其阅读成果。下面以《呐喊》为例,谈这种自讲式教学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学术思想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有人勇敢地向这些权威的学术专家发起挑战,从而阐述新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名新时期中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人才,而课堂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阵地。  我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 年和2017年“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课题年会”。余党绪老师“批判性思维”课题研究触动了我的灵感,我尝试着在农村初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于该文的巨大影响,加上作者又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隐逸诗人,于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该文开
摘 要:語文园地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进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48  语文园地位于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学习积极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恢复全省统考(我省一线语文教师习惯将其称为“新中考”),虽然我市的一线老师在考前做了各种应试准备,但考试的结果依然让大家颇为意外和震惊,这一点从《2017年南平市中考情况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等相关材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份试卷要体现与高考接轨,可是步伐不宜迈太大”;“‘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突然纳入中考,显得突然”;“强调初中教师命题的话语权,初高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理念的确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价值、理性哲思的文章展开思辨。笔者结合在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对教学实践做一些总结。  一、教学设想
现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构建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活力的保障  “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老师因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
2009年,中国台湾学者赵镜中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的概念,并且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即围绕同一个议题,多文本。此后,“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  群文阅读
于漪老师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她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当下古诗词教学重技能技法、轻阅读感知的现实。教师在技法训练上费尽心思,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水平。古诗词该如何阅读?又该从哪里开始阅读?于漪老师又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