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 理解算理 对比内化 掌握算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her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学习经验,借助拆分12根磁条,在分析、比较中得出:将12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形结合 对比内化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5
  在2014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上,四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同时执教“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3页例3)一课。其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4×12,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片断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仔细观察这道乘法算式,它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大家想挑战一下,自己算出12层楼的总房间数吗?请看“学习单”(课件展示)。
  (师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了12根磁条,每根磁条代表24间房,并将这12根磁条均匀地排在磁性操作板上,先让一名学生操作磁条,一名学生记录下计算的方法,在计算出结果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师有选择地将学生典型的3种方法的成果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再用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多计算总房间数的方法,真想把大家的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可惜时间不允许。下面请一些同学做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吧!
  生1:我把12分成了6和6,先算24乘6等于144,再算2个144是288。
  生2:我把12分成了4、4和4,先算24乘4等于96,再算3个96是288。
  生3:我把12分成10和2,先算24乘10等于240,再算上2个24是288。
  ……
  师:你为什么把12分成10和2?
  生3:因为24×10算起来方便!
  师(在课件上演示先分再合起来的过程):这样一分,不仅把24×12变成了24×10和24×2这些我们学过的乘法,而且算起来很方便。
  师:这些算法各不相同,但其实又是相同的,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4:都把24×12变成了我们会算的乘法。
  师:概括得多精准啊!
  生5:都是先把12分成了几个部分,再合起来算。
  师:将12分成几部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一分,就把24×12变成了我们会算的乘法,也就是把新知转变成了旧知。
  ……
  教学赏析: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所以对算理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算法。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借助12根磁条和操作板,让学生在操作中先分一分12根磁条。由于学生有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等旧知作为学习经验,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要将12分一分,再合起来计算,自然会出现上述几种不同的分法,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出24乘12的正确结果。然后通过比较几种分法的相同点(都是将12分一分),发现将12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解决了“为什么要分一分”及“怎样分”的问题,为学生发现并掌握竖式算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这样教学,使学生建立了先分一分(分成整十和零头),再合起来算的这种数形结合的模型,为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片断二:对比内化,掌握算法
  师:小朋友们,这么难的计算你们都能想办法算出来了,真是了不起!经验告诉我们,当计算比较复杂时,还可以用——
  生(齐):竖式计算。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24×12吗?同桌两人商量商量,在尝试单上试着算算,好吗?
  (学生在尝试单上尝试计算,师巡视,收集典型的算法)
  师:同学们都在努力地尝试用竖式计算24×12,老师收集了几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看看。
  (师将学生的作品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再用电脑出示,如下图)
  师:这些方法都能正确地算出计算结果,可哪种方法更能简洁地记录计算的过程呢?
  生1:第三种方法。
  生2:第一种方法只有计算结果,缺少了过程。
  生3:第二种方法列一道竖式算一步,算了几步就列了几道竖式,虽有过程,但不简洁。
  师:我们细细看看第三种方法,有几道竖式?有计算的过程吗?这一道竖式就能将第二种方法中的三道竖式都包含进来了吗?
  生(齐):能。
  师:先算的24×2=48这一步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学生指好后,课件在第三种方法的竖式上用方框框住24、2,然后涂色演示积的计算过程,即先涂8,再涂4)
  师:第二步24×10=240在哪儿呢?谁找到了?(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我看到的是24×1呀?
  生4:这里的“1”是一个十。
  师:原来24×10=240藏在这儿(课件在第三种方法的竖式上用方框框出24、1,涂色演示积的计算过程,即先涂0,再涂4、2),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合起来这一步在哪儿?自己指一指。(课件同步在第三种方法的竖式上演示)
  师:三种方法中,哪种最好?
  生5:第三种方法最好,既有过程,又有结果。   师:这说明第三种方法既完整,又简洁。
  师:第一种方法呢?
  生6:把过程补上就完整了。
  师(出示之前的两幅算法图):其实,竖式计算的这种算法,和我们小朋友分一分、算一算时的哪种方法是相同的?
  生7:和第三种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将12分成10和2。
  师:同样的计算方法,不同的记录形式,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8:用竖式计算,因为用竖式计算很简洁,且不容易出错。
  师:我们就把这简洁的计算方法请上黑板,先写24,再在它的下一行写上12,列好竖式后开始计算,把12看成——
  生:10和2。
  师:先算——
  生:2乘24。
  师:48表示的是——
  生:2层楼,共48间房。
  师:再算——
  生:12十位上的1乘24。
  (师生同算:一四得四)
  师:这个4要写在——
  生:十位上。
  师:表示——
  生:4个十。
  师:240表示的是——
  生:10层楼的房间数。
  师:最后算——
  生:48 240=288。
  师:288表示的是——
  生:12层楼的房间数。
  ……
  教学赏析:
  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在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的算理后,掌握竖式算法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学生只有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旧知,所以很自然地在教师让他们用竖式记录计算过程中,会出现第一种没有过程的竖式;又因为学生操作过程的丰富思维及分一分思想的深刻,所以出现第二种竖式也很正常;一个班级中也不乏有一些思维层次高或先预习、早就知道竖式算法的学生,所以不少班级会出现第三种竖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记录计算过程的做法是切合实际的,在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得出这三种竖式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不同竖式的优劣,得出简洁的竖式,最后让学生借助格子图指导教师书写,共同完成竖式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验证,而应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孕育于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由地探究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中自主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
高效的数学课堂旨在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实现学习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鼓励、启发、赏识等手段去叩开学生的创新之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下面,我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教学片断一:  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考考自己。  生1: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2:什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值,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平均数虽然是借助于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但平均分得到的是一个“实数”,而平均数则是一个“虚拟数”。如果从儿童视觉效果而言,前者是有形的,后者则是无形的。对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有着一定的思维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既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的内容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错误很多,如把450×20算成900等,虽多次纠正、反复强调,但收效甚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  
问题缘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如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评价从注意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虽然告别了“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机械式问答,却迎来了“好”“很好”“很不错”“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导致评价迷失在一个生硬的、僵化的“赏识”怪圈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
数学复习课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让学生喜欢呢?在一次小学数学网络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华应龙老师教学六年级总复习“审题”的课堂实录后,豁然开朗,收获颇深。华老师摒弃了对审题重要性的繁琐赘述,通过独具匠心的预设和细腻灵活的指导,让学生对解题时应注意的地方心领神会。学生在这样动态的数学课堂里始终兴趣盎然,真正从“机械重复”走向“互动生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这样的复习教学不仅使数学课那种“冷、俊、美
小学数学乘除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乘除法”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向的过程,在对乘除法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逆向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技巧,提升教学效果。  一、数学命题中的逆向思维与叙述  数学命题是对某个问题的阐述,包括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它是陈述问题的原因从而得出结
谢天,武汉大学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总绩点排名专业第一,大一加入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3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同时,他也是2019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于刚·宋晓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2020年度珞珈十大风云学子之一
课题引领式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研究的课题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一立”“二研”“三试”“四议”“五展”“六评”这六个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这六个环节还可归纳为“123”,即一立主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一立”是根据课题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二研”是由教研组成员自主备课后进行专家引领下的集体研讨;“三试”是主备教师结合备课进行试教;“四议”是针对试教教师上课情况在专
[摘 要]“让学”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66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得学会让学生学”。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