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学设计的起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从哪里出发?是从教材、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答案不言而喻,教学当然要从学生出发。无论是教学素材的使用、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都要关注学生、基于学生。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来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设计。
  一、关注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素材
  兴趣可以引发认知需求,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分类与整理”一课,原教材是以气球为学习素材,学生对这个素材到底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访问了学生:“你们喜欢气球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气球?”调查结果发现,不到30%的学生喜欢气球。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多半是喜欢美洋洋气球、喜欢熊大气球、喜欢光头强气球……没有学生说喜欢红色的气球,喜欢心形的气球。也就是说,学生对气球的颜色、形状不感兴趣,而对气球上的角色特别感兴趣。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我设计“分类与整理”一课教学的引入部分,出示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熊出没》,把《熊出没》中的动画人物作为分类的素材。学生无论是在引入时听到《熊出没》的音乐,还是看到三个动画人物出现时发出的惊喜声,以及拿到动画人物卡片后爱不释手的表情,都说明以《熊出没》的动画人物作为分类的素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关注学生经验,设计教学活动
  儿童擅长借助动手操作进行思考,通过对物体进行触摸、旋转、摆弄等过程,进行入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较全面的感知与认识。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也强调“动手操作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渠道”。
  “分类与整理”一课的教学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因此,“分一分”“排一排”是这节操作活动课的核心词。学生在动手分卡片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分类,学会了如何进行整理。对分类的认识,学生自己提出了分类的标准:一是按人物角色来分;二是按形状来分。分类的结果呈现出多样化,有的学生将卡片分成一堆堆,有的学生将卡片分成一排排,在两者的对比中,学生自己提出摆成一排排的方案更好。在摆成一排排的方案中,学生又选出不仅竖着对整齐,还要横着对整齐的方案更好。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分类与整理”一课的学习就在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中自然地完成了。这种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经验的形成、积累与增长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思维,设置教学问题
  数学学科的教学一定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任务。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数学课就要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分类与整理”一课主要提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1)想要知道哪种卡片多,哪种卡片少,怎么办?(2)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案更好?说说你的理由。(3)同样是这些卡片,怎么分类与整理的结果不同呢?(4)怎样数树叶,才会不重复、不遗漏呢?(5)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看哪部动画片的问题呢?以问题(2)为例,学生对比几种分卡片的方案后思考:是分成一堆堆好,还是摆成一排排好?是竖着对齐就行,还是要横着也一个对一个?这其中蕴含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在数论中,学生要认识到自然数与偶数一样多,就是靠“对应”的思想来实现的。
  继续以问题(4)为例,面对图画中混乱摆放的树叶,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数的时候把树叶的类别弄混;二是出现重复数与漏数的情况;三是数出的结论填错空格。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错误就是数的时候出现重复与遗漏。对这个错误解决的方法,是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一是作记号;二是数完一种再数另一种;三是对不同的类别作不同的记号。在不断思考与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关注学生未来,变革教学方式
  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与太阳底下所有的能力相比,我将更多关注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大多以学生个体的学习为主,强调培养的是个人独立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决策力。但社会需要人具有更好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得每一个教师都要审视与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分类与整理”一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改革传统“秧田式”的座位方式,采用四人一组“围桌式”的座位方式。其次,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学”的方式。座位方式的改革,促进了生生互动,提高了课堂信息的交换数量与速度;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学,注重教师的适时引导。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分卡片,自主地进行讨论、调整、对话;在学生个体完成分树叶后,自觉进行相互的提示、纠错、归因。在这个过程中,不用教师下指令,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自动完成,小组内自觉优化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最后,总结一下这节课设计中的几个关键词,即兴趣、经验、思维、未来。如果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能反映出这四个关键词,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健康、活泼的成长。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数学复习课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让学生喜欢呢?在一次小学数学网络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华应龙老师教学六年级总复习“审题”的课堂实录后,豁然开朗,收获颇深。华老师摒弃了对审题重要性的繁琐赘述,通过独具匠心的预设和细腻灵活的指导,让学生对解题时应注意的地方心领神会。学生在这样动态的数学课堂里始终兴趣盎然,真正从“机械重复”走向“互动生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这样的复习教学不仅使数学课那种“冷、俊、美
小学数学乘除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乘除法”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向的过程,在对乘除法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逆向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技巧,提升教学效果。  一、数学命题中的逆向思维与叙述  数学命题是对某个问题的阐述,包括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它是陈述问题的原因从而得出结
谢天,武汉大学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总绩点排名专业第一,大一加入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3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同时,他也是2019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于刚·宋晓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2020年度珞珈十大风云学子之一
课题引领式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研究的课题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一立”“二研”“三试”“四议”“五展”“六评”这六个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这六个环节还可归纳为“123”,即一立主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一立”是根据课题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二研”是由教研组成员自主备课后进行专家引领下的集体研讨;“三试”是主备教师结合备课进行试教;“四议”是针对试教教师上课情况在专
[摘 要]“让学”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66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得学会让学生学”。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摘 要]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学习经验,借助拆分12根磁条,在分析、比较中得出:将12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形结合 对比内化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5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想要让数学课堂“好玩”起来,却常常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日前,看到一个关于聚焦学生认知冲突教学模式探讨的研究专题,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以小学二年级“乘法”的常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深入的反思,并提出崭新的理念指导。  常规课堂教学:  通过复习加法和减法导入新课,新授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引入乘法  (1)师(出示例1中的图2):图中有几处有小白兔?每处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经验,顺应学生的内在需求,挖掘课堂生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教”契合学生的“学”。这样既使数学课堂走向自然、深刻,又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数学成长,凸显数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内在需求 数学经验 顺应 重构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1  课前我预测,第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空间问题,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使学生在对空间的把握、图形的探索、立体与平面图形的转化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图形的变换”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深化,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简单图形经过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精确、形象地说出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赛课内容是“认识小数”,下面说说数形结合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设置悬念,数形结合解冲突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我在课前做过调查,学生在购物时都见过小数,全班55个学生能认识并准确读出一位小数的有47人。教材例题从小朋友测量课桌长度说起,巩固题从商品价格引入,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