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年轻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起了1990年,那年第9期的《河南教育》,刊登了我的纪实教育散文《送你一束野菊花》。那是我的处女作,之前我不知道自己的文字还能散发出油墨的芳香。那年,我22岁,已经做了4年小学教师。
  我的人生从22岁开始,有了一点梦想。我梦想着成为一名会写文章的语文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上起课来定然妙语如珠,与众不同;我梦想着成为一名会写文章的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与学生相处起来,言谈举止之间定然氤氲绵绵爱心,广受欢迎。
  但现实和梦想之间,总是有着距离。此后的4年间,我只在《河南教育》上发表过两篇文章,就再也写不出东西来了。温和、宽厚的《河南教育》却依然给予我帮助。1993年,我凭借着在《河南教育》上发表的3篇文章和几张荣誉证书,调进豫南名校——信阳市第七中学,成为全市唯一一名有着小学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
  1995年,我遭到生平最大的一次打击,几乎丧失生活的信心。正在这时,我收到了《河南教育》编辑张舸老师9月11日写给我的简短而诚恳的约稿信。我已经好久没有得到这么厚重的尊重了!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悄然滑落,打湿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的信笺。如今,13年过去了,张舸老师也已于6年前离开《河南教育》到别的部门发展,但我仍清楚记得那封信的内容和张老师刚劲有力的字体。后来,我又陆续收到过《河南教育》的几封约稿信。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很平常的,而我在饱经磨难的日子里,收到它们,无异于收到生命的养分!就这样,我生命的潜能被挖掘出来,我走出了阴影,写作上时有灵感闪现,教育教学也在天天向上。
  1997年,我被评为信阳市优秀教师,当地报纸、电视、电台纷纷报道我的事迹。1998年,《信阳晚报》的编辑时文红读了我连续发表在《河南教育》上的文章,于当年3月下旬,为我开设了《教师手记》专栏。不想,我的那些教育琐事,引起了广泛关注,《教师手记》成了《信阳晚报》的品牌栏目。1998年5月,信阳市市委宣传部主管副部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报社总编、电视台的记者,聚集到我的单位,为我召开《教师手记》研讨会。就这样,我用文字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开始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在当地教育界有了一些名气。
  也是在那一年,《河南教育》创刊20周年,我应邀参加了刊庆联谊会。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编辑部,编辑老师们真诚儒雅、平易从容的不凡气度和修养,令我如沐春风。春风化雨,雨润心田。那次联谊会,我说的话不多,更多的时候,我是安静地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作者们畅谈心声,用心地记取编辑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但是,我自己知道,在平静的笑容背后,我的内心正掀动着惊涛和风暴,站在《河南教育》的肩膀上,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之前我曾有过的功利之心、世俗之气,都渐渐褪去。我清楚地感觉到,《河南教育》像朋友,似亲人,默默站在我的旁边。成长路上,她一直牵着我的手,让我可以不被虚名宠坏,陪着我淡淡地生活,默默地追求,静静地微笑。
  那次联谊会,也让我和编辑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师们每每出差到信阳,不管时间多么紧张,都会联系我,仔细询问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给予我无私帮助。屈指算来,我和《河南教育》已经牵手18年,这18年间,有老编辑调离、退休,也有新编辑充实进来。让我感到无比温暖的是,调离的、退休的依然关注我的成长,新进的也与我交往渐密,在来来往往的文字交流中,我又多了几个知己。我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因此我生来胆小怯懦,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但是,和《河南教育》牵手的日子,尤其是和编辑老师们交往的这18年间,我变得热情、宽容、踏实,交往的朋友多了起来。在教学上、写作上,我也能够帮助别人了,生活也有声有色了。
  这么多年,我一直顺应《河南教育》的每一次改版,大部分的栏目,我都写过稿子。最多的时候,一年12期,期期有我的文章。我的很多读者都是通过《河南教育》认识我的。每每老朋友重逢、新朋友相聚,说起我的时候,没有人不提起《河南教育》。《河南教育》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随着交往的深入,《河南教育》也给我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冯振山老师介绍我认识了不少名师,使我的素质得以提升;王新荣老师向别的刊物推荐我,给了我更多的练笔机会;李序老师是我的老搭档,在她的引领之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长期的合作之中,李老师还像亲人一样关心我的身体和生活状况,让我在不知不觉之间,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两年,我和小卢老师合作比较多,在她的鞭策下,千把字的《班主任谈丛》我也会精心构思,字斟句酌,让自己学会真正用心来写作,品味到文字生花的情趣;小朱老师是我的新朋友,去年第10期我给她的《特别策划》写过稿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两个人的思想还发生过强烈的碰撞呢,但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却给我带来了幸福——后来,我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说喜欢我的那篇文章。
  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和史主编交流过,但他的名字是早就知道的,也还知道有个可爱的唐姓小女孩曾调皮地叫他“十道墙”。我读过他采写的文章,能揣摩一点他办刊的风格,还能从编辑老师们对他的敬重中,领略到他的深刻、务实和大气。
  《河南教育》的20年、25年刊庆征文我都积极参加了,这次30年刊庆的征文,我更是酝酿良久。这篇文章,我从昨天写到今天,并不是一气呵成,敲击键盘的时候,几次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因为,连我打字用的输入法,都是《河南教育》的编辑老师教给我的,我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品德和知识都是他们给的。我的初始学历只是个小中专,后来也不曾走进大学的校门。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从农村小学走到县城小学,又走到市里的重点中学,评上河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我主持的班会,先后上了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些,都不是我最初的水平所能达到的,而《河南教育》和河南教育人,就是我最生动的教材、最丰富的课堂、最无私的老师。
  2005年9月,我把鲜花、掌声、荣誉悄悄放在身后,带着年迈的养父母和年幼的女儿,来到郑州市第十九中学,开辟新的生活。谁料想,正当我踌躇满志、奋力拼搏的时候,却大病了一场。当时丈夫在外地工作繁忙,父亲身患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失明的母亲糖尿病病情日益严重,女儿也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我白天上课、备课、改作业,和学生及家长谈心,吃苦口的中药,晚上去医院打点滴,拖着病弱之躯独自一人穿行在夜深人静的街头。但我挺过来了,2007年夏天,我身体渐渐康复,工作渐入佳境,还买了房子,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开始安居乐业。我常常想,如果不是这么多年《河南教育》的扶持,我这个悲观羞怯的人,如何有这样的勇敢和气魄!
  近来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河南教育》创刊30周年了,而我,作为她的铁杆粉丝,与她牵手18年来所发表的50万字,应该也可以结集出版了。繁忙的工作之余,我要好好整理那些浸透着编辑老师们心血的文字,把它作为对《河南教育》的献礼。
  我郑重地选择从春天开始这项工作——我把我与她交往的记忆,放进春风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间可以苍老我的容颜,但记忆一样把我带回到18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女孩子,正当华年。而18个春秋,又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还有多少个18年,我也不知道《河南教育》还可以走多少个18年,但我知道,只要我活着,只要她还在,我就会牵着她的手,一直走,永不丢。
  如今,我40,她30——不管未来还有多么久,我和她,我们正年轻。
其他文献
由于受传播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新闻报道不能把采集事实与发布消息的时差中变动的事实完全表达出来。新闻报道中的这一“时间差”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埋下新闻失实的隐
作者简介:  陈泽诞,江苏省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所撰写英语教学论文曾荣获江苏省一、二等奖和全国三等奖,主编及参编各类中学英语教学辅导用书10本。先后被评为苏州市科技拔尖人才、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江苏省中等学校“红杉树”园丁银奖和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条件,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展示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从1976年开始一直从事通讯报道工作,至今从未间断。多年来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做到热采访,冷筛选,细核实,这样才能有效地防
每逢寒暑假,各种各样的培训通知就会雪片似的飞来:新教师上岗培训、新教材学科培训、教师职称培训等。要不要参加这些培训活动?他们的效果究竟怎样?对此,大家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觉得多数培训不过是走过场、领证书,浪费时间;有人则认为培训能扩视野、长见识,受益匪浅:也有人呼吁培训应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和谐融通,注重学养的丰富和境界的提升;更多人希望培训应重实效、切实际,做到少而精……  本期主题:话说教师培训。
县级广播台(站)宣传的内容,应当以农民的身边事为主,即农家新闻为主。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在目前的自办节目里,真正与农民听众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并不多,一般不到四
我采录的新闻《我县农村兴起“土沙龙”热》被评为南京市1986年度优秀广播稿一等奖、省优秀广播稿二等奖,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我前年才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写起新闻来仍感到功力
演唱一首歌曲.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对比,语气、语势、语调及唱腔旋律、节奏调性的变化.来表达和展示歌曲的艺术内涵的。
本刊讯2010年6月9日,历时1年半、历经反复论证修改的《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正式印发。该《规划》确定的梅毒防控目标是,5年有效遏制发病激增,10年逆转疫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