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师的批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自身的表现行为中存在一些错误问题的警示和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身上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否定评价,其最终目的便是教育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一步帮助孩子能够明辨是非,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批评同样也属于教师的一种激励方法,老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纠正、限制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教师的批评必须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当然,教师的批评不是教师内心不良情绪的发泄,它是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的批评更应该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善意、真心的关怀,学生才会真正乐意地接受。
关键词:教育;“惩罚”;批评
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在每一位老师的头脑里深深地扎了根,旧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以往主要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惩罚”(包括体罚、心罚)已难觅踪迹,学生学习热情已明显提高了,课堂中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但是,由于学生毕竟还小,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这时,教师采取适当的“惩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接受老师的批评呢?怎样的“惩罚”对学生才有效呢?我认为,在很多的办法之中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批评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之一。
爱听老师的好话、爱听赞扬自己的话是每一个学生的共性,而批评也是教师“惩罚”学生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批评的方式,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重要的便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对学生批评的尺度上。
一、 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教师批评学生、教育“惩罚”学生的前提条件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班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最起码的自尊心和自重心,他们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尊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一些“高明”的批评、精明的“惩罚”“善意”的教育,对于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教师的这种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之上,让批评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进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师生沟通的“信号”和“桥梁”。平时的那种话中带刺、语言尖刻、讥讽挖苦、辱骂训斥等侮辱学生人格的批评只会进一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甚至“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使得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起来,因而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注意。
二、 做到严而有格,忌轻重无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了,所以教师要坚决摒弃“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一味责备学生;同时教师要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不能因学生犯了一丁点儿错误而全盘否定他们身上的优点。另外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要注意轻重适度,那种不痛不痒、甚至带有“妥协”意味的批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根本对学生起不到任何警戒和教育的作用,只会让学生面对错误而变得更加不知所措、麻木不仁;而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软弱,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教师尖刻、过激的批评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批评学生、对学生的批评、“惩罚”教育要讲究一个度,要努力做到严而有格,切忌轻重无度。
三、 处理好批评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批评是为了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要把学生犯的错误当作档案保存起来;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切忌动不动就让他们写保证书、检讨书,更不要动不动以“请你父母到学校来”“我要告诉你爸爸”这样的语气相威胁学生等等。教师在平时应多给学生一些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犯错误、做错事都不是故意的,教师不能动不动就告知家长;也不要在学生有点错误时就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告状”,否则,一旦学生怀疑你“背后告状”,他们便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便会失败。
四、 做好批评后的善后工作
批评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老师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后,切不可认为已经“万事大吉”“问题解决了”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漠然置之了。对一些情绪和行为表现反常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其变化,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对批评后有进步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会因他受挫后走向教师的反面或与教师对着干。我曾有一个经验教训,我班一个学生因偷了同学吃早饭的钱,我在班会上给予了严厉批评,后来没能发现他的情绪反应,没有及时帮助他正确认识老师的批评。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認为自己再也无脸见同学,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在这种消极情绪支配下,第二天他没来学校上课,离家出走,后来费了好大周折才把他找回来。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之余,还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接受批评的承受力的途径。
作者简介:
付丰浩,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关小学。
关键词:教育;“惩罚”;批评
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在每一位老师的头脑里深深地扎了根,旧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以往主要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惩罚”(包括体罚、心罚)已难觅踪迹,学生学习热情已明显提高了,课堂中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但是,由于学生毕竟还小,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这时,教师采取适当的“惩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接受老师的批评呢?怎样的“惩罚”对学生才有效呢?我认为,在很多的办法之中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批评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之一。
爱听老师的好话、爱听赞扬自己的话是每一个学生的共性,而批评也是教师“惩罚”学生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批评的方式,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重要的便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对学生批评的尺度上。
一、 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教师批评学生、教育“惩罚”学生的前提条件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班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最起码的自尊心和自重心,他们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尊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一些“高明”的批评、精明的“惩罚”“善意”的教育,对于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教师的这种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之上,让批评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进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师生沟通的“信号”和“桥梁”。平时的那种话中带刺、语言尖刻、讥讽挖苦、辱骂训斥等侮辱学生人格的批评只会进一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甚至“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使得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起来,因而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注意。
二、 做到严而有格,忌轻重无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了,所以教师要坚决摒弃“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一味责备学生;同时教师要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不能因学生犯了一丁点儿错误而全盘否定他们身上的优点。另外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要注意轻重适度,那种不痛不痒、甚至带有“妥协”意味的批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根本对学生起不到任何警戒和教育的作用,只会让学生面对错误而变得更加不知所措、麻木不仁;而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软弱,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教师尖刻、过激的批评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批评学生、对学生的批评、“惩罚”教育要讲究一个度,要努力做到严而有格,切忌轻重无度。
三、 处理好批评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批评是为了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要把学生犯的错误当作档案保存起来;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切忌动不动就让他们写保证书、检讨书,更不要动不动以“请你父母到学校来”“我要告诉你爸爸”这样的语气相威胁学生等等。教师在平时应多给学生一些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犯错误、做错事都不是故意的,教师不能动不动就告知家长;也不要在学生有点错误时就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告状”,否则,一旦学生怀疑你“背后告状”,他们便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便会失败。
四、 做好批评后的善后工作
批评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老师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后,切不可认为已经“万事大吉”“问题解决了”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漠然置之了。对一些情绪和行为表现反常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其变化,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对批评后有进步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会因他受挫后走向教师的反面或与教师对着干。我曾有一个经验教训,我班一个学生因偷了同学吃早饭的钱,我在班会上给予了严厉批评,后来没能发现他的情绪反应,没有及时帮助他正确认识老师的批评。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認为自己再也无脸见同学,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在这种消极情绪支配下,第二天他没来学校上课,离家出走,后来费了好大周折才把他找回来。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之余,还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接受批评的承受力的途径。
作者简介:
付丰浩,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