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背景
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始创于1933年的溧水伯纯私立初中。校园地势错落,树种丰富,浓阴掩映,小景广布,典雅而富意趣,为南京市首批园林式校园。假山,茂竹,喷泉,水雾,彩虹,白鸽,如梦如幻。百余米长、十余米宽的青石大道弥漫着古朴的气息,代言了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学校地处县城中心,却安谧宁静。卓越的办学质量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着它的厚重与深远、大气与博雅,被誉为南京周边最好的初中校之一。
一、向上
向上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智慧;向上源于阳光的抚摸,也源于根系的滋养;向上是高远的追求,也是家常的幸福。
1奔向地平线
刚刚初三毕业的刘禹杉是一个学业优秀的学生,但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远不是他的学业。
2009年5月21日下午,溧水县第一初中文化广场,歌乐飞扬,舞姿翩翩,掌声阵阵,巨大的舞台背景:“五月飞歌,青春抒怀”。第一初中三千余名师生聚集在这里,与南京前线文工团同台演出的还有第一初中的5个学生节目。初一学生刘禹杉与母亲合唱了《歌声与微笑》,一曲歌罢,掌声四起,刘禹杉的演唱被前线文工团的演员誉为“非常专业”。
刘禹杉是南京人,小学毕业后,父母想把他送到南京周边县城学校读初中,好有机会体验农村和农村学校的生活。暑假里,父母带着他考察了几所学校,最后来到溧水县第一初中,他一眼就看中这“园林式”的校园:“这里好,我就上这个学校!”2010年秋季,他获得全市英语电视口语竞赛二等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全年的升旗仪式上,他大方地指挥全体师生唱国歌;行走在校园里,每当看到废纸杂物,他会自然地弯腰拾起;作词作曲,英文歌曲,萨克斯,硬笔书法……都练得有模有样。
这是一片萌发自信种子的肥沃土壤。刚毕业的葛恒青同学不仅在校内两次“争取”到了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她还毛遂自荐,历经报名、筛选,一路闯关,把自己的京剧演唱带到了南京电视台2010年的“春节大联欢”。杭芮本是个胆小文静的男孩,但他却先后竞选成为年级元旦汇演主持人、校广播站播音员和编辑、全校升旗仪式主持人。“周周有竞赛”中,初一的姚同学被推举为地理知识竞赛人选,焕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在5天时间里整理出100道竞赛题提交给老师。初二的邢同学在与自己的同伴共同荣获地理知识竞赛第一名后,激动得哭了,他说从上学以来几乎没有获得过学习类的奖状,这是他第一次凭实力获得的荣誉。
说起自己的成长故事,这里的学生满是幸福。老师们的“家常幸福”也在平静中蕴蓄,在平静中享受。
校团委书记金玲玲一天的工作是这样的:上午先上完两个班的数学课,然后批阅“学案”和簿本上的学生作业;中午找学生商量团委工作,办理团委杂务,有时要临时组织团员活动;下午备课、看点书,还有每周两次的学科集体教研活动,还有规定的或临时的全校性活动……“有时回到家确实有点蔫,但第二天一走进校园就什么都忘了。”她平静地讲述着,讲述着没有惊天动地的“家常幸福”,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
魏晋生是一个教师之家的“掌门人”:两个儿媳跟他同在这个学校教书,两个儿子是县城的高中教师,女婿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一家人每当遇到教育困惑时就会听听“掌门人”的意见。平时,办公室的纯净水是他搬,开水是他烧,卫生也时常是他打扫。他的境界融化在这些真诚的服务里,演化为对后生的尊重、关爱和期待。教物理的赵亲和老师已近花甲,除了一流的教学业绩,令人称道的还有他的“亲和力”。“我们的赵老!”学生背后的称谓体现了一份亲切和敬重。
郑永岚老师领导的历史组是个拥有着感性温情与理性精神的团队。推行“教学案”做得最好之一的是他们;不因为开展组内活动而常聚在饭桌上聊聊工作最多的是他们;每逢同事家里有大事一致行动的是他们;工作上最讲原则、最讲章法的也是他们……他们在常态中践行着敬重职业、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的真谛。
所谓“小学科”“副科”老师有着同样的感受:没有一点清闲和无聊,活动多,事情多,期待多,谁都没有悬空的感觉。
……
2心中的引擎
每天,第一初中第一节上课的铃声响起,校园就传来一种虽不整齐却异常响亮的朗读声,时长5分钟以内,这时,学生全体起立,大声朗读自己写下的本周目标,这就是全校学生的“目标日日读”。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咬定目标,日省吾身,致志力行,臻于至善”的口号,并统一印制了精美的人手一份的《成长进行时》,作为目标激励手册。这本小册子涵盖一学期20周,设有“我的基本信息”“我的目标”“成长档案”“作业记载”“班级大事”等十几个栏目。“成长档案”里又有“本周自评”“精彩时刻”“我想对孩子说”“老师寄语”“我的周末生活”等板块。《成长进行时》一学期1册,三学年6册,学生记载的那些数字、场景、片段、感悟,虽然零碎却丰富而真实,是一部完整的成长“连续剧”,也是一部清晰的精神发育史。每天,那洪亮的“目标日日读”声音,是内心轰然作响的引擎,牵引着生命的蓬勃发育。
《江苏教育》(管理版)2008年第5期刊发了报道溧水第一初中张爱玉老师事迹的长篇通讯《张老师的为师之道》。近几年她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师德标兵”,成为县政协委员。当年秋季开学伊始,校园里悬挂了一条醒目的标语:“学习张爱玉,做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的老师”,并在学校对外墙面上打出了“向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的标语。两条标语一内一外,用意特别:对内是一种引领,对外是一种宣示。学校开展了“向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系列活动,2009年教师节,全校一百六十多位教职工在烛光的映衬下,面对三千名学生作出师德宣誓,庄重承诺;学校坚持每学年评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十佳教师”;每隔三年推出一个校内“楷模教师”;每两年一届,评选出十名德艺双馨教师。一批“张爱玉”在茁壮成长。
第一初中有一片广场,足够4000人落座。它空旷无碍,没有任何盆景点缀,只是铺设了灰黑地砖,东边一处有些沧桑感的石砌台阶通向校园深处,古朴的插竹亭在其南边静静耸立,互为呼应,彰显着厚重而灵动的文化意蕴。
这是物质的广场,也是心灵的广场。2009年金秋的一天,日丽风和,全校三千多师生和几百个应邀前来的家长聚集在一起——首届大型家校课堂报告会正在进行。5名学生、3名教师、2名家长先后登台,真情演讲着他们的师生故事、家校故事。一束束鲜花送往演讲台,送往演讲者手上,转眼间,老师将鲜花传给了学生,学生又传给了老师,传给了家长……更多无形的花束带着馥郁芬芳传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中。报告会的主题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此时此刻,“我们”变得这般亲切,“一家人”变得这样实在,没有距离,心心相印,这片广场成了温馨的情感天地。
更多的时候,这片广场是沸腾的海洋。名家进校园是第一初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每当全校师生聚集于此,不光是与名家大师们面对面、零距离而带来的激动与兴奋,而且是他们的智慧、人格引发的精神波澜。初三李同学在《成长进行时》手册上写道:那些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知识渊博、贡献巨大、光环甚多,但他们平易近人的品格、真诚实在的讲述,他们关爱后生、诲人不倦的境界,跟我们的老师一样可亲可敬。”初三的秦同学在主题班会上发言说:“他们少年时代的梦想,他们曲折的奋斗经历,揭示了成长、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当仰慕的人生境界。”
在这里,每一次广场聚集都是一次文化的盛典,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的开端。
2007年至2011年的几年间,名家大师纷至沓来。北大教授曹文轩来了(2次);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伍美珍来了;著名军旅演说家吴永亮来了;能源科学家顾为东来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方成院士来了(2次);感恩教育演说家彭成来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来了;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来了(2次);“科技大篷车”来了;乒乓球前世界冠军江嘉良和大众电影“百花奖”得主吴玉芳来了;省市县书法、美术家协会经常来这里举办展览……方成院士还特意赶来参加“学生天文探究室”的挂牌仪式,并赠送一台移动式天文望远镜。著名功能材料学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祝世宁教授还特别邀请第一初中学生代表10人去他的工作室参观座谈。
为激励学子成才,2007年,学校在原址重建了与北宋文坛领袖周邦彦有着直接渊源并诞生了溧水第一个状元的“插竹亭”;为颂扬先人办学兴教之德,2009年,学校复制了上世纪60年代被第一初中老师发现并精心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唯此一块,现藏南京博物院)汉代《校官碑》。课余时暇,三三两两的学生流连于此,品读碑文,赏析楹联,追慕先贤,励志抒怀,尽得风雅。伫立在这里的师生,如同站在了传统文化跳动的脉搏上,站在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点上,就多了一分宁静与一份厚实。“既可再现历史,尊重传统,又能激励后学追慕先贤,砺志成才,并引领师生修道明伦,穷理正心,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谈到重修插竹亭和树立《校官碑》的意义时,张召中校长如是说。
古人,今人;名人,凡人;成功者,奋斗者;榜样的力量,自己的梦想……都是能量巨大的“引擎”。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悠长,只有怀揣梦想的人才会向着地平线延伸的方向不断奔跑。
二、成长
成长是丰富的体验,是人格的发育,是精神的拔节,是前行的姿态。成长就是幸福,成长就是成功。
1平静的崛起
方长英已在这个学校工作十几年,始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做什么主任是意外,教书上课才是常态。”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喜欢教书、喜欢读书的人,努力做一个爱孩子、爱生活的人。除了学科类、教育类著作,文史哲她读得更多,十天半月甚至三五天读完一本书是她的生活习惯。“看一些书没什么值得夸耀的,读书是自己的事,快乐自享,幸福自知,财富收入囊中,也能给学生带去实惠。”她说。她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或率真,或理性,或呈文彩,或显哲思。
无论前方有没有幸运之神在等候,一个人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这个世界就会反过来“迁就”他。2010年方长英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年底又被聘为南京市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许多老师都没有这样那样的名号和光环,但一点都不影响他们是个‘好教师’的声名。”对于优秀教师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方老师自有其说:“荣誉或称号只是成功教师追求途中的副产品,虽然也是重要的收获,但它只是一种肯定,只能成为前进的助推,贯穿一名优秀教师一生的是渊博的学识和永恒的爱心。”
第一初中聚集着众多名师,众多成长着的优秀教师,应邀讲学、外出交流、派出支教的多,县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多,市级“命题库教师”多,有着辉煌教学业绩的教师多,但他们都远离了炫耀和张扬,平静得像是没有任何资本。卓越而平凡,深刻而朴实,是平静的崛起,是低调的奢华,是不事渲染的灿烂,它源于完满的内在张力。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4日载有题为《专业指导伴随成长每一天》的文章,这是教科室主任张言顺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探讨了学校教科室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职能。2005年张言顺任教科室主任后,组织教师开展教育调查,开展职业反思,开设第二课堂,研制“教学案”,群众性教科研成果不断厚实,“十一五”期间,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研文章242篇,其中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10篇。2010年10月,“两岸四地”中学地理教育研讨会在首都师大举行,张言顺有幸被指定在课程改革分会场作15分钟的专题发言,他阐述了一个一线教师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他的朴素的地理教育思想,他的思辨色彩,他的切入角度,博得了与会专家的赏识。此前,他撰写了《“地理头脑”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文,发表后被转载,在同行中广有影响。
“从教二十五年,五堂精彩课例,登上五个台阶;两次课改、一生探索,誉为三朝元老”,这是送给临近退休的孙维陵老师的一幅“简笔画”。他多次走向全国各地讲学,研讨教材,交流教法;他执教的化学“水的净化”一课,走进中国教育电视台;他带领自己的学生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经典课例向东南亚国家播放……但在学校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儿”。
2007年,吕小宝老师荣登《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获得溧水首个市级教研类年度人物提名。谈到论文写作,吕老师说:“危机意识使然。刚教书那几年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大学生教初中生那是小菜一碟。年年教书,天天上课,竟然越来越感觉不会教了。”2004年,他由乡镇中学调入,遇到了好的氛围,名师多,交流多,素材多,感想多。这个学校,每节课前2~3分钟的学生演讲已坚持多年,吕老师特别看重这个一般人并不在乎的时段,他大力倡导学生演讲“数学小故事”“数学解题法”“数学史料”“数学生活”等,并跟学生一起认真点评,形成了思想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他写成了《让学生演讲走进数学课堂》,发表在《中学数学参考》上。
……
“崛起”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是由“太少”走向“太多”的独特的喜悦,那是“成长”的感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着才能幸福着。
这里没有“超级巨星”,大部分老师没有连篇累牍的论文见诸报刊,他们的论文全都写在了学生心里,写在了经年累月留下的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印里;这些老师都不是名花贵草,但围在一起就那么蓬蓬勃勃,姹紫嫣红;这些老师的教育教学像是一道道“家常菜”,不求花色,不慕贵气,自然而纯正,葆有原生态品质。
2成长的芬芳
成长演绎着跃动的旋律,流淌成四季风景。
学校文化广场的四周,密密匝匝围着的是全校所有班级的移动展板,每班两块,尺寸统一,半月一期。各班展板由学生自己设计,学校统一喷墨印制,具有整齐的形式美。“班级大事”“精彩一刻”“亲如一家”“成长感言”等栏目,宣传自己的班级,宣传优秀的同学,宣传融洽的师生关系,呈现的文字优美真诚,抓拍的照片生动有趣。上学放学,课间课余,围看的,评价的,自豪的,羡慕的,表达缺憾的,表情各异,心情各异。学生处朱主任说,移动展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有形而无声的教育。
每个班级走廊墙壁上都挂有一块彩色展板——“我心飞扬”,有学生自撰的青春感言,有学习、生活及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每月一期,每期一人,学生入选有严格的程序:个人申请、班级演讲、同学测评、教师推荐。一旦入选,学校就向家长发一份“入选喜报”,并在学期结束时统一给学生颁发入选证书。“我心飞扬”展示的是优秀学生:品德优秀,学业优秀,一技之长,进步显著,还有参与环保、帮助他人、孝敬师长等等。一届三年,全校就有近半学生荣登“我心飞扬”,每期展示的是一个人,激励的是一批人。所有“我心飞扬”展板学校集中存档,以便让学生多年后还能来此回望那青葱的岁月,品味那青涩的宣言,找寻那纯真的少年心思。
这里的老师认为,“成功”只是个社会学概念,让每个孩子获得“成长”,才是教育的价值指向,能让学生留下成长印迹和美好回忆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期待的不是孩子的一飞冲天,而是那种生命拔节的吱吱声响。
如果说“数字”只能显现在课堂里、考卷上,那么“素质”就只能由课外校外来检验。2010年中考一结束便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年大考,中考完毕,初三(4)班的学生没有立即离校,他们打扫好了自己的教室,又帮老师布置好了整整一幢楼的初一初二考场,排桌子,擦凳子,贴号码,一切都做得妥妥帖帖。更令他们的老师大出预料的是,第二天清晨,任何老师都不知情,团支书朱彦者已带上19个同学坐车赶赴世博会。商定出发时间、联系旅游公司,都是自己拿主张,三天时间,没有家长陪同,没出一点问题。面对这些守规则、讲礼貌、关爱人的孩子,带团导游大为感慨。
“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最能代表学校教育的成功。许多同学在校外的感人事迹学校原先并不知情。2009年的一天,派出所三个民警来到学校,他们是来感谢一个学生的。就在前几天晚上,初三的李鹏飞同学与他爸爸一同抓获了一个在小区行窃的小偷,并扭送派出所,被小区居民传为美谈。2010年的一天,又有派出所民警来到学校,他们是专程前来代表失主表扬和感谢初三路迦同学的——他在上学路上拾到了7000元人民币,没等到失主,就请父亲交给了派出所。
……
这里的孩子收获了许多知识,学到了许多技能,而在那沃腴的精神土壤上的生命成长才最刻骨铭心。有精神的滋养才有心灵的日出,“心灵的日出”是教育最壮美的景观。
三、不同而和
尊重差异是一种境界,追求多元是更高的境界;“不同而和”,是群体的平衡之和,内心的宁静之和,如水如电如火如油,看似不容,却是必要的“冲突”、积极的融合,共同推动车轮的前进。
1美美与共
教育的宽容不是勉强地接受,而是积极地欣赏。
那是初一刚开学的英语课上,看着刘禹杉,史金花老师的第一印象是“难管”,有时歪歪斜斜地坐着,有时口中念念有词,目光也会时不时地游离课堂。一节作业课上,史老师看他正为几句歌词谱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是自己创作的歌词,要谱上曲,在姐姐的婚礼上跟妈妈一道唱着送给姐姐。“即便他这堂课什么都没学到,我还是为他感动!”史老师说。
教师有点“另类”往往最为童心世界所欢迎。已于去年就读南师附中的张孙暮雨同学这样介绍她的数学老师王红霞:2008年的那次雪仗,王老师不经意中成为全班学生“攻击”的目标,跟我们一样成了“雪孩子”;班上学生的QQ群她是率先加入并无话不谈的“网友老师”;学生的“天天运动会”她天天加入,什么项目都敢跟学生比试比试;周末,学生凡有校外活动或聚会,有请必到或主动参与的老师就是她;三年里,每到自己的生日,她会把事先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那名生日跟自己同一天的学生;她能分享到学生间的任何“悄悄话”……在“最孩子气”的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
“我带一个班级,其实是两个班级,一个是行政化班级,我是班主任;一个是民间色彩的班级,那就是‘永远的3班’,我只是普通一员。”丁强老师带的那班学生,在初一时就有个学生qq群,名为“永远的3班”,毕业已经3年了,这个“永远的3班”还像一个整体,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丁老师说,在这个“群”里,“师道”也有“尊严”,但完全没有了“霸道”,“平等”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那三年,这个班好多繁难杂事的处理都是在“群”里完成的,丁老师说,只要在群里交心,就无需在班上整风。
育人风格的“百花齐放”,造就了这个群体的“诸子百家”。
“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大材小用,用《论语》治班,收效甚佳。”在许多次主题班会上,陈培龙老师都会摇头晃脑诵读和讲解《论语》。这是感恩主题班会上的一幕:“‘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的真谛是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少因自己烦恼。给父母减少担心、烦恼,让父母怡然自乐,岂不是最大的孝敬,不也是孔子所说的‘仁’吗?……”陈老师说,多读读《论语》,从孔子的思想光辉中汲取智慧,才能做个“有根”的教师。受孔子的“仁爱”、“孝敬”、“克己”、“无怨”等思想的熏染,他的学生也俨然有君子之风矣!
如果说陈培龙属“儒家”,那么杨于青老师就是“道家”,他教育学生没有严词厉句,总是心平气和:“不要为功名所累,做人最重要……”偏重规范的刘益明老师就像“法家”,注重的是秩序,是有规则的爱;有点“禅意”的陈春国老师应当属于“阴阳家”,面对那些普遍高他一头的学生,他几乎不用嗓子说话,学生却正襟危坐,没有强迫,自然而然。王孝华的教育算得上“潜力股”,学生当初似乎并不怎么接受他,一旦升入高中,那种感念的情绪就会一下爆发出来,成群结队来看他。黄贤海老师的“宽容”为政,邢华国老师的“竞争”教育,张晓琳老师的“活泼”管理;汤蒙老师擅长以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来成就学生;肖文才老师为“要看到学生完整的成长”而多年跨年级做班主任,等等。
教育是一座村庄,自然,丰富,纯朴,一幅原生态画面。这里的人,这里的教育,一如它的自然生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个校园有各种植物近百种,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和景观小品各美其美。初二(8)班班长王同学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刚上初一时,教生物的班主任章老师自豪地向全班同学说,校园里所有的树都是我挂牌命名的,我对树怀有深情,这些树都懂感情。“原先我们对树没什么感觉,听老师这么一说,我们突然对校园里的树有了敬重之情,立即对新学校有了感情。”王同学说。从此,静静地站在大树底下若有所思的多了,精心护理小树的多了,自觉爱惜花草的多了,赏竹、写竹、画竹、用相机拍竹的多了,小心呵护校园鸽的多了……
2成长立交
把所有的活动方式视为学生的成长方式,所有的教育内容视为学生成长的营养,这就是教育。
在这里,“健康第一”的理念演化成了“天天运动会,人人会运动,个个有爱好,处处显身手”的常态生活。2009学年度,学校的体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培养精英”为全员参与;变竞技运动为“全民运动”;变大一统的“阳光锻炼1小时”为多门类比赛项目;变原来每年10月份集中两天时间办校运会为每天下午辟有专门时间开展锻炼和比赛——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拔河、跳绳、踢毽子、100米、800米、足球等等,有团体的,有个人的,学生参与面达到70%,余下的做裁判,做服务。这就是第一初中的“天天运动会”。每到下午最后一节课,教室空无一人,校园的每一处却是龙腾虎跃的景象,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青春的勃发气息,演绎着青春的优美律动。许多教师都走出办公室来到操场,加入到锻炼和竞技的行列,许多男教师能陪女生一起踢毽子,许多老师能陪学生玩他们喜欢的项目。几个校长也到处走走或久留一处。有的学生带着相机随时拍下精彩的瞬间,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这一刻,没有了“差生”,没有了“三六九等”,没有了师生壁垒,眼前跳跃的是活泼泼的生命,有尊严的生命,还有火一样的激情。
初一初二年级每周都有一个学科举办知识竞赛,每个学生都可以申请参加某一学科的竞赛。事先,参赛学生要查找资料,选题出题,不参赛的学生也可以提供竞赛题,然后师生共同确定竞赛题。每次竞赛分设4个教室,每个赛场有一个学生推选的同学担任主持人。现场公布竞赛结果,颁发获奖证书。这全过程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顾问,只是辅助者。竞赛全程,抢答器韵律的缓急也演绎着不同表情:因自己答错了而自责;因同伴答错了而遗憾;因违规扣了分而懊恼;因自己的团队获得名次而欢呼雀跃……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欲望得到有效激发,参与意识、探究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在这里生根萌发。
搭建“成长立交”,为的是让生命有尽情歌舞的万千姿态。
初三王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感恩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我们的心田里,感恩的花朵正开放在我们的行动中。”2010年那个“严冬”,这个校园却温暖如春。寒假临近,大考在即,在这年前的“大忙季节”,除了井然有序的教学常态,学生还多了一份与期末考试无关的重要活动——人人忙着创作新春贺语,写出最真最美最有特色的话语,向父母表达最真挚的感恩之情。寒假离校的前一天,每个学生亲手在学校统一印制的精美的新年贺卡上写上祝福,开好收信人地址、姓名;学校加盖公章后统一邮寄,确保春节前每个学生、每个做儿女的都能让父母和亲人收到一份新年厚礼。
给家长写新春贺语的教育活动,在第一初中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今年的贺语主题是“感恩父母”。其实,作为学生,他们的创作也许还有病句,还有错别字,还词不达意,字迹也谈不上美观,甚至在那几个晚上他们不仅没有写出满意的贺语,还耽误了当天的作业,什么都没做成。重要的是,那种感恩的思绪在心中整整萦绕了一天一晚、几天几晚,那种独对孤灯的思索,那种朴素真诚的表达,是奉献给父母的最好作品,是最重要的考试,经历这一考,无论得分多少,都会长大许多。
2011年5月15日下午,文化广场花如海,歌如潮,“五月的鲜花——颂歌献给亲爱的党”,这是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演员与溧水县第一初中师生联袂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校园文艺汇演。
2011年5月26日下午,大学教授带领的省“科技大篷车”来到这里,科技人员的精彩演示,初二全体学生的动手体验,使整个校园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2011年6月26日上午,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朱宽利美术作品展在这里举行,远近名家云集于此。
……
在一学年最忙碌的时刻,许多无关分数的活动在这里从容登台。
“这不是一所折磨人的学校,这里有值得让人做深呼吸的清新空气。”从南京调入的李扬老师这样评价学校。
2010届的初三(4)班38人升入省重点中学,18人考入三星级高中重点班,但没人把这些挂在嘴上,“最令我们欣慰的是所有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那一行行足迹,一道道风景。”班主任端小红老师说。
第一初中的中考成绩每年都要远远高出全市全县均分,但没人对此津津乐道,谈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谈的是人的品质、人的境界。
校园是什么?在这里,校园已经成为“广场”:青春舞动的广场,精神发育的广场,学习演练的广场,通向世界的广场……
这座“广场”是一种符号,一种教育符号,一种文化符号,它传达着一种对“人”、对“生命”、对“成长”的独特理解。
这座“广场”是一种空间,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空间,更有一种无形空间,让人触摸到蕴藏其间的精神脉搏和生命律动。
这座“广场”是成长会客厅,成长大派对,记录了一所学校和一群人的存在方式,每块有形的地砖都演绎了发展的足迹,每根无形的经纬都编织成成长的梦想,以及那些载歌载舞的狂欢。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后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这儿,“支点”就是一种支撑的力量、引领的力量,一种涵盖和提领事实与逻辑的力量,那就是直面“人”、直面“儿童”、直面“生命”而抱持的真切情怀。正因为有了这个“支点”,那些方法、手段、技能之类的“杠杆”功能才发挥到了极致。
生命律动,活力四射,这就是溧水第一初中这座“广场”的浓重底色。
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始创于1933年的溧水伯纯私立初中。校园地势错落,树种丰富,浓阴掩映,小景广布,典雅而富意趣,为南京市首批园林式校园。假山,茂竹,喷泉,水雾,彩虹,白鸽,如梦如幻。百余米长、十余米宽的青石大道弥漫着古朴的气息,代言了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学校地处县城中心,却安谧宁静。卓越的办学质量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着它的厚重与深远、大气与博雅,被誉为南京周边最好的初中校之一。
一、向上
向上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智慧;向上源于阳光的抚摸,也源于根系的滋养;向上是高远的追求,也是家常的幸福。
1奔向地平线
刚刚初三毕业的刘禹杉是一个学业优秀的学生,但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远不是他的学业。
2009年5月21日下午,溧水县第一初中文化广场,歌乐飞扬,舞姿翩翩,掌声阵阵,巨大的舞台背景:“五月飞歌,青春抒怀”。第一初中三千余名师生聚集在这里,与南京前线文工团同台演出的还有第一初中的5个学生节目。初一学生刘禹杉与母亲合唱了《歌声与微笑》,一曲歌罢,掌声四起,刘禹杉的演唱被前线文工团的演员誉为“非常专业”。
刘禹杉是南京人,小学毕业后,父母想把他送到南京周边县城学校读初中,好有机会体验农村和农村学校的生活。暑假里,父母带着他考察了几所学校,最后来到溧水县第一初中,他一眼就看中这“园林式”的校园:“这里好,我就上这个学校!”2010年秋季,他获得全市英语电视口语竞赛二等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全年的升旗仪式上,他大方地指挥全体师生唱国歌;行走在校园里,每当看到废纸杂物,他会自然地弯腰拾起;作词作曲,英文歌曲,萨克斯,硬笔书法……都练得有模有样。
这是一片萌发自信种子的肥沃土壤。刚毕业的葛恒青同学不仅在校内两次“争取”到了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她还毛遂自荐,历经报名、筛选,一路闯关,把自己的京剧演唱带到了南京电视台2010年的“春节大联欢”。杭芮本是个胆小文静的男孩,但他却先后竞选成为年级元旦汇演主持人、校广播站播音员和编辑、全校升旗仪式主持人。“周周有竞赛”中,初一的姚同学被推举为地理知识竞赛人选,焕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在5天时间里整理出100道竞赛题提交给老师。初二的邢同学在与自己的同伴共同荣获地理知识竞赛第一名后,激动得哭了,他说从上学以来几乎没有获得过学习类的奖状,这是他第一次凭实力获得的荣誉。
说起自己的成长故事,这里的学生满是幸福。老师们的“家常幸福”也在平静中蕴蓄,在平静中享受。
校团委书记金玲玲一天的工作是这样的:上午先上完两个班的数学课,然后批阅“学案”和簿本上的学生作业;中午找学生商量团委工作,办理团委杂务,有时要临时组织团员活动;下午备课、看点书,还有每周两次的学科集体教研活动,还有规定的或临时的全校性活动……“有时回到家确实有点蔫,但第二天一走进校园就什么都忘了。”她平静地讲述着,讲述着没有惊天动地的“家常幸福”,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
魏晋生是一个教师之家的“掌门人”:两个儿媳跟他同在这个学校教书,两个儿子是县城的高中教师,女婿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一家人每当遇到教育困惑时就会听听“掌门人”的意见。平时,办公室的纯净水是他搬,开水是他烧,卫生也时常是他打扫。他的境界融化在这些真诚的服务里,演化为对后生的尊重、关爱和期待。教物理的赵亲和老师已近花甲,除了一流的教学业绩,令人称道的还有他的“亲和力”。“我们的赵老!”学生背后的称谓体现了一份亲切和敬重。
郑永岚老师领导的历史组是个拥有着感性温情与理性精神的团队。推行“教学案”做得最好之一的是他们;不因为开展组内活动而常聚在饭桌上聊聊工作最多的是他们;每逢同事家里有大事一致行动的是他们;工作上最讲原则、最讲章法的也是他们……他们在常态中践行着敬重职业、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的真谛。
所谓“小学科”“副科”老师有着同样的感受:没有一点清闲和无聊,活动多,事情多,期待多,谁都没有悬空的感觉。
……
2心中的引擎
每天,第一初中第一节上课的铃声响起,校园就传来一种虽不整齐却异常响亮的朗读声,时长5分钟以内,这时,学生全体起立,大声朗读自己写下的本周目标,这就是全校学生的“目标日日读”。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咬定目标,日省吾身,致志力行,臻于至善”的口号,并统一印制了精美的人手一份的《成长进行时》,作为目标激励手册。这本小册子涵盖一学期20周,设有“我的基本信息”“我的目标”“成长档案”“作业记载”“班级大事”等十几个栏目。“成长档案”里又有“本周自评”“精彩时刻”“我想对孩子说”“老师寄语”“我的周末生活”等板块。《成长进行时》一学期1册,三学年6册,学生记载的那些数字、场景、片段、感悟,虽然零碎却丰富而真实,是一部完整的成长“连续剧”,也是一部清晰的精神发育史。每天,那洪亮的“目标日日读”声音,是内心轰然作响的引擎,牵引着生命的蓬勃发育。
《江苏教育》(管理版)2008年第5期刊发了报道溧水第一初中张爱玉老师事迹的长篇通讯《张老师的为师之道》。近几年她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师德标兵”,成为县政协委员。当年秋季开学伊始,校园里悬挂了一条醒目的标语:“学习张爱玉,做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的老师”,并在学校对外墙面上打出了“向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的标语。两条标语一内一外,用意特别:对内是一种引领,对外是一种宣示。学校开展了“向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系列活动,2009年教师节,全校一百六十多位教职工在烛光的映衬下,面对三千名学生作出师德宣誓,庄重承诺;学校坚持每学年评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十佳教师”;每隔三年推出一个校内“楷模教师”;每两年一届,评选出十名德艺双馨教师。一批“张爱玉”在茁壮成长。
第一初中有一片广场,足够4000人落座。它空旷无碍,没有任何盆景点缀,只是铺设了灰黑地砖,东边一处有些沧桑感的石砌台阶通向校园深处,古朴的插竹亭在其南边静静耸立,互为呼应,彰显着厚重而灵动的文化意蕴。
这是物质的广场,也是心灵的广场。2009年金秋的一天,日丽风和,全校三千多师生和几百个应邀前来的家长聚集在一起——首届大型家校课堂报告会正在进行。5名学生、3名教师、2名家长先后登台,真情演讲着他们的师生故事、家校故事。一束束鲜花送往演讲台,送往演讲者手上,转眼间,老师将鲜花传给了学生,学生又传给了老师,传给了家长……更多无形的花束带着馥郁芬芳传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中。报告会的主题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此时此刻,“我们”变得这般亲切,“一家人”变得这样实在,没有距离,心心相印,这片广场成了温馨的情感天地。
更多的时候,这片广场是沸腾的海洋。名家进校园是第一初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每当全校师生聚集于此,不光是与名家大师们面对面、零距离而带来的激动与兴奋,而且是他们的智慧、人格引发的精神波澜。初三李同学在《成长进行时》手册上写道:那些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知识渊博、贡献巨大、光环甚多,但他们平易近人的品格、真诚实在的讲述,他们关爱后生、诲人不倦的境界,跟我们的老师一样可亲可敬。”初三的秦同学在主题班会上发言说:“他们少年时代的梦想,他们曲折的奋斗经历,揭示了成长、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当仰慕的人生境界。”
在这里,每一次广场聚集都是一次文化的盛典,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的开端。
2007年至2011年的几年间,名家大师纷至沓来。北大教授曹文轩来了(2次);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伍美珍来了;著名军旅演说家吴永亮来了;能源科学家顾为东来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方成院士来了(2次);感恩教育演说家彭成来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来了;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来了(2次);“科技大篷车”来了;乒乓球前世界冠军江嘉良和大众电影“百花奖”得主吴玉芳来了;省市县书法、美术家协会经常来这里举办展览……方成院士还特意赶来参加“学生天文探究室”的挂牌仪式,并赠送一台移动式天文望远镜。著名功能材料学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祝世宁教授还特别邀请第一初中学生代表10人去他的工作室参观座谈。
为激励学子成才,2007年,学校在原址重建了与北宋文坛领袖周邦彦有着直接渊源并诞生了溧水第一个状元的“插竹亭”;为颂扬先人办学兴教之德,2009年,学校复制了上世纪60年代被第一初中老师发现并精心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唯此一块,现藏南京博物院)汉代《校官碑》。课余时暇,三三两两的学生流连于此,品读碑文,赏析楹联,追慕先贤,励志抒怀,尽得风雅。伫立在这里的师生,如同站在了传统文化跳动的脉搏上,站在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点上,就多了一分宁静与一份厚实。“既可再现历史,尊重传统,又能激励后学追慕先贤,砺志成才,并引领师生修道明伦,穷理正心,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谈到重修插竹亭和树立《校官碑》的意义时,张召中校长如是说。
古人,今人;名人,凡人;成功者,奋斗者;榜样的力量,自己的梦想……都是能量巨大的“引擎”。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悠长,只有怀揣梦想的人才会向着地平线延伸的方向不断奔跑。
二、成长
成长是丰富的体验,是人格的发育,是精神的拔节,是前行的姿态。成长就是幸福,成长就是成功。
1平静的崛起
方长英已在这个学校工作十几年,始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做什么主任是意外,教书上课才是常态。”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喜欢教书、喜欢读书的人,努力做一个爱孩子、爱生活的人。除了学科类、教育类著作,文史哲她读得更多,十天半月甚至三五天读完一本书是她的生活习惯。“看一些书没什么值得夸耀的,读书是自己的事,快乐自享,幸福自知,财富收入囊中,也能给学生带去实惠。”她说。她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或率真,或理性,或呈文彩,或显哲思。
无论前方有没有幸运之神在等候,一个人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这个世界就会反过来“迁就”他。2010年方长英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年底又被聘为南京市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许多老师都没有这样那样的名号和光环,但一点都不影响他们是个‘好教师’的声名。”对于优秀教师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方老师自有其说:“荣誉或称号只是成功教师追求途中的副产品,虽然也是重要的收获,但它只是一种肯定,只能成为前进的助推,贯穿一名优秀教师一生的是渊博的学识和永恒的爱心。”
第一初中聚集着众多名师,众多成长着的优秀教师,应邀讲学、外出交流、派出支教的多,县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多,市级“命题库教师”多,有着辉煌教学业绩的教师多,但他们都远离了炫耀和张扬,平静得像是没有任何资本。卓越而平凡,深刻而朴实,是平静的崛起,是低调的奢华,是不事渲染的灿烂,它源于完满的内在张力。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4日载有题为《专业指导伴随成长每一天》的文章,这是教科室主任张言顺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探讨了学校教科室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职能。2005年张言顺任教科室主任后,组织教师开展教育调查,开展职业反思,开设第二课堂,研制“教学案”,群众性教科研成果不断厚实,“十一五”期间,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研文章242篇,其中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10篇。2010年10月,“两岸四地”中学地理教育研讨会在首都师大举行,张言顺有幸被指定在课程改革分会场作15分钟的专题发言,他阐述了一个一线教师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他的朴素的地理教育思想,他的思辨色彩,他的切入角度,博得了与会专家的赏识。此前,他撰写了《“地理头脑”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文,发表后被转载,在同行中广有影响。
“从教二十五年,五堂精彩课例,登上五个台阶;两次课改、一生探索,誉为三朝元老”,这是送给临近退休的孙维陵老师的一幅“简笔画”。他多次走向全国各地讲学,研讨教材,交流教法;他执教的化学“水的净化”一课,走进中国教育电视台;他带领自己的学生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经典课例向东南亚国家播放……但在学校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儿”。
2007年,吕小宝老师荣登《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获得溧水首个市级教研类年度人物提名。谈到论文写作,吕老师说:“危机意识使然。刚教书那几年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大学生教初中生那是小菜一碟。年年教书,天天上课,竟然越来越感觉不会教了。”2004年,他由乡镇中学调入,遇到了好的氛围,名师多,交流多,素材多,感想多。这个学校,每节课前2~3分钟的学生演讲已坚持多年,吕老师特别看重这个一般人并不在乎的时段,他大力倡导学生演讲“数学小故事”“数学解题法”“数学史料”“数学生活”等,并跟学生一起认真点评,形成了思想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他写成了《让学生演讲走进数学课堂》,发表在《中学数学参考》上。
……
“崛起”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是由“太少”走向“太多”的独特的喜悦,那是“成长”的感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着才能幸福着。
这里没有“超级巨星”,大部分老师没有连篇累牍的论文见诸报刊,他们的论文全都写在了学生心里,写在了经年累月留下的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印里;这些老师都不是名花贵草,但围在一起就那么蓬蓬勃勃,姹紫嫣红;这些老师的教育教学像是一道道“家常菜”,不求花色,不慕贵气,自然而纯正,葆有原生态品质。
2成长的芬芳
成长演绎着跃动的旋律,流淌成四季风景。
学校文化广场的四周,密密匝匝围着的是全校所有班级的移动展板,每班两块,尺寸统一,半月一期。各班展板由学生自己设计,学校统一喷墨印制,具有整齐的形式美。“班级大事”“精彩一刻”“亲如一家”“成长感言”等栏目,宣传自己的班级,宣传优秀的同学,宣传融洽的师生关系,呈现的文字优美真诚,抓拍的照片生动有趣。上学放学,课间课余,围看的,评价的,自豪的,羡慕的,表达缺憾的,表情各异,心情各异。学生处朱主任说,移动展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有形而无声的教育。
每个班级走廊墙壁上都挂有一块彩色展板——“我心飞扬”,有学生自撰的青春感言,有学习、生活及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每月一期,每期一人,学生入选有严格的程序:个人申请、班级演讲、同学测评、教师推荐。一旦入选,学校就向家长发一份“入选喜报”,并在学期结束时统一给学生颁发入选证书。“我心飞扬”展示的是优秀学生:品德优秀,学业优秀,一技之长,进步显著,还有参与环保、帮助他人、孝敬师长等等。一届三年,全校就有近半学生荣登“我心飞扬”,每期展示的是一个人,激励的是一批人。所有“我心飞扬”展板学校集中存档,以便让学生多年后还能来此回望那青葱的岁月,品味那青涩的宣言,找寻那纯真的少年心思。
这里的老师认为,“成功”只是个社会学概念,让每个孩子获得“成长”,才是教育的价值指向,能让学生留下成长印迹和美好回忆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期待的不是孩子的一飞冲天,而是那种生命拔节的吱吱声响。
如果说“数字”只能显现在课堂里、考卷上,那么“素质”就只能由课外校外来检验。2010年中考一结束便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年大考,中考完毕,初三(4)班的学生没有立即离校,他们打扫好了自己的教室,又帮老师布置好了整整一幢楼的初一初二考场,排桌子,擦凳子,贴号码,一切都做得妥妥帖帖。更令他们的老师大出预料的是,第二天清晨,任何老师都不知情,团支书朱彦者已带上19个同学坐车赶赴世博会。商定出发时间、联系旅游公司,都是自己拿主张,三天时间,没有家长陪同,没出一点问题。面对这些守规则、讲礼貌、关爱人的孩子,带团导游大为感慨。
“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最能代表学校教育的成功。许多同学在校外的感人事迹学校原先并不知情。2009年的一天,派出所三个民警来到学校,他们是来感谢一个学生的。就在前几天晚上,初三的李鹏飞同学与他爸爸一同抓获了一个在小区行窃的小偷,并扭送派出所,被小区居民传为美谈。2010年的一天,又有派出所民警来到学校,他们是专程前来代表失主表扬和感谢初三路迦同学的——他在上学路上拾到了7000元人民币,没等到失主,就请父亲交给了派出所。
……
这里的孩子收获了许多知识,学到了许多技能,而在那沃腴的精神土壤上的生命成长才最刻骨铭心。有精神的滋养才有心灵的日出,“心灵的日出”是教育最壮美的景观。
三、不同而和
尊重差异是一种境界,追求多元是更高的境界;“不同而和”,是群体的平衡之和,内心的宁静之和,如水如电如火如油,看似不容,却是必要的“冲突”、积极的融合,共同推动车轮的前进。
1美美与共
教育的宽容不是勉强地接受,而是积极地欣赏。
那是初一刚开学的英语课上,看着刘禹杉,史金花老师的第一印象是“难管”,有时歪歪斜斜地坐着,有时口中念念有词,目光也会时不时地游离课堂。一节作业课上,史老师看他正为几句歌词谱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是自己创作的歌词,要谱上曲,在姐姐的婚礼上跟妈妈一道唱着送给姐姐。“即便他这堂课什么都没学到,我还是为他感动!”史老师说。
教师有点“另类”往往最为童心世界所欢迎。已于去年就读南师附中的张孙暮雨同学这样介绍她的数学老师王红霞:2008年的那次雪仗,王老师不经意中成为全班学生“攻击”的目标,跟我们一样成了“雪孩子”;班上学生的QQ群她是率先加入并无话不谈的“网友老师”;学生的“天天运动会”她天天加入,什么项目都敢跟学生比试比试;周末,学生凡有校外活动或聚会,有请必到或主动参与的老师就是她;三年里,每到自己的生日,她会把事先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那名生日跟自己同一天的学生;她能分享到学生间的任何“悄悄话”……在“最孩子气”的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
“我带一个班级,其实是两个班级,一个是行政化班级,我是班主任;一个是民间色彩的班级,那就是‘永远的3班’,我只是普通一员。”丁强老师带的那班学生,在初一时就有个学生qq群,名为“永远的3班”,毕业已经3年了,这个“永远的3班”还像一个整体,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丁老师说,在这个“群”里,“师道”也有“尊严”,但完全没有了“霸道”,“平等”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那三年,这个班好多繁难杂事的处理都是在“群”里完成的,丁老师说,只要在群里交心,就无需在班上整风。
育人风格的“百花齐放”,造就了这个群体的“诸子百家”。
“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大材小用,用《论语》治班,收效甚佳。”在许多次主题班会上,陈培龙老师都会摇头晃脑诵读和讲解《论语》。这是感恩主题班会上的一幕:“‘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的真谛是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少因自己烦恼。给父母减少担心、烦恼,让父母怡然自乐,岂不是最大的孝敬,不也是孔子所说的‘仁’吗?……”陈老师说,多读读《论语》,从孔子的思想光辉中汲取智慧,才能做个“有根”的教师。受孔子的“仁爱”、“孝敬”、“克己”、“无怨”等思想的熏染,他的学生也俨然有君子之风矣!
如果说陈培龙属“儒家”,那么杨于青老师就是“道家”,他教育学生没有严词厉句,总是心平气和:“不要为功名所累,做人最重要……”偏重规范的刘益明老师就像“法家”,注重的是秩序,是有规则的爱;有点“禅意”的陈春国老师应当属于“阴阳家”,面对那些普遍高他一头的学生,他几乎不用嗓子说话,学生却正襟危坐,没有强迫,自然而然。王孝华的教育算得上“潜力股”,学生当初似乎并不怎么接受他,一旦升入高中,那种感念的情绪就会一下爆发出来,成群结队来看他。黄贤海老师的“宽容”为政,邢华国老师的“竞争”教育,张晓琳老师的“活泼”管理;汤蒙老师擅长以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来成就学生;肖文才老师为“要看到学生完整的成长”而多年跨年级做班主任,等等。
教育是一座村庄,自然,丰富,纯朴,一幅原生态画面。这里的人,这里的教育,一如它的自然生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个校园有各种植物近百种,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和景观小品各美其美。初二(8)班班长王同学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刚上初一时,教生物的班主任章老师自豪地向全班同学说,校园里所有的树都是我挂牌命名的,我对树怀有深情,这些树都懂感情。“原先我们对树没什么感觉,听老师这么一说,我们突然对校园里的树有了敬重之情,立即对新学校有了感情。”王同学说。从此,静静地站在大树底下若有所思的多了,精心护理小树的多了,自觉爱惜花草的多了,赏竹、写竹、画竹、用相机拍竹的多了,小心呵护校园鸽的多了……
2成长立交
把所有的活动方式视为学生的成长方式,所有的教育内容视为学生成长的营养,这就是教育。
在这里,“健康第一”的理念演化成了“天天运动会,人人会运动,个个有爱好,处处显身手”的常态生活。2009学年度,学校的体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培养精英”为全员参与;变竞技运动为“全民运动”;变大一统的“阳光锻炼1小时”为多门类比赛项目;变原来每年10月份集中两天时间办校运会为每天下午辟有专门时间开展锻炼和比赛——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拔河、跳绳、踢毽子、100米、800米、足球等等,有团体的,有个人的,学生参与面达到70%,余下的做裁判,做服务。这就是第一初中的“天天运动会”。每到下午最后一节课,教室空无一人,校园的每一处却是龙腾虎跃的景象,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青春的勃发气息,演绎着青春的优美律动。许多教师都走出办公室来到操场,加入到锻炼和竞技的行列,许多男教师能陪女生一起踢毽子,许多老师能陪学生玩他们喜欢的项目。几个校长也到处走走或久留一处。有的学生带着相机随时拍下精彩的瞬间,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这一刻,没有了“差生”,没有了“三六九等”,没有了师生壁垒,眼前跳跃的是活泼泼的生命,有尊严的生命,还有火一样的激情。
初一初二年级每周都有一个学科举办知识竞赛,每个学生都可以申请参加某一学科的竞赛。事先,参赛学生要查找资料,选题出题,不参赛的学生也可以提供竞赛题,然后师生共同确定竞赛题。每次竞赛分设4个教室,每个赛场有一个学生推选的同学担任主持人。现场公布竞赛结果,颁发获奖证书。这全过程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顾问,只是辅助者。竞赛全程,抢答器韵律的缓急也演绎着不同表情:因自己答错了而自责;因同伴答错了而遗憾;因违规扣了分而懊恼;因自己的团队获得名次而欢呼雀跃……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欲望得到有效激发,参与意识、探究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在这里生根萌发。
搭建“成长立交”,为的是让生命有尽情歌舞的万千姿态。
初三王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感恩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我们的心田里,感恩的花朵正开放在我们的行动中。”2010年那个“严冬”,这个校园却温暖如春。寒假临近,大考在即,在这年前的“大忙季节”,除了井然有序的教学常态,学生还多了一份与期末考试无关的重要活动——人人忙着创作新春贺语,写出最真最美最有特色的话语,向父母表达最真挚的感恩之情。寒假离校的前一天,每个学生亲手在学校统一印制的精美的新年贺卡上写上祝福,开好收信人地址、姓名;学校加盖公章后统一邮寄,确保春节前每个学生、每个做儿女的都能让父母和亲人收到一份新年厚礼。
给家长写新春贺语的教育活动,在第一初中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今年的贺语主题是“感恩父母”。其实,作为学生,他们的创作也许还有病句,还有错别字,还词不达意,字迹也谈不上美观,甚至在那几个晚上他们不仅没有写出满意的贺语,还耽误了当天的作业,什么都没做成。重要的是,那种感恩的思绪在心中整整萦绕了一天一晚、几天几晚,那种独对孤灯的思索,那种朴素真诚的表达,是奉献给父母的最好作品,是最重要的考试,经历这一考,无论得分多少,都会长大许多。
2011年5月15日下午,文化广场花如海,歌如潮,“五月的鲜花——颂歌献给亲爱的党”,这是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演员与溧水县第一初中师生联袂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校园文艺汇演。
2011年5月26日下午,大学教授带领的省“科技大篷车”来到这里,科技人员的精彩演示,初二全体学生的动手体验,使整个校园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2011年6月26日上午,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朱宽利美术作品展在这里举行,远近名家云集于此。
……
在一学年最忙碌的时刻,许多无关分数的活动在这里从容登台。
“这不是一所折磨人的学校,这里有值得让人做深呼吸的清新空气。”从南京调入的李扬老师这样评价学校。
2010届的初三(4)班38人升入省重点中学,18人考入三星级高中重点班,但没人把这些挂在嘴上,“最令我们欣慰的是所有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那一行行足迹,一道道风景。”班主任端小红老师说。
第一初中的中考成绩每年都要远远高出全市全县均分,但没人对此津津乐道,谈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谈的是人的品质、人的境界。
校园是什么?在这里,校园已经成为“广场”:青春舞动的广场,精神发育的广场,学习演练的广场,通向世界的广场……
这座“广场”是一种符号,一种教育符号,一种文化符号,它传达着一种对“人”、对“生命”、对“成长”的独特理解。
这座“广场”是一种空间,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空间,更有一种无形空间,让人触摸到蕴藏其间的精神脉搏和生命律动。
这座“广场”是成长会客厅,成长大派对,记录了一所学校和一群人的存在方式,每块有形的地砖都演绎了发展的足迹,每根无形的经纬都编织成成长的梦想,以及那些载歌载舞的狂欢。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后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这儿,“支点”就是一种支撑的力量、引领的力量,一种涵盖和提领事实与逻辑的力量,那就是直面“人”、直面“儿童”、直面“生命”而抱持的真切情怀。正因为有了这个“支点”,那些方法、手段、技能之类的“杠杆”功能才发挥到了极致。
生命律动,活力四射,这就是溧水第一初中这座“广场”的浓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