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风景秀丽、一马平川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河滩区,在自东向西、宽阔平坦的公路两旁,在一片绿色环绕、四季飘香的辖区之内,13个新建行政村、12所美丽的学校静卧其中,他们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故事……这里——就是举世瞩目、震惊中外的国家“小浪底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中的一批移民迁入地。
当温县教育局领导走进移民区学校调研时,发现这些学校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规划、硬件设施,还是在教学科研、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用四个关键词予以概括: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为了将移民区学校融入新区后稳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为了能够给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移民区建设方面提供一份可资借鉴、参考的调控政策以及合理化建议,温县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决定对小浪底库区移民学校在融入新区后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地调查、整理、分析、研究,以期推动移民区学校进一步向着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于是,在2012年9月,经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立项研究(批准文号:[2012]JKGHBB—0349),题目为《小浪底库区移民学校融入新区稳定发展研究》。
我们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得知,移民村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与新区学校之间的对接、联手、关系等众多问题,没有一系列的研究资料和方案可参考与借鉴,有的只是零零碎碎的文件、简报、个案等。课题组将认真研究、分析这方面的理论经验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和步骤,有条不紊地实施课题研究,以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本文着重从移民村学校的创建、布局规划与发展进行探索与研究。
1994年9月,主体开工的国家“小浪底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系统工程。据悉,小浪底工程库区三批共迁出移民约20万人。迁移至焦作市温县境内的移民1.3529人,这些移民均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境内迁出,共13个行政村。这些行政村基本上按原有规模被安置在黄河北岸绵延十多公里的公路两侧,分布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和招贤乡辖区之内。
为了移民村学生求学的便利,温县为迁移的移民村都新建了小学。这些学校的创建共分三批进行。第一批1997年6月底完工,9月三所学校开始正常教学工作,即盐东小学、河西小学和龙渠小学;第二批1999年6月底交付使用,迁入的学校有仓头初中、仓头小学、太涧小学、石渠小学、平王小学、西沟小学、麻峪小学和下石井小学等8所;第三批是在2001年6月底,迁入的学校有两所,即北冶初中和北冶小学。
据调查,以上所有学校的创建均由政府聘请设计院进行图纸设计,正规的专业建筑队施工,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地建成了一流的教学大楼、办公楼等。经上级验工,不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在移民区学校的布局及规划等方面,与“旧区”(原所在地的新安县)有很大的不同。“旧区”学校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山高路远,十分不便,所以,“旧区”村村均设小学和初中。由于办学规模相对较小,造成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融入新区后,地处平原,风景秀丽,村村仍建小学,但不再延续中学。学校各种基础设施齐备、完整,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点缀其间,环境优雅。村民居住集中,学生就近入学,这一举措曾使移民区学生受益匪浅,也得到了村民以及全体师生交口称赞。
以下是部分小学建设初期的一些信息:
盐东小学:全村1000余人,村投资2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12人,其中公办教师8人。一至六年級学生共100余人,合并前学生到十余里外的祥云镇上初中。
平王小学:全村1000人左右,村投资2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13人,其中公办教师3人,一至六年级学生共100余人。
石渠小学:全村400余人,村投资2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6人,其中公办教师1人,一至五年级学生120人。该校向东距离河西村不到一公里。
太涧小学:全村1000余人,村投资3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5人,其中公办教师3人,一至六年级学生约80余人。该校向西距离河西村不到一公里。
龙渠小学:1999年建校时,村投资3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教师2人,一至五年级学生约90余人。
下石井小学:校舍两层八间,建校初期有教师10人,其中公办教师5人,一至六年级学生约100余人。
但是,“村村建小学”这一举措并没有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当初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移民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因为各个移民村都设有小学,校园的兴建以及后期的使用、维修和代课教师工资在某种程度上占用了村里大批移民资金;同时,原有校舍面积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育信息现代化的需求;村与村之间距离太近,由于自然人口增长率的降低,生源日趋减少;教师专业的成长也未能保持持续发展。2002年,县政府及教育局领导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充分论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果断实施了“合并政策”:将生源少,规模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办小学合并整合。合校并点后,大量校舍闲置浪费。
在祥云镇,将盐东村、麻峪村以及下石井村的小学合并到北冶小学,盐东、下石井继续保留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学点,麻峪保留一年级教学点;将石渠小学、平王小学合并到西沟小学,石渠保留一年级教学点。在招贤乡,将郑庄村小学合并到仓头小学,将太涧小学和龙渠小学合并到河西小学,这样就拥有了现在的四所成建制小学和四所小学教学点。
学校合并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生源稳定。如河西小学在最近乡、县两级的质量监测中,都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全市六年级质量监测,河西小学综合成绩取得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仓头小学从2006年起至今都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团授予质量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二是教育教学做到资源共享,满足移民区学校需求。小学布局调整后,目前移民区的四所小学教学资源不断得到充实,教师的办公室、住室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每个学校都设有医务室、淋浴室等,这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极大便利。30%的校园班班通建设也初见成效,教学容量增大,课堂实现高效。三是管理规范、科学,协同性能进一步加强。合并后的河西小学、仓头小学和北冶学校,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方面曾经获得了多项可喜可贺的荣誉,他们的教学质量曾获得上级领导的表扬,他们的教学管理曾获得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并且多次被县市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评为教学质量综合评比先进单位,获得花园式学校等荣誉。 在移民村学校建设方面,根据村落的布局,温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门的建议,拟新建一所初级中学,即仓头中学(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但是在2003年,时任北冶小学校长高超云、介江西两位学校领导,考虑到学生要到十多里以外的镇所在地祥云镇初中去学习的艰辛,再加上移民刚搬迁到本地所产生的地域、文化差异,以及移民村长远的规划与发展及村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两人多方奔走,积极宣传,建议北冶村“两委”发动群众,开展募捐活动。在各方面有志之士的积极努力、帮助下,筹得村民集资款40多万元。根据移民村村民的需求,温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争取部分资金,最终使 “北冶初级中学”教学楼如期竣工。从此,附近几个移民村的小学毕业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北冶初中”——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就读。2004年,该中学第一批初中毕业生达140余人,在校学生近500人。从此,这所初中承载着移民区老百姓的希望与梦想,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呵护下发展、成长。目前,该中学占地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教学所需。
但是,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县人民政府在《温县教育系统十二五规划》文件中,拟把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列入撤并范围,这无疑标志着这所历尽艰辛建立起来的移民区学校在不久的将来会“销声匿迹”。这样的规划,使教育行政部门曾对该中学实行了减缓或停止投资项目的举措,师资的配备也有所减弱。受其影响,2011年,七年级仅录取新生60多名!
课题组经过走访,座谈等形式,积极根据调研情况形成初期研究报告,希望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重新论证“十二五规划”,慎重考虑“撤销合并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的计划。2013年4月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温县“十二五”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修订意见》 (一)中指出,原来《意见》中计划撤并,现继续予以保留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
而另一所移民学校,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基础设施完整齐备,多年来,学校虽取得了一系列好的成绩,但随着移民区村民思想意识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学生人数开始下降,生源减少,质量下滑。为整合教学资源,2011年温县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小学并点所提供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中学“撤校合并”政策,加大招贤乡第一初级中学的投资,将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即移民区仓头中学)合并到招贤乡第一初级中学。
在“撤校合并”后一年的時间里,因有些后续工作处理不当,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问卷调查中,移民村85%的教师认为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的布局比较合理;移民村90%的村民认为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的布局十分科学合理。其理由是,龙渠村、河西村以及太涧村均分布在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附近,学生就近入学非常方便。
课题组通过走访、问卷、座谈及调查后,认为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合并后,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距离远、交通不便。从仓头村到招贤乡第一初级中学,大约6-7公里的距离,并且没有安全校车等接送,造成学生上学十分不便。习惯、语言方面。移民村学生进入新校后,遇到生活习惯和语言交流困难,学生之间交往减少,矛盾冲突较多等。初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欠缺。初中学生由于长期住校,脱离了家庭劳动环境,使部分学生本来就少的劳动实践和家庭亲情观念更加淡薄,这对农村孩子的劳作能力和素质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课题组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加强教育均衡的投资力度,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针对原仓头中学的闲置校园,2012年秋季,根据课题组初期研究报告,经过教育局申请,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将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的校园建设为“温县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目前,为了贯彻河南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应该做到的设施设备安全、交通安全、食宿安全和活动安全,政府投资百万余元,对师生食堂、宿舍等进行了修缮改建,2013年7月投入使用。
课题研究告一段落,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只对上面的六项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且有所侧重地整理归纳,形成材料。我们认为,移民区学校典型的、辉煌的、成功的经验远远不止以上所述,还有我们未发现、未察觉、未深究的内容蕴藏在其中,我们将密切关注着移民区学校的发展与成长,时刻关心着他们的所思与所想,永远关怀着他们前进的步履。我们相信,再过一个十年,当我们再次走进移民区中小学校时,一定会看到在这方教育教学欣欣向荣的热土上,展现给我们的是更加壮丽的教育诗篇。
当温县教育局领导走进移民区学校调研时,发现这些学校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规划、硬件设施,还是在教学科研、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用四个关键词予以概括: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为了将移民区学校融入新区后稳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为了能够给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移民区建设方面提供一份可资借鉴、参考的调控政策以及合理化建议,温县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决定对小浪底库区移民学校在融入新区后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地调查、整理、分析、研究,以期推动移民区学校进一步向着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于是,在2012年9月,经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立项研究(批准文号:[2012]JKGHBB—0349),题目为《小浪底库区移民学校融入新区稳定发展研究》。
我们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得知,移民村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与新区学校之间的对接、联手、关系等众多问题,没有一系列的研究资料和方案可参考与借鉴,有的只是零零碎碎的文件、简报、个案等。课题组将认真研究、分析这方面的理论经验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和步骤,有条不紊地实施课题研究,以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本文着重从移民村学校的创建、布局规划与发展进行探索与研究。
1994年9月,主体开工的国家“小浪底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系统工程。据悉,小浪底工程库区三批共迁出移民约20万人。迁移至焦作市温县境内的移民1.3529人,这些移民均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境内迁出,共13个行政村。这些行政村基本上按原有规模被安置在黄河北岸绵延十多公里的公路两侧,分布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和招贤乡辖区之内。
为了移民村学生求学的便利,温县为迁移的移民村都新建了小学。这些学校的创建共分三批进行。第一批1997年6月底完工,9月三所学校开始正常教学工作,即盐东小学、河西小学和龙渠小学;第二批1999年6月底交付使用,迁入的学校有仓头初中、仓头小学、太涧小学、石渠小学、平王小学、西沟小学、麻峪小学和下石井小学等8所;第三批是在2001年6月底,迁入的学校有两所,即北冶初中和北冶小学。
据调查,以上所有学校的创建均由政府聘请设计院进行图纸设计,正规的专业建筑队施工,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地建成了一流的教学大楼、办公楼等。经上级验工,不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在移民区学校的布局及规划等方面,与“旧区”(原所在地的新安县)有很大的不同。“旧区”学校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山高路远,十分不便,所以,“旧区”村村均设小学和初中。由于办学规模相对较小,造成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融入新区后,地处平原,风景秀丽,村村仍建小学,但不再延续中学。学校各种基础设施齐备、完整,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点缀其间,环境优雅。村民居住集中,学生就近入学,这一举措曾使移民区学生受益匪浅,也得到了村民以及全体师生交口称赞。
以下是部分小学建设初期的一些信息:
盐东小学:全村1000余人,村投资2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12人,其中公办教师8人。一至六年級学生共100余人,合并前学生到十余里外的祥云镇上初中。
平王小学:全村1000人左右,村投资2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13人,其中公办教师3人,一至六年级学生共100余人。
石渠小学:全村400余人,村投资2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6人,其中公办教师1人,一至五年级学生120人。该校向东距离河西村不到一公里。
太涧小学:全村1000余人,村投资3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5人,其中公办教师3人,一至六年级学生约80余人。该校向西距离河西村不到一公里。
龙渠小学:1999年建校时,村投资30多万元,校舍两层八间。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教师2人,一至五年级学生约90余人。
下石井小学:校舍两层八间,建校初期有教师10人,其中公办教师5人,一至六年级学生约100余人。
但是,“村村建小学”这一举措并没有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当初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移民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因为各个移民村都设有小学,校园的兴建以及后期的使用、维修和代课教师工资在某种程度上占用了村里大批移民资金;同时,原有校舍面积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育信息现代化的需求;村与村之间距离太近,由于自然人口增长率的降低,生源日趋减少;教师专业的成长也未能保持持续发展。2002年,县政府及教育局领导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充分论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果断实施了“合并政策”:将生源少,规模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办小学合并整合。合校并点后,大量校舍闲置浪费。
在祥云镇,将盐东村、麻峪村以及下石井村的小学合并到北冶小学,盐东、下石井继续保留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学点,麻峪保留一年级教学点;将石渠小学、平王小学合并到西沟小学,石渠保留一年级教学点。在招贤乡,将郑庄村小学合并到仓头小学,将太涧小学和龙渠小学合并到河西小学,这样就拥有了现在的四所成建制小学和四所小学教学点。
学校合并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生源稳定。如河西小学在最近乡、县两级的质量监测中,都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全市六年级质量监测,河西小学综合成绩取得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仓头小学从2006年起至今都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团授予质量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二是教育教学做到资源共享,满足移民区学校需求。小学布局调整后,目前移民区的四所小学教学资源不断得到充实,教师的办公室、住室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每个学校都设有医务室、淋浴室等,这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极大便利。30%的校园班班通建设也初见成效,教学容量增大,课堂实现高效。三是管理规范、科学,协同性能进一步加强。合并后的河西小学、仓头小学和北冶学校,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方面曾经获得了多项可喜可贺的荣誉,他们的教学质量曾获得上级领导的表扬,他们的教学管理曾获得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并且多次被县市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评为教学质量综合评比先进单位,获得花园式学校等荣誉。 在移民村学校建设方面,根据村落的布局,温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门的建议,拟新建一所初级中学,即仓头中学(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但是在2003年,时任北冶小学校长高超云、介江西两位学校领导,考虑到学生要到十多里以外的镇所在地祥云镇初中去学习的艰辛,再加上移民刚搬迁到本地所产生的地域、文化差异,以及移民村长远的规划与发展及村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两人多方奔走,积极宣传,建议北冶村“两委”发动群众,开展募捐活动。在各方面有志之士的积极努力、帮助下,筹得村民集资款40多万元。根据移民村村民的需求,温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争取部分资金,最终使 “北冶初级中学”教学楼如期竣工。从此,附近几个移民村的小学毕业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北冶初中”——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就读。2004年,该中学第一批初中毕业生达140余人,在校学生近500人。从此,这所初中承载着移民区老百姓的希望与梦想,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呵护下发展、成长。目前,该中学占地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教学所需。
但是,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县人民政府在《温县教育系统十二五规划》文件中,拟把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列入撤并范围,这无疑标志着这所历尽艰辛建立起来的移民区学校在不久的将来会“销声匿迹”。这样的规划,使教育行政部门曾对该中学实行了减缓或停止投资项目的举措,师资的配备也有所减弱。受其影响,2011年,七年级仅录取新生60多名!
课题组经过走访,座谈等形式,积极根据调研情况形成初期研究报告,希望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重新论证“十二五规划”,慎重考虑“撤销合并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的计划。2013年4月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温县“十二五”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修订意见》 (一)中指出,原来《意见》中计划撤并,现继续予以保留祥云镇第二初级中学。)
而另一所移民学校,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基础设施完整齐备,多年来,学校虽取得了一系列好的成绩,但随着移民区村民思想意识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学生人数开始下降,生源减少,质量下滑。为整合教学资源,2011年温县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小学并点所提供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中学“撤校合并”政策,加大招贤乡第一初级中学的投资,将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即移民区仓头中学)合并到招贤乡第一初级中学。
在“撤校合并”后一年的時间里,因有些后续工作处理不当,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问卷调查中,移民村85%的教师认为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的布局比较合理;移民村90%的村民认为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的布局十分科学合理。其理由是,龙渠村、河西村以及太涧村均分布在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附近,学生就近入学非常方便。
课题组通过走访、问卷、座谈及调查后,认为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合并后,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距离远、交通不便。从仓头村到招贤乡第一初级中学,大约6-7公里的距离,并且没有安全校车等接送,造成学生上学十分不便。习惯、语言方面。移民村学生进入新校后,遇到生活习惯和语言交流困难,学生之间交往减少,矛盾冲突较多等。初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欠缺。初中学生由于长期住校,脱离了家庭劳动环境,使部分学生本来就少的劳动实践和家庭亲情观念更加淡薄,这对农村孩子的劳作能力和素质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课题组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加强教育均衡的投资力度,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针对原仓头中学的闲置校园,2012年秋季,根据课题组初期研究报告,经过教育局申请,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将原招贤乡第二初级中学的校园建设为“温县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目前,为了贯彻河南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应该做到的设施设备安全、交通安全、食宿安全和活动安全,政府投资百万余元,对师生食堂、宿舍等进行了修缮改建,2013年7月投入使用。
课题研究告一段落,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只对上面的六项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且有所侧重地整理归纳,形成材料。我们认为,移民区学校典型的、辉煌的、成功的经验远远不止以上所述,还有我们未发现、未察觉、未深究的内容蕴藏在其中,我们将密切关注着移民区学校的发展与成长,时刻关心着他们的所思与所想,永远关怀着他们前进的步履。我们相信,再过一个十年,当我们再次走进移民区中小学校时,一定会看到在这方教育教学欣欣向荣的热土上,展现给我们的是更加壮丽的教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