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
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创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谐”二字常被人们提及。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的人文环境为主要对象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渗透着许多和谐思想,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本人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和谐教育的内涵博大精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而且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考试不计入总分,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无外在的压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地理课堂便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师生间的和谐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党的十七大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学生。在过去的地理课堂里,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者“倾诉对象”,没有把学生看做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师生间缺少平等对话、沟通与交流,和谐课堂难以构建。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七、八年级的学生思想较活跃、单纯,且又容易受新生事物的影响,思考问题较片面,有时还比较偏激,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优秀的地理教师会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感染学生,充满爱心地去认知教育对象,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从而拉进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师生间提倡相互尊重,有了相互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合作;有了相互尊重,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才能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才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和兴趣。
2.坚持合作交流原则
“学会合作”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师生间合作交流进行学习,互助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地理教学应该努力创设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作用不仅会创设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通过讨论解决认知冲突,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地理课堂上,师生角色可以交换,允许学生提问与质疑,教师作为参与者,应敢于同学生分享自己正确或者错误的感情和想法,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分享学生的成功或喜悦。
二、教师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前提
地理学科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综合学科。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化学、政治等学科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未来的地理课堂知识是由地理教科书及地理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个方面组成,因此,教师仅拥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将难以应对课堂改革的需要。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最突出的不同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成熟的人,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劳动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和指导。地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向导,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学科专业知识面过窄,不仅影响其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会给教师心理上带来“畏惧或恐慌”,不敢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认可”的帮助。这样一来,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与学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1.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应认真做好课堂的教学设计,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内容渗透了许多和谐思想。而中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素质正处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对学科知识尚不能完全认识和把握。需要教师课前作好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实际,关注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从去年华南地区部分县市夏秋冬三季连旱引出“气象灾害”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而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灵活运用教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教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方式的创新,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为地理课堂创设一种积极的和谐学习氛围。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最喜欢激励教学,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优化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1)创设问题进行情境激励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趣的启发式问题,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成功激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成功的欢乐,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学生的价值观与智慧同步发展,为学生的整体生命成长搭建平台。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的欲望。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我们坚信,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必将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健康地发展。
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创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谐”二字常被人们提及。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的人文环境为主要对象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渗透着许多和谐思想,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本人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和谐教育的内涵博大精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而且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考试不计入总分,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无外在的压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地理课堂便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师生间的和谐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党的十七大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学生。在过去的地理课堂里,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者“倾诉对象”,没有把学生看做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师生间缺少平等对话、沟通与交流,和谐课堂难以构建。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七、八年级的学生思想较活跃、单纯,且又容易受新生事物的影响,思考问题较片面,有时还比较偏激,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优秀的地理教师会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感染学生,充满爱心地去认知教育对象,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从而拉进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师生间提倡相互尊重,有了相互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合作;有了相互尊重,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才能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才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和兴趣。
2.坚持合作交流原则
“学会合作”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师生间合作交流进行学习,互助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地理教学应该努力创设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作用不仅会创设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通过讨论解决认知冲突,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地理课堂上,师生角色可以交换,允许学生提问与质疑,教师作为参与者,应敢于同学生分享自己正确或者错误的感情和想法,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分享学生的成功或喜悦。
二、教师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前提
地理学科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综合学科。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化学、政治等学科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未来的地理课堂知识是由地理教科书及地理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个方面组成,因此,教师仅拥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将难以应对课堂改革的需要。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最突出的不同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成熟的人,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劳动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和指导。地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向导,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学科专业知识面过窄,不仅影响其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会给教师心理上带来“畏惧或恐慌”,不敢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认可”的帮助。这样一来,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与学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1.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应认真做好课堂的教学设计,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内容渗透了许多和谐思想。而中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素质正处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对学科知识尚不能完全认识和把握。需要教师课前作好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实际,关注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从去年华南地区部分县市夏秋冬三季连旱引出“气象灾害”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而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灵活运用教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教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方式的创新,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为地理课堂创设一种积极的和谐学习氛围。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最喜欢激励教学,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优化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1)创设问题进行情境激励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趣的启发式问题,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成功激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成功的欢乐,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学生的价值观与智慧同步发展,为学生的整体生命成长搭建平台。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的欲望。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我们坚信,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必将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