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33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
  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创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谐”二字常被人们提及。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的人文环境为主要对象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渗透着许多和谐思想,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本人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和谐教育的内涵博大精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而且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考试不计入总分,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无外在的压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地理课堂便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师生间的和谐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党的十七大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学生。在过去的地理课堂里,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者“倾诉对象”,没有把学生看做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师生间缺少平等对话、沟通与交流,和谐课堂难以构建。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七、八年级的学生思想较活跃、单纯,且又容易受新生事物的影响,思考问题较片面,有时还比较偏激,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优秀的地理教师会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感染学生,充满爱心地去认知教育对象,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从而拉进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师生间提倡相互尊重,有了相互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合作;有了相互尊重,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才能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才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和兴趣。
  2.坚持合作交流原则
  “学会合作”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师生间合作交流进行学习,互助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地理教学应该努力创设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作用不仅会创设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通过讨论解决认知冲突,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地理课堂上,师生角色可以交换,允许学生提问与质疑,教师作为参与者,应敢于同学生分享自己正确或者错误的感情和想法,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分享学生的成功或喜悦。
  
  二、教师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前提
  
  地理学科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综合学科。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化学、政治等学科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未来的地理课堂知识是由地理教科书及地理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个方面组成,因此,教师仅拥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将难以应对课堂改革的需要。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最突出的不同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成熟的人,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劳动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和指导。地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向导,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学科专业知识面过窄,不仅影响其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会给教师心理上带来“畏惧或恐慌”,不敢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认可”的帮助。这样一来,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与学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1.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应认真做好课堂的教学设计,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内容渗透了许多和谐思想。而中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素质正处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对学科知识尚不能完全认识和把握。需要教师课前作好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实际,关注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从去年华南地区部分县市夏秋冬三季连旱引出“气象灾害”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而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灵活运用教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教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方式的创新,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为地理课堂创设一种积极的和谐学习氛围。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最喜欢激励教学,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优化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1)创设问题进行情境激励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趣的启发式问题,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成功激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成功的欢乐,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学生的价值观与智慧同步发展,为学生的整体生命成长搭建平台。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的欲望。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我们坚信,和谐地理课堂的构建必将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健康地发展。
其他文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新课程从理论层次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入课程改革的目标,凸显了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在实践层次上力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处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较好的思想品德    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写随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对于有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随笔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现在强调个性的中学生来说,随笔更能刺激他们的写作欲。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命题作文,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写一定数量的随笔。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命题、选材、文体、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使他们能轻轻松松学好语文,快快乐乐获得知识。    一、精心准备,营造语文教学的导入美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广大英语教师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养成学生健康向上品格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积极实践与探索。但在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很容易进入“流于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误区。笔者就此现象作了一些分析和归纳,同时提出了相应
学案教学是将新课改的基本教学理念具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科学化、艺术化的学习方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拓展生活情景的个人感悟、文情意境的内心体验和自我感受的个性化表达。    一、学案教学科学体现语文新教材的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学习要求    以学案教学模式实施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在技术性的运用层次上,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延伸和扩展能力;在人文性的价值导向上,强化学生对文学文
当前,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神州大地上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轮改革不仅仅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对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高中政治新课程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四门必修课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门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对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更
有人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把旧课新课联系起来;如同路标,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好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好的导入,可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气势,从而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但教无定规,导无定法,所以导入法在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见解,旨在抛砖引玉。    一、过渡式导入法    这种导
政治学科的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考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使用术语严密表达问题等方面仍有缺失。其原因除了考生复习不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高考复习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策略脱离实际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思想政治课高考复习进行优化,这既是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习成绩的需要。  1.以促进学生提高再认、再现所学知识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目前看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