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转换拓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力打力”,作为太极拳法重要原则之一,其原意是不主动出击,而以反作用之力使进攻者受挫,而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则是指教师先不主动发问,而是借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产生的问题,或以学生彼此交流的内容为依托,一步步地将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处,从而激活、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这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说法正相契合。
   观摩特级教师李仁甫的一堂示范课《青玉案·元夕》,笔者不禁深深地折服于李老师“借力打力”的灵动智慧。下面就以他执教的《青玉案·元夕》为案例,谈谈笔者对“借力打力”引导型教学的粗浅理解。
   一、借机整合:一个女子还是一群女子
   “‘蛾儿雪柳黄金缕’写的对象是什么?”生3的回答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位学生看似平常的回答,却点燃了李老师智慧的导火线。他深知学生的回答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于是又再次引领学生作深度思考:“这里仅仅是装饰品?”此问一出,立即打开这位学生的思维之门:不止装饰品,还会是什么呢?于是他的目光快速地扫描诗句乃至全诗,并联系已积累的文学基础知识,很快便把自己的答案修改为“实际上借指盛装的妇女”。看似普通的一问,竟唤醒了学生对“借代手法”的记忆。
   当李老师要求学生概括下阕内容的时候,生5的回答是“下阕写了一个女子”。胸有丘壑的李老师立即抓住机遇,巧妙地引导道:“写一个女子?其他同学怎么看?”在这里,李老师连用两个问号,实际上是在给学生暗示:应该还有其他人吧,好好找找。于是生6很快抢答道:“写了一群女子。”显然,这位学生的思维进入了盲区。此时,李老师非常机智地抓住生3和生6两位学生的矛盾点,并且把这两个不同的说法合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下阕究竟是写了一群女子,还是写了一个女子?”于是整个课堂沸腾起来,生8、生9、生10等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以学生的交流内容引出新的问题,用彼此的矛盾点激活课堂,把不同的问题整合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使他们在热烈的争辩中渐入文本深处。看到这里,笔者似乎感受到李老师“坐山观虎斗”的窃喜,不禁佩服他“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课堂引导艺术。
   二、借机转换:从文字考证派到文学审美派
   法国哲学家徳勒兹说:“生成就是不断生成差异。有差异才能凸显师生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应直面“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而不是回避现场生成的问题,回到教师自己课前预设的完美思路里。唯有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才不会成为空头支票。
   当学生为“一个女子还是一群女子”的问题争执不休时,李老师唤醒学生沉睡思维的目的已达到,于是他适时灭火,引导他们:“考证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可是,他还不善罢甘休,继而又顺势点起另一把猛火:“我们换个角度来研究研究,不做文字考证派,而做文学审美派。看看写一群女子和写一个女子,哪个更有审美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因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李老师深谙此道,机智地“借力打力”,引导学生从审美效果的新角度來看问题,使学生从思维困顿处跳出来,正如将正要撞到电线杆上的盲人及时拉开一样。
   江苏卫视举办的《缘来非诚勿扰》栏目吸引了众多眼球,学生也一定不陌生。当生11说“这些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的一群姑娘都非词人意中人,词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最终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时,李老师便互联其中大家熟悉的场景“24位女嘉宾都过去了,最后才亮出心动女生”,从而将一群姑娘和词人发现“那人”的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借助于这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继续追问:“可是,心动女生长什么样子,词人有没有直接写出来呢?零落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看不真切,你们能够想象出来吗?谁来想象一下?”
   生12:素颜朝天,穿着一袭白衣。
   师:依据是什么?
   生12:辛弃疾是把心动女生和其他23位嘉宾放在一起写的,通过其他人可以看出心动女生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无意之间道出了词人使用的艺术手法。
   众:对比、反衬。
   师:对。既然是对比、反衬,那么只要准确地品味出其他23位女嘉宾的形象,心动女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一群女子形象如何?
   ……
   师:辛弃疾的心动女生是素雅、内敛、高洁、沉静的。
   从文字考证派转换到文学审美派,从心动女生的身份认定到心动女生的形象想象,李老师就这样借力打力,层层推进,“千百度”地将学生的认识由表象引向实质。这实现了学生之“力”与教师之“力”的良性互动,表现了李老师深厚的引导功力,展示了“借力打力”引导型教学的神奇魅力。
   三、借机拓展:多次仿写与一次填充
   在总结出“心动女生是什么样子”之后,李老师又继续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最终抵达目的地,对“为什么要写心动女生”有了深度理解。
   仿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然而它在李老师的生成课堂上却屡见不鲜,尤其是这堂课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仿写:仿照戴望舒《雨巷》末段,把《青玉案·元夕》改写成一段现代诗。李老师根据学生的仿写,引导他们从意境上看合不合,从手法上看有何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同样的人物,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法” 。
   第二次仿写:根据《雨巷》内容,改写《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通过仿写,学生对两者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体悟。
   第三次仿写:根据杜甫《佳人》前四句,再改写《青玉案·元夕》的最后一句。仿写时,学生的思维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愉悦地放飞,轻松地走进文本的核心地带。
   仿写之后,李老师仍然从容不迫,并不急于公布标准答案。为什么要写心动女生?当学生25回答“实际是词人自己”时,李老师顺势引出“香草美人”手法,并联系屈原、杜甫、王国维等人对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接着,李老师设计了“填空”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仿写王国维“三境界”中的前两种境界。通过“填空”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对“那人”有了多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指一位素雅、内敛、高洁、沉静的姑娘,更象征辛弃疾的自我品格,还可以象征事业、人生、学问的最高境界。
   最后,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了本课“反衬手法塑造人物”“阅读诗词要知人论世”“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等三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对诗歌学习方法作了进一步总结:“首先要把握形象,其次要分析手法,最后要领会主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老师既重视学生生成的资源却又不局限于这种资源本身,既尊重文本却又不局限于文本本身。作为一个优秀的“助学者”,他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生成的资源出发,从文本出发,由点到面地拓展开来,使课堂资源最大化地呈现,从而带来语文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生成课堂灵动如水,这自然得益于教师的丰富学养,但更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一次次的自觉历练。唯有不断地自加压力、自觉历练,才会在“借力打力”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才不会惧怕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各种陌生和意外的气象。如果总是回避这样的气象,那么我们只能永远地陶醉于教案的完美和课件的奢华中,只能在传统的教学窄道里亦步亦趋。这就是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给我的有益启示。
  [作者通联:江苏白塔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文本的基本特征,是将含义隐藏在句子当中,只有当读者读懂了句子,才能读得懂文本的含义。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语文同行高度重视句子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不少语文教师会让学生收集整理好词好句,只不过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堆砌出一篇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作文,并不是让学生去深刻认识这些好句好在何处。从这个角度讲,在遇到好句时如果不能破译句子的密码,那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苏教版必修四中《〈黄花岗
近年来,语文这门学科饱受诟病。如果说上世纪末那场力度空前的批判主要来自圈外人士,那么,自课改以来,持续不断的非议之声则从语文界内部产生。最近几年,不仅有人对语文课改理念提出质疑,更有人在批判的同时,打出了名称响亮的“旗号”,广聚同道,制造影响。继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倡导“真语文”之后,今年年初,又有人以强大的声势推出了“正道语文”。拙文将从一篇与“正道语文”密切相关的文章
一、语文教育术语研究亟需体系化、科学化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研究层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对理论层面的相关概念术语的研究尤为突出。术语学认为一门学科体系是否完整规范的重要标志恰恰体现在学科术语上。可以说特有的概念术语积累的数量及其运用的质量直接反映着这门学科的成熟程度与发展体势。朱绍禹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学科已经积累了最低限度的概念,并由概念联结
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既顺应了新时代高考选拔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诚如福建师大中文系潘新和教授所言:“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然而,从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阅卷实践来看,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趋于低下,不少学生甚至不知思辨为何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定核·理脉·构链”的尝试,为的是破解教学内容模糊化、课堂教学拼盘化和整体框架无序化的阅读教学窘境。  一、定核:探索一篇文本的核心教学点  所谓“定核”,就是从课程与教材的整体角度,定位一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寻找切入文本教学的路径。这样的“课核”既牵动着文本的解读,也决定着教学的创意,需要有深邃的潜在能量,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成为教学中可聚合又可辐射的深层内核。“定核”
一本长篇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众多角度进行阅读指导,选择哪些重要的内容开展阅读指导课是关键所在。当然,老师还要从长篇小说的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思考,同时结合学情,慎重地选择指导内容。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谈谈如何选择指导内容,从而读出《骆驼祥子》的“原汁原味”。  《骆驼祥子》不仅情节设置精巧别致、人物塑造精彩独特、环境描写北京风味十足,而且是老舍成熟期的作品,其炉火纯青的京味语言与深
中国古典诗歌名篇佳作灿若银河,诗歌圣手亦难以计数。但他们的名字,大多闪耀在文学诗集里,流传在平民读者的口诵心惟中,在皇族子弟篇章中间,很难阅览到他们的名字。但有一个人,是个例外。  他,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逝于846年,这一年,对大唐王朝有中兴之功的宣宗皇帝李忱即位,惊闻白居易的仙逝,软笔一挥,写下了对白居易评价极高的悼亡诗——《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
安徽省2019年的中考“名著阅读”考题有了实质性的改变,题目如下: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以下题目。   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刻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他了解保尔的悲剧……   “阿基姆,难道你真的认为生活能把我逼进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突然使劲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在他的胸脯,“只要它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
【教学依据与思路】  一般而言,一篇散文都会有一个根本的思想或情感“链”。作家就是在这一“链”的牵引驱使下游走文字。有时这一“链”或是文本中的一句话,或是隐含于文中的数个词,这就启发人们:解读散文文本,读者可以通过“点击”这个能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顺着那条勾连文本肌理的“链”,钻到作品的气韵精髓里去。具体而言,教学者可将其“链”整合成一个或数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从而以简驭繁,最终打通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根据新版课标的“前言”所述,该次修订工作,是对2003年版课标的重新审视与完善,以为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前者关乎语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关乎语文“需要怎么做”的问题。可以说,“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指明了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与实施意义。所以,当新课标拿到手后,我第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