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高中生物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一、科学划分实验类型
教师要认真备课,遵循先部分探究再整体探究的原则,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研究实施情况,对现行的高中教材实验进行划分。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实验进行了如下划分:
第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没有必要进行探究,或者对实验材料进行一定的探究。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
第二类是探究性实验。可分为整体探究性实验和部分探究性实验。前者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对它可探究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后者在高中现行教材中比较多,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此进一步的细化。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就可从多个角度探究,包括实验材料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原理的探究等。
第三类是延伸性实验。这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上继续完成,也可布置作业在课后完成。如对鱼鳔的渗透性的研究,对渗透性实验材料的探索。又如由光合作用引出:茎的哪些部分运输有机物;探索光合作用的产物;光照在叶绿素形成中的作用;怎样改进实验装置等。
二、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力求体现“五性”:首先是“挑战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能力挑战;其次是“趣味性”,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三是“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问题答案不一定唯一;第四是“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第五是“实践性”,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季节中叶色的变化为情境提出问题:“叶在夏天是绿色的,到秋天变黄是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一步引导:“黄色的秋叶中的色素叫做叶黄素,叶子从绿变黄,叶子的色素组成出现了什么变化?”“叶黄素是否也存在于绿叶之中还是在秋天才出现?”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提出假设。教师请同学进行充分讨论。有人提出,叶黄素是从叶绿素转变而来的;有人认为,秋天叶绿素被破坏了,叶黄素生成了;还有人猜测,叶绿素与叶黄素都存在于夏季的绿叶中。针对这一看法,教师指出:这些猜测认为,叶绿体中存在不止一种色素。随后,教师可引出本次实验:把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再用一种方法试图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看一看它们是不是不止一种色素。
三、科学设计探究阶段
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整个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课前一周布置课前预习的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交一份与课本不一样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学生发放了课前预习的提示要求。并在实验前三天进行一一审阅,但没有给学生评价。
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认真准备的,设计的方案也多种多样。至于设计的方案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能否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实验步骤能否颠倒等问题都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体会并且修改,教师尽可能地按照学生设计的方案来准备实验材料。
第二阶段:在学生小组实验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实验设计,准备了包括酒精、丙酮、白菜叶、油菜叶、菠菜叶、石英砂、碳酸钙、细沙、汽油、无水乙醇等在内的十余种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有的带烘干的叶子,有的带了黄叶。课上,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纪录表格,预期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再进行实验的操作,观察并纪录实验的结果;学生也根据书上提供的实验材料与步骤进行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学生所提取出的色素液很浅;用水作提取液没有提取出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弯曲,有的只有两条或者三条;滤纸条上没有出现预期的色素带,只有颜色很浅很少的色素线等等。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小组讨论总结,并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启发学生解释实验结果。如在本实验中有的实验小组用粉笔做实验:取一根干燥的白色粉笔,把一端直立浸入提取液中充分吸液,待这端全部变绿后,自然干燥。取一培养皿,注入少量95%乙醇。把已干燥的粉笔绿色的一端直立在乙醇当中,稍等片刻,可以看到色素沿粉笔分离。实验效果非常好,而且简单易行,得到大家的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选择实验材料的原因。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科学划分实验类型
教师要认真备课,遵循先部分探究再整体探究的原则,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研究实施情况,对现行的高中教材实验进行划分。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实验进行了如下划分:
第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没有必要进行探究,或者对实验材料进行一定的探究。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
第二类是探究性实验。可分为整体探究性实验和部分探究性实验。前者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对它可探究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后者在高中现行教材中比较多,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此进一步的细化。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就可从多个角度探究,包括实验材料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原理的探究等。
第三类是延伸性实验。这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上继续完成,也可布置作业在课后完成。如对鱼鳔的渗透性的研究,对渗透性实验材料的探索。又如由光合作用引出:茎的哪些部分运输有机物;探索光合作用的产物;光照在叶绿素形成中的作用;怎样改进实验装置等。
二、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力求体现“五性”:首先是“挑战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能力挑战;其次是“趣味性”,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三是“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问题答案不一定唯一;第四是“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第五是“实践性”,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季节中叶色的变化为情境提出问题:“叶在夏天是绿色的,到秋天变黄是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一步引导:“黄色的秋叶中的色素叫做叶黄素,叶子从绿变黄,叶子的色素组成出现了什么变化?”“叶黄素是否也存在于绿叶之中还是在秋天才出现?”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提出假设。教师请同学进行充分讨论。有人提出,叶黄素是从叶绿素转变而来的;有人认为,秋天叶绿素被破坏了,叶黄素生成了;还有人猜测,叶绿素与叶黄素都存在于夏季的绿叶中。针对这一看法,教师指出:这些猜测认为,叶绿体中存在不止一种色素。随后,教师可引出本次实验:把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再用一种方法试图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看一看它们是不是不止一种色素。
三、科学设计探究阶段
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整个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课前一周布置课前预习的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交一份与课本不一样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学生发放了课前预习的提示要求。并在实验前三天进行一一审阅,但没有给学生评价。
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认真准备的,设计的方案也多种多样。至于设计的方案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能否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实验步骤能否颠倒等问题都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体会并且修改,教师尽可能地按照学生设计的方案来准备实验材料。
第二阶段:在学生小组实验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实验设计,准备了包括酒精、丙酮、白菜叶、油菜叶、菠菜叶、石英砂、碳酸钙、细沙、汽油、无水乙醇等在内的十余种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有的带烘干的叶子,有的带了黄叶。课上,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纪录表格,预期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再进行实验的操作,观察并纪录实验的结果;学生也根据书上提供的实验材料与步骤进行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学生所提取出的色素液很浅;用水作提取液没有提取出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弯曲,有的只有两条或者三条;滤纸条上没有出现预期的色素带,只有颜色很浅很少的色素线等等。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小组讨论总结,并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启发学生解释实验结果。如在本实验中有的实验小组用粉笔做实验:取一根干燥的白色粉笔,把一端直立浸入提取液中充分吸液,待这端全部变绿后,自然干燥。取一培养皿,注入少量95%乙醇。把已干燥的粉笔绿色的一端直立在乙醇当中,稍等片刻,可以看到色素沿粉笔分离。实验效果非常好,而且简单易行,得到大家的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选择实验材料的原因。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