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学习与实践,探讨了高中教师面时新课程应该具备的新观念:教师应该积极投入课程研究与实践当中,积极总结经验,发表对课程改革的观点;要正确对待教材这种教学资源,既要合理利用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要正确对待学生,既要教学生学,也要向学生学;要积极应用网络,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教学新观念
从2006年9月开始,又有几个省份的高中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这些省份的高中教师是期盼还是抵触,是欣喜还是困惑,新课程都已经来了。新课程给教师们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想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必须有新的观念。
一、改革——人人都有“发言权”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和实践。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善于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
课程改革是一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第一批课改的地区和省份中,就遇到了课时不够、知识量大、内容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教师思考和研究。
作为直接的实践者,对于新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各科的《课程标准》封面上都有“实验”二字,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都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践者,更是“实验者”。教师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培训过程中很多主讲者都会说的话:你的建议、想法,都会成为修订课程标准的参考,也可能会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新教材的改进,需要你的观点和经验。“课程改革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这句话被反反复复地提起,事实上也是这样。
一位网名叫“苍山子”的信息技术教师,原本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特别善于总结经验,并勤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因为他的勤思多写,他的一些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课改专家在开国家级课改会议的时候,也把他请到了会上,专家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现实中,很多人对教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没有说,没有写,甚至有时只是让一个个新想法就那样闪过去了。要知道,这些想法,可能对学生甚至整个教育都是有益的,为什么不让它们发挥作用呢?
二、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
教材是什么?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几乎承载着教学的全部内容。在信息时代,在已经开始的新课程中,教材则只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的一种。
(一)要合理利用教材
说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并不是否定教材的重要作用,毕竟那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这种资源,一方面,对于新教材中与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内容要积极利用,对教材中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对有疑问的地方,则要积极提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而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专家建议,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应该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比如,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现阶段应该突出什么、优先考虑什么?为什么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改革?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又应如何开展?具体地说,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哪些变化?新教材有哪些创新之处?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很多教育类报刊杂志对这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专题报道,人教网、中基网等网站都有大量相关的内容。各科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标准解读也已出版,这是各科教师走向新课程时的必读书。对于课程标准和所选用的新教材,教师要尽可能多读几遍,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各科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实施建议,更需要认真研读。
(二)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新课程改革中的高考、会考“不是以哪一个版本的教材而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命题的”。以往教学中的“重教材”,常会使教师局限于书本而忽略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要时刻记住,教材只是资源的一部分。只有“重课标、重资源”,才能把握整体,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专家建议,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最好把已经通过国家初审的各版教材都搜集到,加以学习、研究,参考各种教材开展教学。现在,各领域、各方面都提倡“百花齐放”,新课程的新教材也一改以往由人教社统一编排全国使用的局面。由于教材的编写者不同,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的例题、习题也不尽相同,知识的编排体系有差异,甚至对知识的处理也不同。如: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数学新教材中,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个知识点,对最后结果的处理就不一样。对于有较大差异的知识点,则需多参考一些版本的教材,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学记》说“教学相长”,韩愈也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这个时代,越年轻的人对学习越有优势,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俯视学生的高姿态,而应以平等的目光甚至抬头的视角来看待学生。
(一)请学生来帮教师教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注个别差异。事实上,每个班都有四五十名学生,很多老师都教两个甚至多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要关注到每个同学真的很难。专家建议: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请那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帮教师教。请学生来教不仅能发挥一部分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这恰好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这方面很多老师已做过尝试,效果很好。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充当知识的“权威”和学习过程的“裁判”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请学生来教教师
不管教师愿不愿意承认,总是有很多学生在某方面比教师要强,或者说每个学生都有比教师强的地方。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的李永言老师有—个经典的实例,在带领学生学习做“博客”时,在改变鼠标指针这个问题上他被“卡”住了,怎么也解决不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向学生公开了这个问题,很快就有学生给他提供了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不但不会使学生看不起老师,反而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当然,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以不懈努力的精神给学生 做出榜样。
(三)做“导师型”教师
很多教师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这句话值得进一步思考。比如,这里的“水”是知识吗?是否包含其他成分?学生的水是不是都来自于教师?学生能不能从别的地方取水?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不是就是倒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杯子里的水满得快一点,教师应该怎样做?
以往,很多教师扮演了倒水者的角色。学生忙着接受,有的学生生怕不小心接不好而漏接了,全神贯注地接,没有时间想“水”是怎么来的、“水”有多大的用处,更不知道别处还有很多“水”可以取;也有的学生不愿意接或不会接,不肯或不会打开杯的盖子,老师只在那里倒,这“水”就洒了,没进到杯中去。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待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应该是“导师型”教师。首先,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的转变。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恰当的形式来进行有效探究,如个别探究、小组协作探究、全体共同探究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有时也可能需要教师协作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扮演指导者和协作者的角色。通观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四、网络—改革需要“善泳者”
在这个“不懂网络将成为新文盲”的时代,如同新课改的不可拒绝一样,网络也是教师不能拒绝的,不但不能拒绝,还要好好利用。在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教师要争做“善泳者”。
只要有条件,教师就应该利用网络来准备、实施教学,也要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交流。 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的网站,以便教师下载教材配套资料或获取教学参考资源。如:人教社建立的人教网,作为人教社出版的各科教材的延伸,不仅有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的电子文本,还大量提供由于课本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内容,而且及时推出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的最新材料。
在这里为老师提供两点建议:一是可以利用网上的论坛,二是利用“博客”。这两种途径都可以用来与同行进行交流。比如:人教网上的“高中数学论坛”,在这里,可以提出问题等待解答,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了解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形势。“博客”相当于网络上的笔记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收获或见解发表在上面供同行参考,不过要让同行知道自己的“笔记”,需要做一下广告。教师也可以参考别人的“笔记”进行学习。
(责任编辑:符洁)
关键词: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教学新观念
从2006年9月开始,又有几个省份的高中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这些省份的高中教师是期盼还是抵触,是欣喜还是困惑,新课程都已经来了。新课程给教师们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想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必须有新的观念。
一、改革——人人都有“发言权”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和实践。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善于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
课程改革是一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第一批课改的地区和省份中,就遇到了课时不够、知识量大、内容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教师思考和研究。
作为直接的实践者,对于新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各科的《课程标准》封面上都有“实验”二字,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都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践者,更是“实验者”。教师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培训过程中很多主讲者都会说的话:你的建议、想法,都会成为修订课程标准的参考,也可能会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新教材的改进,需要你的观点和经验。“课程改革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这句话被反反复复地提起,事实上也是这样。
一位网名叫“苍山子”的信息技术教师,原本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特别善于总结经验,并勤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因为他的勤思多写,他的一些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课改专家在开国家级课改会议的时候,也把他请到了会上,专家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现实中,很多人对教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没有说,没有写,甚至有时只是让一个个新想法就那样闪过去了。要知道,这些想法,可能对学生甚至整个教育都是有益的,为什么不让它们发挥作用呢?
二、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
教材是什么?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几乎承载着教学的全部内容。在信息时代,在已经开始的新课程中,教材则只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的一种。
(一)要合理利用教材
说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并不是否定教材的重要作用,毕竟那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这种资源,一方面,对于新教材中与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内容要积极利用,对教材中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对有疑问的地方,则要积极提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而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专家建议,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应该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比如,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现阶段应该突出什么、优先考虑什么?为什么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改革?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又应如何开展?具体地说,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哪些变化?新教材有哪些创新之处?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很多教育类报刊杂志对这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专题报道,人教网、中基网等网站都有大量相关的内容。各科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标准解读也已出版,这是各科教师走向新课程时的必读书。对于课程标准和所选用的新教材,教师要尽可能多读几遍,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各科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实施建议,更需要认真研读。
(二)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新课程改革中的高考、会考“不是以哪一个版本的教材而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命题的”。以往教学中的“重教材”,常会使教师局限于书本而忽略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要时刻记住,教材只是资源的一部分。只有“重课标、重资源”,才能把握整体,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专家建议,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最好把已经通过国家初审的各版教材都搜集到,加以学习、研究,参考各种教材开展教学。现在,各领域、各方面都提倡“百花齐放”,新课程的新教材也一改以往由人教社统一编排全国使用的局面。由于教材的编写者不同,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的例题、习题也不尽相同,知识的编排体系有差异,甚至对知识的处理也不同。如: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数学新教材中,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个知识点,对最后结果的处理就不一样。对于有较大差异的知识点,则需多参考一些版本的教材,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学记》说“教学相长”,韩愈也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这个时代,越年轻的人对学习越有优势,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俯视学生的高姿态,而应以平等的目光甚至抬头的视角来看待学生。
(一)请学生来帮教师教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注个别差异。事实上,每个班都有四五十名学生,很多老师都教两个甚至多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要关注到每个同学真的很难。专家建议: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请那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帮教师教。请学生来教不仅能发挥一部分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这恰好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这方面很多老师已做过尝试,效果很好。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充当知识的“权威”和学习过程的“裁判”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请学生来教教师
不管教师愿不愿意承认,总是有很多学生在某方面比教师要强,或者说每个学生都有比教师强的地方。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的李永言老师有—个经典的实例,在带领学生学习做“博客”时,在改变鼠标指针这个问题上他被“卡”住了,怎么也解决不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向学生公开了这个问题,很快就有学生给他提供了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不但不会使学生看不起老师,反而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当然,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以不懈努力的精神给学生 做出榜样。
(三)做“导师型”教师
很多教师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这句话值得进一步思考。比如,这里的“水”是知识吗?是否包含其他成分?学生的水是不是都来自于教师?学生能不能从别的地方取水?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不是就是倒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杯子里的水满得快一点,教师应该怎样做?
以往,很多教师扮演了倒水者的角色。学生忙着接受,有的学生生怕不小心接不好而漏接了,全神贯注地接,没有时间想“水”是怎么来的、“水”有多大的用处,更不知道别处还有很多“水”可以取;也有的学生不愿意接或不会接,不肯或不会打开杯的盖子,老师只在那里倒,这“水”就洒了,没进到杯中去。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待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应该是“导师型”教师。首先,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的转变。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恰当的形式来进行有效探究,如个别探究、小组协作探究、全体共同探究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有时也可能需要教师协作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扮演指导者和协作者的角色。通观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四、网络—改革需要“善泳者”
在这个“不懂网络将成为新文盲”的时代,如同新课改的不可拒绝一样,网络也是教师不能拒绝的,不但不能拒绝,还要好好利用。在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教师要争做“善泳者”。
只要有条件,教师就应该利用网络来准备、实施教学,也要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交流。 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的网站,以便教师下载教材配套资料或获取教学参考资源。如:人教社建立的人教网,作为人教社出版的各科教材的延伸,不仅有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的电子文本,还大量提供由于课本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内容,而且及时推出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的最新材料。
在这里为老师提供两点建议:一是可以利用网上的论坛,二是利用“博客”。这两种途径都可以用来与同行进行交流。比如:人教网上的“高中数学论坛”,在这里,可以提出问题等待解答,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了解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形势。“博客”相当于网络上的笔记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收获或见解发表在上面供同行参考,不过要让同行知道自己的“笔记”,需要做一下广告。教师也可以参考别人的“笔记”进行学习。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