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以“玩”“乐”为主要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常常会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上网、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中来。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像什么也没学会。面对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而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下面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一、分析原因
我想产生上述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被动力;另一个是主动力。
“被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环境、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出的一种学习动力。造成学生学习“被动力”没有被激发的原因主要是:不少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那么重要,不用参加中、高考,也不用参加评比,学好学坏无所谓。按照他们的说法:“平时的功课已经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哪还有精力学习信息技术课这种‘次科’啊,好不容易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可以放松一下,当然要好好玩一下”。因此,学生的心态导致信息技术课这种有电脑相伴的课成了他们的“放松课”。
“主动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自觉地、积极地、独立地一种学习动力。造成学生学习“主动力”没有被激发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现在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上看,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课程又难度偏大,学生很难接受理解;从教学方式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相分离,学生没有真正的兴趣和主动的“求知欲”。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双重动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策略,并通过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请教,借鉴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二、相应策略
1.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被动力”
教学评价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与考试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种,但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考试作为一种严格的教学效果鉴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方向,可以使学生“被动”地检验学习效果。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采用ASP Access编写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无纸化”考试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编制一个大型的试题库,每次考试从中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然后由计算机自动评分。“无纸化”的考试方式比起“纸上谈兵”的笔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且考试后的判卷、评分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但笔者注意到这种考试方式仍旧没有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这类考试往往把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创作活动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枯燥无味的标准化操作,统一的考题、唯一的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
笔者认识到“无纸化”考试这种形式的弊端,并尝试着引入了作品评价方式。所谓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品评价法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上传至服务器交给教师,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加以评分,学生的成绩以当下流行的等级分呈现给学生。如作业优秀加一颗星,积满四颗星升为一个月亮。学生每次上课都能看到自己的等级分,无疑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激励。到了期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等级分,计算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机制,能够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完成PowerPoint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春节或元旦为内容,以简单的文字、图案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PowerPoint基础知识。这种考试没有过重的压力,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如果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时只采取作品考试的形式也会有它的一些不足。如:学生在收集素材和完成作品时难保不会发生请人帮忙甚至抄袭代做的事;尽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力求达到最好,会将很多操作上的技能、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但对于课本上一些必须掌握的操作上的方法与技能却不一定采用,所以教师无法知道该生对该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
因此,笔者认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在“外界环境”的“压力”下,学生为了达到考试要求,完成作品的同时也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既能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潜能。
2.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呢?
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如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学生本身对这些比较感兴趣,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必须抓准时机设疑:“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你想亲手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吗?”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比他们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巧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去完成。例如,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任务的布置。有这样一节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综合应用课,教师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然后教师演示游戏的玩法,最后是布置任务:“这个游戏已经在你们的机器上了,但相关的文件却处于不同的文件夹中,只有你把这些文件都找到,并把它们放到同一个文件夹中,你才能玩这个游戏。”显然这个任务抓住了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这个带着一定背景的任务一出现,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所有学生为了能亲身体验一下游戏,都能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学习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教学时,可以布置如下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发给每组学生相应的电脑硬件,叫学生亲自动手组装电脑;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自己手中有4 000元钱,你将选择购买什么配置的电脑,让学生上网查询,并将配置清单上传至自己的学习档案袋中,教师随机抽取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滴的成功对于学生都是进步,都是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借助教师机,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成果意识,学习就主动多了。例如,将学生汉字输入的速度进行定期测试并在班级网页上进行发布,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收获,又记载了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取得新的进步的动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己平时好的电脑作品、收集的资料或自己的撰写材料做成专题文件夹放到班级文件夹中,特别优秀的,供同学们欣赏和评价。通过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总之,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就肯定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能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学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一、分析原因
我想产生上述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被动力;另一个是主动力。
“被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环境、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出的一种学习动力。造成学生学习“被动力”没有被激发的原因主要是:不少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那么重要,不用参加中、高考,也不用参加评比,学好学坏无所谓。按照他们的说法:“平时的功课已经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哪还有精力学习信息技术课这种‘次科’啊,好不容易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可以放松一下,当然要好好玩一下”。因此,学生的心态导致信息技术课这种有电脑相伴的课成了他们的“放松课”。
“主动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自觉地、积极地、独立地一种学习动力。造成学生学习“主动力”没有被激发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现在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上看,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课程又难度偏大,学生很难接受理解;从教学方式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相分离,学生没有真正的兴趣和主动的“求知欲”。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双重动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策略,并通过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请教,借鉴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二、相应策略
1.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被动力”
教学评价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与考试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种,但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考试作为一种严格的教学效果鉴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方向,可以使学生“被动”地检验学习效果。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采用ASP Access编写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无纸化”考试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编制一个大型的试题库,每次考试从中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然后由计算机自动评分。“无纸化”的考试方式比起“纸上谈兵”的笔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且考试后的判卷、评分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但笔者注意到这种考试方式仍旧没有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这类考试往往把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创作活动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枯燥无味的标准化操作,统一的考题、唯一的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
笔者认识到“无纸化”考试这种形式的弊端,并尝试着引入了作品评价方式。所谓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品评价法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上传至服务器交给教师,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加以评分,学生的成绩以当下流行的等级分呈现给学生。如作业优秀加一颗星,积满四颗星升为一个月亮。学生每次上课都能看到自己的等级分,无疑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激励。到了期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等级分,计算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机制,能够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完成PowerPoint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春节或元旦为内容,以简单的文字、图案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PowerPoint基础知识。这种考试没有过重的压力,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如果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时只采取作品考试的形式也会有它的一些不足。如:学生在收集素材和完成作品时难保不会发生请人帮忙甚至抄袭代做的事;尽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力求达到最好,会将很多操作上的技能、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但对于课本上一些必须掌握的操作上的方法与技能却不一定采用,所以教师无法知道该生对该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
因此,笔者认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在“外界环境”的“压力”下,学生为了达到考试要求,完成作品的同时也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既能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潜能。
2.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呢?
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如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学生本身对这些比较感兴趣,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必须抓准时机设疑:“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你想亲手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吗?”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比他们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巧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去完成。例如,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任务的布置。有这样一节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综合应用课,教师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然后教师演示游戏的玩法,最后是布置任务:“这个游戏已经在你们的机器上了,但相关的文件却处于不同的文件夹中,只有你把这些文件都找到,并把它们放到同一个文件夹中,你才能玩这个游戏。”显然这个任务抓住了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这个带着一定背景的任务一出现,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所有学生为了能亲身体验一下游戏,都能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学习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教学时,可以布置如下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发给每组学生相应的电脑硬件,叫学生亲自动手组装电脑;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自己手中有4 000元钱,你将选择购买什么配置的电脑,让学生上网查询,并将配置清单上传至自己的学习档案袋中,教师随机抽取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滴的成功对于学生都是进步,都是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借助教师机,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成果意识,学习就主动多了。例如,将学生汉字输入的速度进行定期测试并在班级网页上进行发布,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收获,又记载了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取得新的进步的动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己平时好的电脑作品、收集的资料或自己的撰写材料做成专题文件夹放到班级文件夹中,特别优秀的,供同学们欣赏和评价。通过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总之,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就肯定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能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学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