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道具的妙用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说中的道具
  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具,如手帕、佩剑、书画等。它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势必运用到一些道具——被作家赋予某些含义的特殊物品。中外的作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⑴小说中的道具,有些是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某种象征意义。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便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具有多重象征,革命者牺牲的血竟成了刽子手赚钱的商品,又成了愚昧无知的百姓治病的良药,更象征只有唤醒劳苦大众才是解救疾苦的良“药”。
  ⑵有些道具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及这种情感的转变。像《边城》中的虎耳草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也就成了传情达意的道具。翠翠思念母亲,而母亲爱情故事中的虎耳草便成了翠翠日思夜梦的寄情物;她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虎耳草每出现一次,翠翠的情感便产生一次波动。
  ⑶有些道具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比方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中的“葫芦”便具有这种功能。作者以葫芦为道具,以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大人们谈论葫芦、清兵卫上课玩葫芦、老师没收葫芦、家长砸碎葫芦,到最后葫芦身价倍增而清兵卫却放弃葫芦这一爱好为线索来展开情节,作家借葫芦这个特殊道具,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又发人深思。
  道具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就充分地设置了不少道具。比方《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羽扇几摇几摆,就让观众看到了他的旷世睿智与儒雅;《西游记》中孙悟空时刻不离手的金箍棒,既是力量的工具,更是降妖的象征;《红楼梦》中,贾宝玉从娘胎中衔来的“通灵宝玉”作为特设的道具,既是神秘、玄幻的饰品,也是身份的象征,富贵的标志,甚至是作品的情节线。外国小说中所使用的道具也是各具特色,雨果长篇小说《九三年》故事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重要的道具:炮兽,以此来渲染一种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的气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利用“套子”这个重要的道具放大了别里科夫这个守旧的形象;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中的“蜗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它深刻地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而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小说中道具的使用范围广泛方式灵活。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一条手帕、一张桌子、一封信、一条项链,也可以是一缕烟、一句别词、一阵香气,甚至是一段情绪、一种眼神、一抹微笑;可以只出现一次,也可以反复出现;可以连续出现,也可以相隔很远才出现;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一起出现。种种妙端,全在作者的匠心。
  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道具的使用
  道具的匠心独运,妙合无垠者,莫过于《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一这回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道具就有刀、火、酒、枪、石头、钥匙(锁)、包裹、被子、风雪、酒葫芦,等等。从写作方法看,可以看作是一种细节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但是当我们把它们的出现看作是作者特意设置的道具,才发现其构思真是神来之笔,点睛之术。
  ⑴保持阅读期待的“火”。我们先来看“火”在文中的妙用。这一回里,“火”出现了不少于10次,比如“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火盆”与“火炭”更是屡屡出现。严冬天气烧火御寒是自然之理,但在大军草料场这样的禁烟区为何多次出现“火”字?我们感到疑惑,如果烧起了火,林冲怎么办?我们为他的命运担忧,更为他的生命担忧。但后面林冲多次伸出手去查看“火盆”,甚至用手去摸“火炭”时,我们读者又放心了,认为草料场绝对不会因为林冲的疏忽而起火,可是到后面却发现草料场“刮刮杂杂地烧着”了,我们就有了更大的疑惑。这火明明不会烧起来,这是怎么来的?清人金圣叹评点说:“题目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及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以为必是因此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将火盆盖了一句结之,令后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
  这就是由道具来结构的一种阅读心理,由疑惑到担忧,由担忧到放心,由放心到更大的疑惑,以情节的悬疑始终保持读者阅读的期待。
  ⑵千里伏线的“刀”。我们再来看“刀”的妙用。“刀”在文中一共出现了5次,如“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林冲自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等。从情节来看,前面出现的刀当然是一种伏笔,但与别的伏笔又有不同。比方写火,时时照应,写风雪处处有,写花枪与酒葫芦是交错出现,而刀却隔很久都不提,如果后面不出现,我们就会忘记,前面所提的刀就没有用了,可当你快忘记时它又出现了。这在古典小说中叫“千里伏线”。金圣叹读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时惊叹:“刀在此处带起,看官记着。遥遥然,直于此处暗藏一刀,到后草料场买酒来往文中,只勤叙花枪葫芦,更不以一字及刀也。直至杀陆谦时,忽然掣出刀来,真鬼神于文也。”
  ⑶呈现主题象征身份的“花枪”。作为另一个重要的道具——花枪,在文中也出现了10次以上,且时拿时放。尽管是林冲的“常规武器”,但也大有玄机。比方林冲“拿了条花枪”跟差拨“投草料场来”以后,尽管一直逆来顺受,但时时枪不离身:出门买酒用“花枪挑了酒葫芦”,买酒回来仍用“花枪挑着酒葫芦”,去山神庙过夜还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他知道:离开了枪,只有被挨揍的份。当通过“隔墙戏”了解真相以后,花枪就适时起作用了,一枪一个,眨眼工夫“摆平”两个,最后再去慢慢收拾陆谦。其间,花枪也放下过三次:草厅压塌,他要腾出手去摸火盆才放下花枪;山神庙暂得安宁,他要拿酒葫芦吃牛肉,也放过花枪;山神庙门前雪地上,他要用解腕尖刀解决陆谦,也曾“把枪搠在地里”。作者特意几次交代放下花枪的时机,正表明他不轻易放下花枪,枪不离身,与他五虎上将的身份是相称的。从性格上说,他的委曲求全与血性反抗并非水火不容。不是不能杀人,不是不会杀人,更不是任人羞辱、任人宰割,量的积累之后就是质的转变——杀人。   ⑷推动情节发展的“酒葫芦”。酒葫芦的安排也是别有匠心。酒葫芦在这一回中出现了12次上,从构思来看,主要是推动了情节发展。酒葫芦是老军留下的。没有酒葫芦,林冲不可能去沽酒;不去沽酒,林冲见不到山神庙;见不到山神庙,林冲不会想到暂去安身;不栖身山神庙,林冲则葬身火海,何谈报仇雪恨!但是当最后林冲雪恨山神庙,手刃仇人以后,枪要挑着,但酒葫芦就失去了存在的作用,所以酒葫芦是第一个丢下不要的。在这里酒葫芦作为小说中重要的道具,当然是推动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他的道具,比如石头、钥匙(锁)、包裹、被子、风雪这些“物事”作者也是特意设置,匠心独具,在此不再赘述。
  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道具使用的方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道具的设置不仅数量众多,妙用无穷,而且使用的方式也精彩纷呈,很有讲究。
  ⑴网状交织,紧密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众多道具轮番上阵,交错出现,但呈网状排列,很有规律。如花枪总是挑着酒葫芦,花枪又配合着刀来杀人,不仅体现林冲作为武将特点,更反映出林冲杀人都有讲究,杀得有层次,杀得有章法。再比方写风和雪,风雪助火势,火势映风雪,作者把杀人的场景写得那么浪漫,那么精彩。
  ⑵交替出现,此消彼长。道具之间不仅交相出现,而且是此去彼来,此消彼长。比方刀是为陆谦准备的,杀了陆谦刀就失去意义。再比如“火”体现了林冲的苟且偷安,忍辱负重,而“刀”体现了林冲刚烈反抗,充满了血性,但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忍辱偷安的消(降低)与刚烈反抗的长(增强)既对立又统一,正体现了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过程,刚好形象地体现了官逼民反,官逼官反这一主题。
  ⑶因人设物,依情布景。道具的设置是因情节和人物的需要而需要,需要某一个“物事”,它就在那里,不需要这个“物事”,它就消失了。比如石头的出现是因为需要一个道具来完成林冲性格的转变,所以让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来完成“隔墙戏”的任务,从而促使林冲彻底丢掉幻想,走上反抗之路,至于庙里为何会有石头并不重要。
  ⑷相互组合,凸显立体。小说中道具纷至沓来,而且相互组合,构筑人物立体的性格。比如酒、火、钥匙等道具体现其性格的忍辱负重,甚至软弱的一面;而刀、枪等则说明林冲性格刚烈反抗的一面。说明其性格的立体性、真实性、发展性,不像京剧的脸谱化,红脸的是忠诚,黑脸的是铁面无私,白脸的是奸臣,黄脸的是妖魔。
  通过道具的分析,我们可以领悟到小说中的一些微妙的东西,尤其是中国的古典小说,原来读起来也这般奇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文学作品中,要细细地咀嚼语言,慢慢地品味某些物品,不像金圣叹说的某些人读书:“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会理会文字,只记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本书了。”所以平时阅读的时候,还是记住金圣叹说的话:“《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更如破竹。”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走近初三的课堂,随处可见繁忙的身影,停不下的笔,做不完的练习卷,老师想找个学生谈谈心都感觉是在挤占他们的时间,内疚感丛生。常说初三是赛跑的最后冲刺阶段,紧张、压力、分数把所有人的神经都崩紧。学生更是把初三比作战场。分数成了初三师生头上的“紧箍咒”。在一次次测试之后,语文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急功近利的心态迅速蔓延,导致师生个个“急火攻心”。  良方在哪呢?什么才是最好的“清心降火药”呢?如何
【案例描述】  我现在所带这个班有几名学生总是爱违反纪律,每次老师不在的时候,班长总是向我这儿报告说:“老师,其他同学都很好,就是陶XX、顾XX、马XX、张XX他们几个老说话,而且我记他们名,他们还不服。”确实,这几个的确让班干部甚至是老师很是头痛,他们有共同点:自制力差,多动,犯了错,喜欢给自己辩解,总是认为自己犯的错很小。  还记得那是星期二,因为晚上不值班,又没有晚自习,在第二节晚自习上了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祖国西北边疆八月飞雪这奇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学生怎样才能理解、体会到诗中的“奇景别情”呢?那就是一个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达到“美读诗歌,理会主题,品味意境,当堂背诵”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铺设情境,激情引课的美   1.铺设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一定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名实践者,我认为它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得靠教师们自己边实践边摸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老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处在新课程、新阶段的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更妥善地处理实施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在实施高中物
一个雨天,学生在教室里看书。一只小麻雀飞进来,停息在窗上,左瞅右瞧,很是可爱。我示意学生不要惊吓它,并悄悄地观察它。几分钟过后,我逐步启发学生:小麻雀可能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飞到我们的教室避雨呢?小麻雀又会飞向哪?由于正是学生所关注、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乐于思索,勤于表达,气氛异常热烈。我又要求他们自拟题目,将所见所感写下来,题目可谓丰富多彩:《还小鸟一个家》《小麻雀历险记》《淘气的小麻雀》《不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优美、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可以凸显一所幼儿园的创意和特色,对提升幼儿园的品质、课程的建设、教育的价值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现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具体做法。    一、从幼儿的教育目标出发创设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环境创设中,教师们的目标应该一致,以环境建设与教育
新课标实施了七年多,它为我们指引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前进的总体方向。但教学过程该怎样展开?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讲究百家争鸣,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理性地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精心预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成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就《军神》一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以生为本,领在其中——让教学定在原有知识的起点  美
摘要:“电子线路”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以往的考试方式中,理论成绩比重较大,实践教学不被重视,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为使考试结果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应改变以往成绩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更好地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针对现行课程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大纲(课标)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本文就将以1978年来国家发布的小学德育政策、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文本,试图梳理小学德育教学大纲(课标)演变历程及各阶段发展显著特点。    一、1978—1985年:整顿和调整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    1978年前,我国小学德育一直处于政治课教学阶段,德育被“政治化”,道德教育被等同于政治教育。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德
香港社会是个法治、民主的社会,教育也处处体现出个性与自由。每个学校有权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在教材的过渡时期,甚至一个学校不同年级使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这与我们内地统一使用教材,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教材不统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是如何检测学校教与学的成效呢?学校除了每年在11月、3月和6月上旬,集中进行为期两天的校本评估之外,小三、小六、中三年级的本港学生会在每年的6月下旬,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