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的文本“误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误读”时,应采取理解、宽容、善待的态度,并及时地给予合理的引导。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和黄河上撑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学生在研读该文本时,在对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解读过程中出现了“误读”。那么,教者应该如何积极地给予合理的引导呢?
  [问题片段呈现]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艄公有怎样的认识?
  生:我觉得艄公撑筏很认真,从“专心致志”这个词语可以看出艄公撑筏很投入,不三心二意。(师让学生板书“认真”一词)
  生:我认为艄公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面对着滔天巨浪不害怕,敢于破浪前行,说明他很勇敢。(学生板书“勇敢”一词)
  生:我还认为艄公很细心,从“小心”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他撑筏小心翼翼,很谨慎。(学生板书“细心”一词)
  生:艄公很机智、很聪明。我觉得他很会研究水势,他一定懂得水势的奥秘,该行船的时候他绝不手软,不该行船的时候他倍加小心。(学生板书“机智”、“聪明”这两个词)
  师:是啊,艄公撑起筏子是多么认真和谨慎啊,他真是一位勇敢机智,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啊。读到这儿,你们对艄公还有没有其他新的认识呢?
  生:老师,我不太赞同前面几位同学的看法。我觉得艄公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他的撑筏技术即使再高,说不准哪次浪很大就很有可能将筏子打翻了。
  师:(面对该生独特而意外的发言,教师先是感到十分意外,而后对这位学生的发言没作任何评价,只是一味地微笑,然后立刻又将话题引开)有没有其他同学还想发言?
  ……
  评析: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虽是一种创造行为,但这种创造行为应该基于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要以尊重文本的基本要义为前提,否则就会出现“误读”现象。上面这位同学虽然讲得貌似很有道理,但使用“自不量力”一词对艄公进行定位,显然是对艄公人格和精神的曲解。而此时作为教师对学生出现解读偏差时却一味微笑,无所适从,不言不语,这种“置之不理”、“无言”的举动无形中默许了这位同学的观点,结果直接导致在后文的教学中出现了更加令人匪夷所思、大感意外的发言。
  师:课文就要学完了,面对着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艄公,(出示艄公的图片)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对他说,但是他的身影已渐渐远去,在仅有的时间里,让我们把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谁先来对艄公说,只说一句话。
  生:艄公,我非常敬仰您的勇敢和机智,但是我劝您不要老干这行,因为干这行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生:艄公,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我劝你还是先买一份人身安全保险吧!
  生:艄公,您放心,我长大以后一定要造一条大船给您撑,不让您再撑这危险的小羊皮筏子了。
  ……
  评析:学生最后的发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对老艄公的关心,但我们可以看出,艄公那种坚强、勇敢、伟大的人格精神因前面的“自不量力”而在学生的脑中为之黯然失色。课文学到这儿,我想,学生并没有收获到文本情感真正意义上的熏陶。
  【问题诊断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探究性地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阅读空间,留给了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交流与碰撞的时间,学生们对文本所塑造的人物也产生了个性化的体验,但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富有自身个性特色的解读时,却出现了“误读”现象。学生独特的个性发言明显缺乏文本要义的支撑,已经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了,这是明目张胆的偏差,决不是灵性飞扬的超越。《黄河的主人》其所传达的意义应该是“赞扬艄公那种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这个共识意义的价值就应该高于其他的所有个性意味。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说清楚,这应该是我们读了课文后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感悟。我们教师必须洞悉,这才是我们解读该文本的正确维度,因为只有这个共识意义才有资格统领其他所有的意味。综上所述,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忘记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有了偏差,出现“误读”时,缺少的是及时地点拨。
  【问题引导策略】
  对文本多元解读出现“误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再次走入文本,让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本的内涵和精髓所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误读”,让学生自己重新走回文本价值取向的底线之上。我觉得,上述案例,可以作如下引导:当那位觉得艄公自不量力的同学发言结束后,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非常好。但是,同学们,你们觉得艄公真的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吗?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读课文,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教者将学生再次引入文本,让学生再次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出艄公并不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教者应特别让学生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中描写艄公专心致志撑筏的那段话,组织学生讨论,让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己感悟出那位经验丰富、机智勇敢的艄公对撑羊皮筏子是有十足的把握和必胜的信心的。我想,上述案例中的教者如果也能像这样首先肯定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勇气,同时能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真正体会到文本蕴含的价值所在,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对艄公解读上的失误。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作文教学与培养创造能力的辩证关系,借助于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写出个性十足的习作。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因此,当学生插上创造思维的翅膀,定能
一、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设计时,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一旦发现不足,可以有充分时间修正。所以,课前反思应该变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完成“平面镜成像”一
作业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布置的成效与教学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布置科学的、合理的作业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格调清新、设计独特的开放型、探究型、操作型等创新题纷纷在各地中考试卷上闪亮登场.近年来,有关全等三角形的创新题更令人耳目一新、目不暇接;试
现今网络课程资源在各大高校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大多运用于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够。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自主利用网络
阅读是人们不断接受新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少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阅读指导与训练,以期提高整个国民的阅读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美国把阅读训练视为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灵魂”,要求教师把教会学生阅读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日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为重点,并在各年级规定了阅读的目标和内容。法国教育部门要求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要
片段一——巧猜生日,引导分类观察  (教师出示年历,学生初步观察,知道一年有1 2个月,会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  师:想知道王老师的生日吗?我的生日啊,是某个月的最后一天!猜猜看,可能是几月几日!  生:12月31日。  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这一天吗?(生上台准确地找出了这个日子。)  师:你们知道这个月有多少天吗?  生(很快地):31天。  师(故作疑惑):怎么数得这么快?  生(抢着
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有真实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
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继续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怀着功利的课堂追求,进行填鸭式、唠叨式教学,就会违背学生知识的生成规律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那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