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现有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且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生产脱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水利工程施工教学的特点,提出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水电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类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能初步从事水利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施工工作。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基础的水利施工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讲授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反映授课的效果不好;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核教学效果,虽然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考核,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目前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急需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课程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讲授的主要是施工的具体细节和要求及施工规范方面的内容等,具有实践性强且发展迅速、综合性强且涉及广泛等特点。
1.1实践性强
该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1.2发展迅速
特别是现代施工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非常广泛,革新速度很快,目前领先的技术可能几年后就会被淘汰,目前不成熟的技术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会全面推广;该课程还涉及大量国家及地方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范、规程、标准、法令、法规,这些政策法规更新很快。
1.3综合性强
该课程知识面广,学习中会涉及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需要学生利用各种知识,增加学习难度。
2.教学现状
2.1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以教为主,师生之间进行单向的思想交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层面,对如何运用知识没有概念,更不会主动思考如何实践创新。
2.2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课程教学内容源于“学科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老化,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施工工艺,新技术难以得到介绍。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抽象,所讲授内容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缺乏技能训练,岗位工作能力差。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3.1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除了采用较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外,还将以下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3.1.1问答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师单纯地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式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可将启发式与问答式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授课内容不直接讲解,而是采取一些启发的方式和随时提问的方式,这样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积极动脑思考,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1.2案例分析法: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在一起,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特别是甘肃地区的水利工程作为教学案例。教学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1.3任务驱动法: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提出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模拟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完成水利施工的设计,这样学生能够熟悉施工计算、施工图设计等任务。
3.1.4专题教学法:由任课教师在按照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如在水利工程施工授课过程中,添加了三峡工程施工专题、龙滩工程施工专题、TBM掘进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等专题,使学生在掌握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同时,对行业新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2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除了传统教学手段外,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2.1实物、图片和工程施工录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辅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和部分实物或模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在网上收集、利用各种机会拍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截流施工、大坝混凝土浇筑、隧洞爆破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加强学生对这些施工过程的认识。
3.2.2多媒体教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学生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弥补作用。通过几年来该课程的授课,收集了1000多幅施工图片,制作了300多个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
3.2.3现场参观实习。“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多4~5倍,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在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了解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让学生建立起联系的观念,即设计、施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施工课设置的目的。 学校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水利工程的多样性,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只学会课本上的有限的死知识是没有用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多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掌握仅靠听懂是不够的,课后习题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知识的获得在于不断积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没有办法应用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掌握一部分基本的知识。由于施工课程牵涉的知识点非常多,完全都记下来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知道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一部分课后习题的练习可以起到巩固和应用知识的作用。安排专门的综合练习周,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个小的单项工程,让学生确定施工方案、选定施工机械设备、确定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这样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2)多读书,培养拓宽认识问题的能力。课本的内容许多时候由于教学目的、篇幅、授课学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不够详细和具体,通过任课教师指定的相关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起到加深认识、拓宽视野、了解当前科技动态等作用。可指定一些施工规范、手册和施工类的期刊(如《建筑施工》、《施工技术》、《建设监理》)作为课外阅读书籍,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比如我在讲到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指定《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作为学生的课后阅读书籍,这样能够加深他们对混凝土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3)灵活的考试内容,培养应变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的运用情况,真正的知识掌握在于掌握问题的实质、精髓,碰到相似问题时,总是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果单单死记课本上的知识,情况稍微变化,则无从下手。因此,为培养此方面的应变能力,在试卷的命题上,增加了灵活性题目的分量,缩小了单纯记忆性题目的分量。组织期中考试,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打下扎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施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改革给了学生更多接触实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走向生产一线,只有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学到知识才更容易运用于实际,生产单位非常需要具有实际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光裕,胡志根.水利工程施工(第5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杨康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田江水.《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改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8(6).
[4]姜国辉.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6,6(6).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水电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类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能初步从事水利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施工工作。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基础的水利施工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讲授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反映授课的效果不好;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核教学效果,虽然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考核,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目前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急需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课程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讲授的主要是施工的具体细节和要求及施工规范方面的内容等,具有实践性强且发展迅速、综合性强且涉及广泛等特点。
1.1实践性强
该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1.2发展迅速
特别是现代施工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非常广泛,革新速度很快,目前领先的技术可能几年后就会被淘汰,目前不成熟的技术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会全面推广;该课程还涉及大量国家及地方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范、规程、标准、法令、法规,这些政策法规更新很快。
1.3综合性强
该课程知识面广,学习中会涉及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需要学生利用各种知识,增加学习难度。
2.教学现状
2.1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以教为主,师生之间进行单向的思想交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层面,对如何运用知识没有概念,更不会主动思考如何实践创新。
2.2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课程教学内容源于“学科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老化,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施工工艺,新技术难以得到介绍。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抽象,所讲授内容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缺乏技能训练,岗位工作能力差。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3.1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除了采用较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外,还将以下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3.1.1问答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师单纯地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式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可将启发式与问答式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授课内容不直接讲解,而是采取一些启发的方式和随时提问的方式,这样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积极动脑思考,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1.2案例分析法: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在一起,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特别是甘肃地区的水利工程作为教学案例。教学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1.3任务驱动法: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提出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模拟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完成水利施工的设计,这样学生能够熟悉施工计算、施工图设计等任务。
3.1.4专题教学法:由任课教师在按照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如在水利工程施工授课过程中,添加了三峡工程施工专题、龙滩工程施工专题、TBM掘进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等专题,使学生在掌握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同时,对行业新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2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除了传统教学手段外,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2.1实物、图片和工程施工录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辅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和部分实物或模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在网上收集、利用各种机会拍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截流施工、大坝混凝土浇筑、隧洞爆破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加强学生对这些施工过程的认识。
3.2.2多媒体教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学生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弥补作用。通过几年来该课程的授课,收集了1000多幅施工图片,制作了300多个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
3.2.3现场参观实习。“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多4~5倍,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在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了解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让学生建立起联系的观念,即设计、施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施工课设置的目的。 学校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水利工程的多样性,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只学会课本上的有限的死知识是没有用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多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掌握仅靠听懂是不够的,课后习题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知识的获得在于不断积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没有办法应用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掌握一部分基本的知识。由于施工课程牵涉的知识点非常多,完全都记下来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知道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一部分课后习题的练习可以起到巩固和应用知识的作用。安排专门的综合练习周,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个小的单项工程,让学生确定施工方案、选定施工机械设备、确定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这样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2)多读书,培养拓宽认识问题的能力。课本的内容许多时候由于教学目的、篇幅、授课学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不够详细和具体,通过任课教师指定的相关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起到加深认识、拓宽视野、了解当前科技动态等作用。可指定一些施工规范、手册和施工类的期刊(如《建筑施工》、《施工技术》、《建设监理》)作为课外阅读书籍,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比如我在讲到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指定《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作为学生的课后阅读书籍,这样能够加深他们对混凝土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3)灵活的考试内容,培养应变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的运用情况,真正的知识掌握在于掌握问题的实质、精髓,碰到相似问题时,总是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果单单死记课本上的知识,情况稍微变化,则无从下手。因此,为培养此方面的应变能力,在试卷的命题上,增加了灵活性题目的分量,缩小了单纯记忆性题目的分量。组织期中考试,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打下扎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施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改革给了学生更多接触实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走向生产一线,只有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学到知识才更容易运用于实际,生产单位非常需要具有实际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光裕,胡志根.水利工程施工(第5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杨康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田江水.《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改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8(6).
[4]姜国辉.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