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色进行了赏析。通过对作品人物及其语言特色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语用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价值,对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及其表现张力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语用学 人物性格 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用学理论概述及其使用原则
1 语用学理论概述
语言实用学(Pragmatics)又为语用学,它是指在语言中学习各种符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在学术界得以认可的主要标志是《语用学杂志》的出版,该杂志于1977年在荷兰阿斯特丹首次出版。1938年Charles Morris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次将哲学领域的实用学应用到语言学领域进行研究,建立了两种学科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的特点是对语言的研究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它是研究在某一情形下,说话人所用语言和想传递的含义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人际关系交往中,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词和说法,还要推测出这个人说这句话的真实目的,比如他的表情,在什么语境下说出的这句话等等,所以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透析其话中所蕴含的意思,这需要我们先了解语用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2 语用学使用原则
语用学的使用被美国哲学家格莱斯称之为合作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对话中,每个说话人所说的话都是有实际价值的,都是为了对话目的而交谈的,这样的交谈不但提高了对话的效率而且保证了对话有效的进行,这就是合作。按照格莱斯的分类,这一原则具体包含数量、质量、关联和方式等四个方面。
在日常交流中,要想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从以上四方面来进行合作交流。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人会遵循这样的合作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话应运而生。如果对话参与人想达成合作意向,但是在实际的对话中违背了以上四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是更多,那么不但他的合作意向难以达成,而且可以看出他对这四方面的态度是“蔑视”。这时,还有参与人选择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对话,而另一方则要根据他们之前的会谈以及会谈的目的领悟到其含蓄语言背后的真实含义。
二 简·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简况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奥斯丁作品是近二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典型代表。美国评论家威尔逊提到:“自文艺复兴结束后,欧洲依然处于不断的文化变革之中,雨果等后起之秀轻松盖过了前人的声望,但奥斯丁和莎士比亚却丝毫不受其影响。”由此可见,无论是读者还是文学评论家对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热爱已不单单是喜爱,而是逐渐上升到对于经典作品的欣赏。奥斯丁生于18世纪中叶,从小生活在英国东南部郡斯蒂文顿小镇,其父为新教牧师,负责管理英国两个教区,由于工作繁忙使奥斯丁的启蒙教育中少了父亲的身影,但家庭环境对奥斯丁的影响却极大,不断阅读和思考使奥斯丁的启蒙教育更加完善。奥斯丁仅在人世中生活了41年,这段时期正是英国文学由文艺复兴的没落转向文学巅峰的重要过渡。
奥斯丁在世期间,正是因拿破仑导致欧洲战火弥漫的时期,由于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已持续了20年,因此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多数包含着对法兰西的讽刺,但在奥斯丁的作品却极少有此类言词出现,她的作品永远都是绅士与淑女的交流,嫣然将自身置之世外。而奥斯丁的风格也是由其生活环境和自身能力所主导的,由于奥斯丁不善于刻画大场面,进而转向山间田野之中,以生活中的话题吸引读者,对人观察入微,刻画人物时小心谨慎是其作品的代表风格,而对人性的讽刺则是奥斯丁作品的共同特点。对于作品风格,奥斯丁曾表示:“乡绅就是我写出的全部。”这也是其对自己所有小说的总结。奥斯丁对人物的描写,是以自身对人性的了解以及知识的结合而生成的结果,因此极具现实意义。
三 通过违法语用学原则投射的人物性格特征
1 脱离实际的话语:违反了质量原则
在《傲慢与偏见》中,一个单身汉租住尼日斐花园被班内特夫人知道以后,她略带欣喜地对丈夫说:“单身汉啊!哦,还是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上天真是给女儿带来了好运!”“单身汉与女儿的有什么关系,他搬到这来的目的就是这个吗?”
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班内特先生言语中透露着些许自嘲却又虚伪的一面,从这个层面来说,班内特先生已经违反了质量准则。此外,他能够觉察到夫人的思维,却明知故问。虽然他内心清楚娶女儿做老婆并不是宾利先生租住花园的目的。从他的语气中能够感受到他想让夫人对此事重新作出推断,放下一些虚无的想法。但是班内特夫人的愚蠢和迟钝导致她无法真正理解丈夫的心思,这一点在下面的对话中也有所体现:“是这个目的!你应该去拜访他一下。”班内特夫人说道。“你带着女儿去吧!她们完美地遗传了你身上的美貌基因。你去了,宾利先生挑选你的可能性也很大呢!”
在这句对话中,班内特先生自认为说了虚伪的话;说了脱离事实根据的话语,质量准则被打破。一个是母亲的美貌不可能完全遗传给女儿,而丈夫却说夫人的美貌已经完全地遗传给了女儿;二则是宾利先生挑中他的夫人纯属无稽之谈。从他们语言风格中能够看出人物对话具有很鲜明的特色。
2 曲解事实的真相:违反了数量原则
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的偏见是《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矛盾冲突的焦点。相信韦翰对达西的诋毁评价,是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偏见看法的主要因素。韦翰与伊丽莎白的对话,如:“老达西先生在遗嘱中已经指出,由我来填补牧师职位的空缺,可牧师职位出现空缺之后,名额却被别人抢去了。”
虽然韦翰说的是事实,但是他并未表达出关键信息,有意曲化事情真相,由此可见,韦翰的这番话也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其略带阴险与狡诈的性格特点。由于韦翰的这种欺骗的手段存在于他对待自身财产处理以及对达西小姐的评价方面,因此误导了伊丽莎白的观点,使她对达西的偏见看法有所增强。 3 答非所问的态度:违反了关系原则
在第二章中,班内特先生在隐瞒了自己拜访了宾利的情况下,对夫人不断地提起宾利,以致他的夫人恼火地骂起女儿:“吉蒂,体谅下我的神经可以吗?别一直咳个不停。”但是在得知丈夫已经拜访之后,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她欣喜地对丈夫说:“哦,你真是个好心肠的老爷!”但班内特先生无视夫人的赞美,而是用指令性的语气对女儿说:“吉蒂,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了。”班内特先生的回答与夫人问题不存在关联,其中的“关系准则”被打破,这种答非所问的态度是他自身愤怒的表达,同时也是在指责夫人不应该在烦心时拿女儿出气,连无法控制的“咳嗽”也要管教。
4 嘲讽挖苦的语境:违反了关联原则
班内特经常用一些讥讽的语言嘲讽挖苦自己的夫人,但是班内特夫人愚蠢的性格,让她并未意识到丈夫的嘲讽。在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班内特夫人一直纠缠于宾利先生租住尼日斐花园的问题。班内特先生始终对她无视。她不耐烦地大嚷道:“你对租住尼日斐花园的人一点不感兴趣吗?如果你想说,我就听着。”班内特夫人这种啰嗦式的答语打破了方式准则:说话要简单明晰。
班内特先生的“我就听着”不存在肯定的意味,话语中的言外之意是“我对于你给我提供的消息一点兴趣都没有”。可是愚蠢、反应迟钝的班内特夫人并未意识到丈夫的无视以及冷漠。
由此不难看出,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对话内容违反了合作原则,如身为牧师的柯林斯先生说,一对相爱的男女结婚是很正常的,但他又说出想结婚的三条理由来抬高自己的职业,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结果却暴露了自己平庸自负、奴性十足的嘴脸。
四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语用学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原则的了解,我们知道,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其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么《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呢,下面笔者通过人物对话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不仅刻画了班内特太太这一喜剧人物,还刻画了伊丽莎白这个有主见和个性的人物。在作品中,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与班内特太太这一无知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伊丽莎白是一个有主见、充满智慧的新时代女性,也正是由于她的主见与个性,才为她创造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在男权制度下,没有被沦为男人的奴隶,使得自己不被男人所左右。对伊丽莎白叛逆个性的刻画,不仅直接冲击了当时的父权制度,也是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陋习的讥讽,对妇女教育的呼唤。
其实,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较量中,不仅达西有了成长,伊丽莎白也有了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达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不断改正,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优秀的人,正是这一变化才使他得到了伊丽莎白的认可。通过这件事,作者旨在告诉我们,女性博得男性的魅力所在是智慧,而不是漂亮的脸蛋或是对男性的顺从,也正是凭借智慧,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优秀男人。
作者写该小说的目的不仅是对男权制这样的封建制度的讽刺,更是通过塑造出伊丽莎白这一女性,体现女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达西后来的变化可以看出,女性的智力水平和男性的不分上下,在教育过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可以形成互补,更有利于双方的成长,在女权方面向社会发出呼吁。
2 班内特太太人物形象分析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奥斯丁通过班内特太太这一小丑角色表达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这种不公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妇女这一特殊人群,她们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但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现实的不公让她们的才能被埋没,失去了人生价值。
在嫁女儿这件事上,班内特太太总是好心办坏事,致使追求者们由于她愚蠢的行为而远离她的女儿。在柯林斯先生作为伊丽莎白的追求者向其求婚时,伊丽莎白因为柯林斯先生自负与傲慢的个性将其拒绝,这时,班内特太太的心胸狭窄、愚蠢甚至冷酷,通过她的几句话和几种表现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被气得不能说话”“拒绝求婚绝对不是真的”“柯林斯先生肯定被伊丽莎白骗了”“这样的婚姻不会得到幸福的”“他们早晚有一天会离婚”“对二女儿,每次见了都要狠狠地骂一通,就算威廉爵士和卢卡斯夫人,她也不能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对话。对女儿拒绝求婚这一事发生几个月之后,她才消了气,原谅了女儿。”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是写班内特太太的无知与自私,更是对她进行了讥讽。在小女儿与韦翰结婚时,班内特太太不但不感到羞耻,反而“乐不拢嘴”,这与两人私奔时,她“被吓得语无伦次,心跳加速,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刻也不能消停”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生动而形象地刻画出班内特太太变化无常、自私愚蠢的形象,这也是当时英国男权制度背景下,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们不能接受教育更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她们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综上所述,通过语用学理论对《傲慢与偏见》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出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更进一步地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交际意图。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分折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运用语用学原理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美感及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吕代珍:《〈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学渗透》,《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 王玉雯:《试用会话则理论——分析2005年电影版〈傲慢与偏见〉话语片段》,《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8期。
[3] 周伟:《〈傲慢与偏见〉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学研究》,《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第6期。
[4] 唐璇:《〈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5] 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BlackwellPublishers Ltd,2001.
作者简介:王庆玲,女,1980—,山东青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语言学院。
关键词: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语用学 人物性格 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用学理论概述及其使用原则
1 语用学理论概述
语言实用学(Pragmatics)又为语用学,它是指在语言中学习各种符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在学术界得以认可的主要标志是《语用学杂志》的出版,该杂志于1977年在荷兰阿斯特丹首次出版。1938年Charles Morris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次将哲学领域的实用学应用到语言学领域进行研究,建立了两种学科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的特点是对语言的研究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它是研究在某一情形下,说话人所用语言和想传递的含义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人际关系交往中,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词和说法,还要推测出这个人说这句话的真实目的,比如他的表情,在什么语境下说出的这句话等等,所以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透析其话中所蕴含的意思,这需要我们先了解语用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2 语用学使用原则
语用学的使用被美国哲学家格莱斯称之为合作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对话中,每个说话人所说的话都是有实际价值的,都是为了对话目的而交谈的,这样的交谈不但提高了对话的效率而且保证了对话有效的进行,这就是合作。按照格莱斯的分类,这一原则具体包含数量、质量、关联和方式等四个方面。
在日常交流中,要想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从以上四方面来进行合作交流。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人会遵循这样的合作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话应运而生。如果对话参与人想达成合作意向,但是在实际的对话中违背了以上四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是更多,那么不但他的合作意向难以达成,而且可以看出他对这四方面的态度是“蔑视”。这时,还有参与人选择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对话,而另一方则要根据他们之前的会谈以及会谈的目的领悟到其含蓄语言背后的真实含义。
二 简·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简况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奥斯丁作品是近二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典型代表。美国评论家威尔逊提到:“自文艺复兴结束后,欧洲依然处于不断的文化变革之中,雨果等后起之秀轻松盖过了前人的声望,但奥斯丁和莎士比亚却丝毫不受其影响。”由此可见,无论是读者还是文学评论家对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热爱已不单单是喜爱,而是逐渐上升到对于经典作品的欣赏。奥斯丁生于18世纪中叶,从小生活在英国东南部郡斯蒂文顿小镇,其父为新教牧师,负责管理英国两个教区,由于工作繁忙使奥斯丁的启蒙教育中少了父亲的身影,但家庭环境对奥斯丁的影响却极大,不断阅读和思考使奥斯丁的启蒙教育更加完善。奥斯丁仅在人世中生活了41年,这段时期正是英国文学由文艺复兴的没落转向文学巅峰的重要过渡。
奥斯丁在世期间,正是因拿破仑导致欧洲战火弥漫的时期,由于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已持续了20年,因此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多数包含着对法兰西的讽刺,但在奥斯丁的作品却极少有此类言词出现,她的作品永远都是绅士与淑女的交流,嫣然将自身置之世外。而奥斯丁的风格也是由其生活环境和自身能力所主导的,由于奥斯丁不善于刻画大场面,进而转向山间田野之中,以生活中的话题吸引读者,对人观察入微,刻画人物时小心谨慎是其作品的代表风格,而对人性的讽刺则是奥斯丁作品的共同特点。对于作品风格,奥斯丁曾表示:“乡绅就是我写出的全部。”这也是其对自己所有小说的总结。奥斯丁对人物的描写,是以自身对人性的了解以及知识的结合而生成的结果,因此极具现实意义。
三 通过违法语用学原则投射的人物性格特征
1 脱离实际的话语:违反了质量原则
在《傲慢与偏见》中,一个单身汉租住尼日斐花园被班内特夫人知道以后,她略带欣喜地对丈夫说:“单身汉啊!哦,还是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上天真是给女儿带来了好运!”“单身汉与女儿的有什么关系,他搬到这来的目的就是这个吗?”
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班内特先生言语中透露着些许自嘲却又虚伪的一面,从这个层面来说,班内特先生已经违反了质量准则。此外,他能够觉察到夫人的思维,却明知故问。虽然他内心清楚娶女儿做老婆并不是宾利先生租住花园的目的。从他的语气中能够感受到他想让夫人对此事重新作出推断,放下一些虚无的想法。但是班内特夫人的愚蠢和迟钝导致她无法真正理解丈夫的心思,这一点在下面的对话中也有所体现:“是这个目的!你应该去拜访他一下。”班内特夫人说道。“你带着女儿去吧!她们完美地遗传了你身上的美貌基因。你去了,宾利先生挑选你的可能性也很大呢!”
在这句对话中,班内特先生自认为说了虚伪的话;说了脱离事实根据的话语,质量准则被打破。一个是母亲的美貌不可能完全遗传给女儿,而丈夫却说夫人的美貌已经完全地遗传给了女儿;二则是宾利先生挑中他的夫人纯属无稽之谈。从他们语言风格中能够看出人物对话具有很鲜明的特色。
2 曲解事实的真相:违反了数量原则
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的偏见是《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矛盾冲突的焦点。相信韦翰对达西的诋毁评价,是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偏见看法的主要因素。韦翰与伊丽莎白的对话,如:“老达西先生在遗嘱中已经指出,由我来填补牧师职位的空缺,可牧师职位出现空缺之后,名额却被别人抢去了。”
虽然韦翰说的是事实,但是他并未表达出关键信息,有意曲化事情真相,由此可见,韦翰的这番话也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其略带阴险与狡诈的性格特点。由于韦翰的这种欺骗的手段存在于他对待自身财产处理以及对达西小姐的评价方面,因此误导了伊丽莎白的观点,使她对达西的偏见看法有所增强。 3 答非所问的态度:违反了关系原则
在第二章中,班内特先生在隐瞒了自己拜访了宾利的情况下,对夫人不断地提起宾利,以致他的夫人恼火地骂起女儿:“吉蒂,体谅下我的神经可以吗?别一直咳个不停。”但是在得知丈夫已经拜访之后,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她欣喜地对丈夫说:“哦,你真是个好心肠的老爷!”但班内特先生无视夫人的赞美,而是用指令性的语气对女儿说:“吉蒂,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了。”班内特先生的回答与夫人问题不存在关联,其中的“关系准则”被打破,这种答非所问的态度是他自身愤怒的表达,同时也是在指责夫人不应该在烦心时拿女儿出气,连无法控制的“咳嗽”也要管教。
4 嘲讽挖苦的语境:违反了关联原则
班内特经常用一些讥讽的语言嘲讽挖苦自己的夫人,但是班内特夫人愚蠢的性格,让她并未意识到丈夫的嘲讽。在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班内特夫人一直纠缠于宾利先生租住尼日斐花园的问题。班内特先生始终对她无视。她不耐烦地大嚷道:“你对租住尼日斐花园的人一点不感兴趣吗?如果你想说,我就听着。”班内特夫人这种啰嗦式的答语打破了方式准则:说话要简单明晰。
班内特先生的“我就听着”不存在肯定的意味,话语中的言外之意是“我对于你给我提供的消息一点兴趣都没有”。可是愚蠢、反应迟钝的班内特夫人并未意识到丈夫的无视以及冷漠。
由此不难看出,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对话内容违反了合作原则,如身为牧师的柯林斯先生说,一对相爱的男女结婚是很正常的,但他又说出想结婚的三条理由来抬高自己的职业,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结果却暴露了自己平庸自负、奴性十足的嘴脸。
四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语用学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原则的了解,我们知道,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其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么《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呢,下面笔者通过人物对话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不仅刻画了班内特太太这一喜剧人物,还刻画了伊丽莎白这个有主见和个性的人物。在作品中,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与班内特太太这一无知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伊丽莎白是一个有主见、充满智慧的新时代女性,也正是由于她的主见与个性,才为她创造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在男权制度下,没有被沦为男人的奴隶,使得自己不被男人所左右。对伊丽莎白叛逆个性的刻画,不仅直接冲击了当时的父权制度,也是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陋习的讥讽,对妇女教育的呼唤。
其实,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较量中,不仅达西有了成长,伊丽莎白也有了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达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不断改正,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优秀的人,正是这一变化才使他得到了伊丽莎白的认可。通过这件事,作者旨在告诉我们,女性博得男性的魅力所在是智慧,而不是漂亮的脸蛋或是对男性的顺从,也正是凭借智慧,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优秀男人。
作者写该小说的目的不仅是对男权制这样的封建制度的讽刺,更是通过塑造出伊丽莎白这一女性,体现女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达西后来的变化可以看出,女性的智力水平和男性的不分上下,在教育过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可以形成互补,更有利于双方的成长,在女权方面向社会发出呼吁。
2 班内特太太人物形象分析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奥斯丁通过班内特太太这一小丑角色表达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这种不公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妇女这一特殊人群,她们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但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现实的不公让她们的才能被埋没,失去了人生价值。
在嫁女儿这件事上,班内特太太总是好心办坏事,致使追求者们由于她愚蠢的行为而远离她的女儿。在柯林斯先生作为伊丽莎白的追求者向其求婚时,伊丽莎白因为柯林斯先生自负与傲慢的个性将其拒绝,这时,班内特太太的心胸狭窄、愚蠢甚至冷酷,通过她的几句话和几种表现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被气得不能说话”“拒绝求婚绝对不是真的”“柯林斯先生肯定被伊丽莎白骗了”“这样的婚姻不会得到幸福的”“他们早晚有一天会离婚”“对二女儿,每次见了都要狠狠地骂一通,就算威廉爵士和卢卡斯夫人,她也不能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对话。对女儿拒绝求婚这一事发生几个月之后,她才消了气,原谅了女儿。”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是写班内特太太的无知与自私,更是对她进行了讥讽。在小女儿与韦翰结婚时,班内特太太不但不感到羞耻,反而“乐不拢嘴”,这与两人私奔时,她“被吓得语无伦次,心跳加速,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刻也不能消停”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生动而形象地刻画出班内特太太变化无常、自私愚蠢的形象,这也是当时英国男权制度背景下,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们不能接受教育更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她们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综上所述,通过语用学理论对《傲慢与偏见》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出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更进一步地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交际意图。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分折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运用语用学原理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美感及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吕代珍:《〈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学渗透》,《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 王玉雯:《试用会话则理论——分析2005年电影版〈傲慢与偏见〉话语片段》,《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8期。
[3] 周伟:《〈傲慢与偏见〉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学研究》,《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第6期。
[4] 唐璇:《〈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5] 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BlackwellPublishers Ltd,2001.
作者简介:王庆玲,女,1980—,山东青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语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