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一天天成长的过程,而教育者的职责就意味着呵护、传承以及守望。每日站在校园,看着一个个蓬勃的生命,我都在想,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成为自己,还担负着让每一名受教育者成为他自己的重任。我一次次地深思,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惶恐不安。怎样让每一个你我都成为理想的自己,我们在寻找……
在山东省德州市解放北路小学(以下简称“解放北路小学”)的校园内,有一棵植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古槐,多年来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2007年一个暴风雨之夜,大树被连根拔起,全校师生心急如焚,退休老校长跑到学校抱树痛哭。我们赶紧联系林业部门专家到校把树扶起,通过铁索支架固定。奇迹发生了,这棵老树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今它又荫浓叶茂,槐香满院了。
在感慨老槐树顽强生命力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所小学应当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奠基一生发展的教育?在个体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的大背景下,解放北路小学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健康、诚信、乐学、善思,成为最美的自己”的培养目标,“让教师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的核心价值追求。
为了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地,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拥有更加舒展的生长姿态,解放北路小学推进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其一,理念众筹化。学校的发展,承载的是全校人的生命梦想和希望,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付出。例如:我们创建了学校理事会,理事会由学校班子成员、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校长只是其中一员。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体成员会,为学校确定工作的大方向。又如:我们学校邀请家长代表旁听教代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再如:作为校长,我每学期要召开三次问策会,每次找家长、教师和学生谈心,谈工作,问学校工作的良谋。充分的信任撬动了全员的热情,开启了智慧众筹的工作起点。校树命名、“胜蓝飘香”“园地课程”“江湖召集令”,很多金点子都来自群体智慧。
其二,制度积分化。制度建设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制度规定得越全,管理者收获的不理解和负能量也越多。为此我们学校采用了积分制管理办法。每一学期,学校会根据教师的意见以及制度推进的具体情况,设计或修订积分的具体要求。这个积分制永远是动态开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每一位教师都是积分规则的制定者。我们利用积分制管理大力推进名师工程、“胜蓝工程”建设,把握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需要,为教师成就生命价值搭台。通过积分制管理,教师参加培训、参与科研项目等专业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其三,组织学术化。在组织架构上,我们把学校处室原先重管理的职能设定转变为重服务,如变教导处为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教研处为教师发展中心,总务处为资源利用中心等,让学术的力量代替行政的力量。每学期初,我们引导教师通过提案的形式表达个人诉求,从中找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优发展区,唤醒教师发展的潜能;我们基于教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长处,成立师生合作项目组、学科研究项目组、学科关联项目组、家校联合项目组等多种类型的项目组,让教师从项目建设中成就梦想、体验幸福。
其四,学管自治化。孩子们的世界很精彩,有时候学校和教师没办法完成的事,靠学生自己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为了加深学生在校的主人翁意识,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把学生的在校生活交给他们自己打理。课间秩序队、课下谈心组、如厕管理员……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校园中没有出现混乱局面,反而到处是学生勤奋、活跃的身影。学生们从自治到自理,再到自立的過程,就是生命恣意生长的过程。
解放北路小学坚持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课程还给学生,让课程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1.“361”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之主
我们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落到实处。我们提出:“要坚定地期待学生,学生要大胆地进,教师要勇敢地退;不怕欠,不怕乱,不怕错,不怕过,要让学生展现精彩。”
为了让课堂改革有着力点,学校提出课堂教学的“361”模式,从时间分配、任务达成度、学习进度等角度对教学流程进行具体分解:时间分配“361”,指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占30%,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间占60%,师生研讨与反思时间占10%;任务达成度“361”,指教师的教学要使30%的学生能够在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并有更深层次的思考,60%的学生能当堂达成教学目标,允许10%的学生当堂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下补差;学习进度的“361”,指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知识量的30%,课堂学习掌握知识量的60%,课后复习占10%。模式推进之初,课堂“乱套”了,教师总是意犹未尽,学生大都沉默寡言。在调整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忍住”,把更多的表达机会留给了学生。如今,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愿说、能说,展现出蓬勃生长的状态。
2. 三级学校课程: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课程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我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拓展深化,细化培养目标,以期真正实现“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理念。
(1)“n x”设计: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科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解放北路小学设计了“n x”课程模式,对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重组,使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学科采取“6 2”的课程模式,即每周有八课时,其中六课时进行国家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两课时进行语文学科能力培养,包括书法写字、演讲口才、阅读写作等;数学学科采取“4 1”模式,即四节课讲授教材内容,一节课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或数学读本的学习;英语学科增加电影英文配音内容;音乐学科增加乐器学习内容;体育学科增加简单自救内容等。 (2)补充性课程:对地方课程进行延伸拓展
学校在推进各年级地方课程深入发展的基础上,还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开设了“好习惯课程”“知行课程”“安全课程”“感恩课程”等课程。例如:为了促成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展“好习惯课程”,在一至六年级分别确定了年级好习惯课程的实施重点;成立“好习惯银行”,学校少先大队为好习惯银行总行,各班级设为支行,各支行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储蓄小组”。
(3)“槐园课程”:对校本课程进行精品化打造
我校在生命教育的大框架下制定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并将其命名为“槐园课程”,向校园内的那棵见证一代代人生命成长的百年老槐树致敬。我们的校本课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航模课程、自然环境课程、数学趣味化课程、数学生活化课程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生命成长课程、大运河文化课程、黑陶文化课程、农耕课程等。与此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特色课程的坚守与传承。在解放北路小学,有一个人人参与、坚持了十几年的活动,就是旨在让孩子们敢于上台、敢于表达的“校园故事会”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故事会由会到“汇”,各班活动序列化、制度化、规模化发展,这一活动已经由最初的班级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张课程名片。
3.“四度”评价:推动生命在课堂上的怒放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的表达方式,即“知识的宽度,能力的梯度,素养的厚度,情感的温度”。知识的宽度,即学生在课堂上能积累广泛的知识,课外生活的知识也能够在课堂呈现;能力的梯度,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由浅及深的培养;素养的厚度,即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不断增强;情感的温度,是指师生生命状态能够被重视,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学生能够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我们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五·四·三标杆”。“五”,是指教学备课过程的五次对话:和教材对话,和课标对话,和教师对话,和自己对话,和学生对话。“四”,是指课堂教学至少要有四种评价方式:互助式评价、期待式评价、激励式评价、个性化评价。“三”,指的是教学达到的三种境界:即自由的呼吸,诗意的栖居,愉悦的穿行。
基于“四度”和“五·四·三标杆”等评价标准目标,我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又分别提出可操作的路径。比如:语文的“五读”,要求学生能够读通、读熟、读懂、读透、读出;数学的“四练”,包括课初自主练习,课中合作练习,课内拓展训练,课尾达标训练;英语的“四步”,包括听得懂,能交流,会写作,能展示。
在教育界一直在说一句话“从学生出发”,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学校真的从学生出发呢?我们对学生负责,坚守文化的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做了大量工作。
☆“心愿卡”让心愿成真
尊重学生体现在满足学生的真实愿望之上。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会征集孩子们的心愿,让他们把心愿写在心愿卡上。学校珍视学生的表达,把孩子们的愿望一一归类,在学校设立心愿墙进行集中展示,随后按具体情况将学生心愿渗透到学校工作的规划中。比如:依照孩子们心愿卡中的诉求,学校曾及时调整思路,将连续举办了四年的文艺汇演替换为以每个年级为单位的校园游园活动。
☆ “鸿雁银行”让大爱无疆
解放北路小学在重视对学生“聪明的脑”的培养基础上,也十分看重培养学生有一颗“温暖的心”。学校“鸿雁爱心银行”成立于2007年,资金来源于学生们“变废为宝”的积累和教师们的爱心捐助,家长、教师、学生代表组成了鸿雁爱心银行监督委员会。爱心银行成立以来,曾先后五次向灾区捐款,共计两万余元;为“手拉手”农村联谊学校植树500余棵;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20个。鸿雁爱心银行作为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唯一的学校典型案例入选山东省公民道德读本。
☆“图书吧”让阅读随心
学校在每个楼道区域都放置了两三个图书架,四五把小座椅,书架上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各类图书。上课前、下课后、活动中,孩子们或坐或立,能够随手取来一本书,随时沉浸在书香中,享受精神之乐。校园里一个个小小的“图书吧”也成为孩子们的心灵休憩地。
☆“涂鸦璧”让心灵放飞
我们认为学校给孩子留一块空间,让孩子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用画笔表达自己,抒发情绪,才是体现对生命真正的重视和呵护。解放北路小学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设置了一面涂鸦壁,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这面墙壁,创作代表他们自己的“大作”。我们把孩子们哪怕不经意的点画都视作创作,希望孩子们的心愿在这里点亮,梦想在这里绽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接待室变成了学生科技室,厕所成了副校长室。价值5万元的“一体机”就放在学校公共空间里,我们不怕孩子玩坏了,“坏了马上修,不怕坏!只要学生用得上!”在这里,“学生第一”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和行动。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詩和远方的田野。教育更如此!当我们心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一路走来,未来,一定能收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生命的壮美。
在山东省德州市解放北路小学(以下简称“解放北路小学”)的校园内,有一棵植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古槐,多年来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2007年一个暴风雨之夜,大树被连根拔起,全校师生心急如焚,退休老校长跑到学校抱树痛哭。我们赶紧联系林业部门专家到校把树扶起,通过铁索支架固定。奇迹发生了,这棵老树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今它又荫浓叶茂,槐香满院了。
在感慨老槐树顽强生命力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所小学应当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奠基一生发展的教育?在个体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的大背景下,解放北路小学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健康、诚信、乐学、善思,成为最美的自己”的培养目标,“让教师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是管还是理?—让办学机制充满生命气息
为了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地,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拥有更加舒展的生长姿态,解放北路小学推进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其一,理念众筹化。学校的发展,承载的是全校人的生命梦想和希望,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付出。例如:我们创建了学校理事会,理事会由学校班子成员、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校长只是其中一员。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体成员会,为学校确定工作的大方向。又如:我们学校邀请家长代表旁听教代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再如:作为校长,我每学期要召开三次问策会,每次找家长、教师和学生谈心,谈工作,问学校工作的良谋。充分的信任撬动了全员的热情,开启了智慧众筹的工作起点。校树命名、“胜蓝飘香”“园地课程”“江湖召集令”,很多金点子都来自群体智慧。
其二,制度积分化。制度建设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制度规定得越全,管理者收获的不理解和负能量也越多。为此我们学校采用了积分制管理办法。每一学期,学校会根据教师的意见以及制度推进的具体情况,设计或修订积分的具体要求。这个积分制永远是动态开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每一位教师都是积分规则的制定者。我们利用积分制管理大力推进名师工程、“胜蓝工程”建设,把握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需要,为教师成就生命价值搭台。通过积分制管理,教师参加培训、参与科研项目等专业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其三,组织学术化。在组织架构上,我们把学校处室原先重管理的职能设定转变为重服务,如变教导处为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教研处为教师发展中心,总务处为资源利用中心等,让学术的力量代替行政的力量。每学期初,我们引导教师通过提案的形式表达个人诉求,从中找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优发展区,唤醒教师发展的潜能;我们基于教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长处,成立师生合作项目组、学科研究项目组、学科关联项目组、家校联合项目组等多种类型的项目组,让教师从项目建设中成就梦想、体验幸福。
其四,学管自治化。孩子们的世界很精彩,有时候学校和教师没办法完成的事,靠学生自己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为了加深学生在校的主人翁意识,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把学生的在校生活交给他们自己打理。课间秩序队、课下谈心组、如厕管理员……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校园中没有出现混乱局面,反而到处是学生勤奋、活跃的身影。学生们从自治到自理,再到自立的過程,就是生命恣意生长的过程。
二、看成绩还是看成长?—让学与教充满生命活力
解放北路小学坚持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课程还给学生,让课程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1.“361”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之主
我们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落到实处。我们提出:“要坚定地期待学生,学生要大胆地进,教师要勇敢地退;不怕欠,不怕乱,不怕错,不怕过,要让学生展现精彩。”
为了让课堂改革有着力点,学校提出课堂教学的“361”模式,从时间分配、任务达成度、学习进度等角度对教学流程进行具体分解:时间分配“361”,指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占30%,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间占60%,师生研讨与反思时间占10%;任务达成度“361”,指教师的教学要使30%的学生能够在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并有更深层次的思考,60%的学生能当堂达成教学目标,允许10%的学生当堂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下补差;学习进度的“361”,指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知识量的30%,课堂学习掌握知识量的60%,课后复习占10%。模式推进之初,课堂“乱套”了,教师总是意犹未尽,学生大都沉默寡言。在调整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忍住”,把更多的表达机会留给了学生。如今,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愿说、能说,展现出蓬勃生长的状态。
2. 三级学校课程: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课程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我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拓展深化,细化培养目标,以期真正实现“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理念。
(1)“n x”设计: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科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解放北路小学设计了“n x”课程模式,对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重组,使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学科采取“6 2”的课程模式,即每周有八课时,其中六课时进行国家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两课时进行语文学科能力培养,包括书法写字、演讲口才、阅读写作等;数学学科采取“4 1”模式,即四节课讲授教材内容,一节课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或数学读本的学习;英语学科增加电影英文配音内容;音乐学科增加乐器学习内容;体育学科增加简单自救内容等。 (2)补充性课程:对地方课程进行延伸拓展
学校在推进各年级地方课程深入发展的基础上,还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开设了“好习惯课程”“知行课程”“安全课程”“感恩课程”等课程。例如:为了促成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展“好习惯课程”,在一至六年级分别确定了年级好习惯课程的实施重点;成立“好习惯银行”,学校少先大队为好习惯银行总行,各班级设为支行,各支行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储蓄小组”。
(3)“槐园课程”:对校本课程进行精品化打造
我校在生命教育的大框架下制定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并将其命名为“槐园课程”,向校园内的那棵见证一代代人生命成长的百年老槐树致敬。我们的校本课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航模课程、自然环境课程、数学趣味化课程、数学生活化课程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生命成长课程、大运河文化课程、黑陶文化课程、农耕课程等。与此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特色课程的坚守与传承。在解放北路小学,有一个人人参与、坚持了十几年的活动,就是旨在让孩子们敢于上台、敢于表达的“校园故事会”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故事会由会到“汇”,各班活动序列化、制度化、规模化发展,这一活动已经由最初的班级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张课程名片。
3.“四度”评价:推动生命在课堂上的怒放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的表达方式,即“知识的宽度,能力的梯度,素养的厚度,情感的温度”。知识的宽度,即学生在课堂上能积累广泛的知识,课外生活的知识也能够在课堂呈现;能力的梯度,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由浅及深的培养;素养的厚度,即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不断增强;情感的温度,是指师生生命状态能够被重视,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学生能够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我们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五·四·三标杆”。“五”,是指教学备课过程的五次对话:和教材对话,和课标对话,和教师对话,和自己对话,和学生对话。“四”,是指课堂教学至少要有四种评价方式:互助式评价、期待式评价、激励式评价、个性化评价。“三”,指的是教学达到的三种境界:即自由的呼吸,诗意的栖居,愉悦的穿行。
基于“四度”和“五·四·三标杆”等评价标准目标,我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又分别提出可操作的路径。比如:语文的“五读”,要求学生能够读通、读熟、读懂、读透、读出;数学的“四练”,包括课初自主练习,课中合作练习,课内拓展训练,课尾达标训练;英语的“四步”,包括听得懂,能交流,会写作,能展示。
三、从学校还是从学生出发?—让学习空间绽放生命美感
在教育界一直在说一句话“从学生出发”,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学校真的从学生出发呢?我们对学生负责,坚守文化的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做了大量工作。
☆“心愿卡”让心愿成真
尊重学生体现在满足学生的真实愿望之上。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会征集孩子们的心愿,让他们把心愿写在心愿卡上。学校珍视学生的表达,把孩子们的愿望一一归类,在学校设立心愿墙进行集中展示,随后按具体情况将学生心愿渗透到学校工作的规划中。比如:依照孩子们心愿卡中的诉求,学校曾及时调整思路,将连续举办了四年的文艺汇演替换为以每个年级为单位的校园游园活动。
☆ “鸿雁银行”让大爱无疆
解放北路小学在重视对学生“聪明的脑”的培养基础上,也十分看重培养学生有一颗“温暖的心”。学校“鸿雁爱心银行”成立于2007年,资金来源于学生们“变废为宝”的积累和教师们的爱心捐助,家长、教师、学生代表组成了鸿雁爱心银行监督委员会。爱心银行成立以来,曾先后五次向灾区捐款,共计两万余元;为“手拉手”农村联谊学校植树500余棵;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20个。鸿雁爱心银行作为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唯一的学校典型案例入选山东省公民道德读本。
☆“图书吧”让阅读随心
学校在每个楼道区域都放置了两三个图书架,四五把小座椅,书架上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各类图书。上课前、下课后、活动中,孩子们或坐或立,能够随手取来一本书,随时沉浸在书香中,享受精神之乐。校园里一个个小小的“图书吧”也成为孩子们的心灵休憩地。
☆“涂鸦璧”让心灵放飞
我们认为学校给孩子留一块空间,让孩子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用画笔表达自己,抒发情绪,才是体现对生命真正的重视和呵护。解放北路小学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设置了一面涂鸦壁,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这面墙壁,创作代表他们自己的“大作”。我们把孩子们哪怕不经意的点画都视作创作,希望孩子们的心愿在这里点亮,梦想在这里绽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接待室变成了学生科技室,厕所成了副校长室。价值5万元的“一体机”就放在学校公共空间里,我们不怕孩子玩坏了,“坏了马上修,不怕坏!只要学生用得上!”在这里,“学生第一”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和行动。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詩和远方的田野。教育更如此!当我们心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一路走来,未来,一定能收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生命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