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加科技素材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学会辩证地思考历史,形成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态度与自主探究精神。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科学方法的形成、科学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挖掘科技素材,优化呈现方式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资源,教师要挖掘其中的科技素材,让学生获得科技的滋养。在历史教材中,除有关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四大发明的介绍外,还有《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药学成就及《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的介绍,再到近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介绍等。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史料知识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去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沈括和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感受他的博学多才,感受当时北宋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科技内容的呈现并非按顺序排列的。教材对一些科技成果的介绍往往有所忽略,如对唐朝时期天文学、医学、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则缺少介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增加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的介绍,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介绍科技内容时,教材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科技成果,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声音等呈现内容,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例如,在讲解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活字印刷术的视频,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史。
  二、尊重历史,养成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观,要关注学习意识的转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对历史不盲目,能产生独立的思考, 对历史产生客观认识。教师要突破以好坏评判历史的思维定式,要借助特定的历史情境,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物、评判历史人物。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中的《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很多学生认为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个十足的“暴君”。也有学生指出开凿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举措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评价学生,使其理性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不仅要“会学”,还要“善疑”,要敢于在课堂上发问。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和谐。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中的《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教师呈现宋徽宗、宋饮宗图像,并分别称他们为“天山郡王”“天水郡公”。学生感到疑惑:在古代,“王”与“公”是分封的爵位,为何皇帝会有这样的爵位?这个爵位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特别的事情?教师要故意设计“陷阱”,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形成批判质疑思维与主动探索精神。读史使人明智,教师要发掘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开启学生思维,让他们学会分析,使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品质。
  三、优化评价,合理考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坚持发展的评价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除纸笔测试外,还要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获得学情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应对的策略。在评价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堂与课后表现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评价量表展开自评、互评,如对于“课后表现”的评价项目包括:知识是否及时巩固、是否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与同伴探讨历史问题、是否关注科技动态。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学生素养提升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纸笔测试时,教师设计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要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与探究精神的考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把握難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撰写小作文,培养他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将知识能力的提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客观地看待历史、理性地对待问题,能抓住有效信息理性思考,形成探究的精神、质疑的意识,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其他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会显得抽象、枯燥,教师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教师要改变教材至上、目标单一的教学现状,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建立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让课堂能真正回归生活。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探究生活,感受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课前准备,精研教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
期刊
当前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教学优化工作,寻找高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现阶段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也应紧随时代发展需求,关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高中生的综合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现阶段政治
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关注课堂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解决问题,有效建构思辨课堂,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直奔主题,引导补充阐述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直奔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先围绕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一起深入探究。这样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某些知识的
期刊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德育课程中基础的和主要的课程.为适应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
期刊
在高中階段,地理学科因为本身的抽象性以及学科本身的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逐渐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将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笔者在本文将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进行研究。  高中地理学科的逻辑性特点较为明显,
地理是一门涉及环境、资源、人口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在该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和珍爱生命,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生存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实施体验教学方式,践行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大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生命意义与价值。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与生命有着紧密联系的体验活动当中,形
期刊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其德育思想的精髓对师生的沟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师在和学生交流中,经常会产生误解和冲突。有些人认为,班主任的“善”能让学生心存畏惧。而笔者却认为,班主任的“柔”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师生沟通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致良知”。  一、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基本内涵   1.良知的内涵。   良知是指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良知即天
高中政治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终身学习。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不少教师采用的还是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學生的学习效率。  一、要“疏导”,忌“强灌”  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
期刊
高中地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学生要想有效地理解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就要把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作为地理课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构建和讲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促进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一、应用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点  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