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加科技素材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学会辩证地思考历史,形成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态度与自主探究精神。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科学方法的形成、科学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挖掘科技素材,优化呈现方式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资源,教师要挖掘其中的科技素材,让学生获得科技的滋养。在历史教材中,除有关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四大发明的介绍外,还有《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药学成就及《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的介绍,再到近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介绍等。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史料知识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去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沈括和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感受他的博学多才,感受当时北宋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科技内容的呈现并非按顺序排列的。教材对一些科技成果的介绍往往有所忽略,如对唐朝时期天文学、医学、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则缺少介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增加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的介绍,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介绍科技内容时,教材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科技成果,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声音等呈现内容,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例如,在讲解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活字印刷术的视频,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史。
二、尊重历史,养成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观,要关注学习意识的转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对历史不盲目,能产生独立的思考, 对历史产生客观认识。教师要突破以好坏评判历史的思维定式,要借助特定的历史情境,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物、评判历史人物。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中的《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很多学生认为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个十足的“暴君”。也有学生指出开凿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举措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评价学生,使其理性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不仅要“会学”,还要“善疑”,要敢于在课堂上发问。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和谐。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中的《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教师呈现宋徽宗、宋饮宗图像,并分别称他们为“天山郡王”“天水郡公”。学生感到疑惑:在古代,“王”与“公”是分封的爵位,为何皇帝会有这样的爵位?这个爵位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特别的事情?教师要故意设计“陷阱”,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形成批判质疑思维与主动探索精神。读史使人明智,教师要发掘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开启学生思维,让他们学会分析,使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品质。
三、优化评价,合理考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坚持发展的评价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除纸笔测试外,还要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获得学情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应对的策略。在评价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堂与课后表现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评价量表展开自评、互评,如对于“课后表现”的评价项目包括:知识是否及时巩固、是否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与同伴探讨历史问题、是否关注科技动态。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学生素养提升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纸笔测试时,教师设计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要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与探究精神的考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把握難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撰写小作文,培养他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将知识能力的提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客观地看待历史、理性地对待问题,能抓住有效信息理性思考,形成探究的精神、质疑的意识,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挖掘科技素材,优化呈现方式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资源,教师要挖掘其中的科技素材,让学生获得科技的滋养。在历史教材中,除有关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四大发明的介绍外,还有《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药学成就及《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的介绍,再到近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介绍等。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史料知识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去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沈括和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感受他的博学多才,感受当时北宋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科技内容的呈现并非按顺序排列的。教材对一些科技成果的介绍往往有所忽略,如对唐朝时期天文学、医学、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则缺少介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增加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的介绍,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介绍科技内容时,教材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科技成果,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声音等呈现内容,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例如,在讲解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活字印刷术的视频,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史。
二、尊重历史,养成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观,要关注学习意识的转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对历史不盲目,能产生独立的思考, 对历史产生客观认识。教师要突破以好坏评判历史的思维定式,要借助特定的历史情境,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物、评判历史人物。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中的《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很多学生认为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个十足的“暴君”。也有学生指出开凿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举措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评价学生,使其理性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不仅要“会学”,还要“善疑”,要敢于在课堂上发问。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和谐。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中的《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教师呈现宋徽宗、宋饮宗图像,并分别称他们为“天山郡王”“天水郡公”。学生感到疑惑:在古代,“王”与“公”是分封的爵位,为何皇帝会有这样的爵位?这个爵位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特别的事情?教师要故意设计“陷阱”,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形成批判质疑思维与主动探索精神。读史使人明智,教师要发掘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开启学生思维,让他们学会分析,使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品质。
三、优化评价,合理考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坚持发展的评价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除纸笔测试外,还要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获得学情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应对的策略。在评价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堂与课后表现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评价量表展开自评、互评,如对于“课后表现”的评价项目包括:知识是否及时巩固、是否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与同伴探讨历史问题、是否关注科技动态。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学生素养提升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纸笔测试时,教师设计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要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与探究精神的考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把握難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撰写小作文,培养他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将知识能力的提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客观地看待历史、理性地对待问题,能抓住有效信息理性思考,形成探究的精神、质疑的意识,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