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2-0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人的课程目标。有老师私下议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质量搞题海、多练、多考以记住知识,现在我们是不敢、不想让学生多练多考。”不敢,是因为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可能是因为在“减负”了学生的同时,也“减负”了自己。然而,现今笔者看到随着练习的大幅下降,某些教学的质量出现了负增长,其现象堪忧。在此,笔者尝试将“以练促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教学片断,以下仅就《人体的自我调节》中的教学活动为案例加以分析,以期对之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温情情境,导入主题练习
英国的哲学家马辛说:“阳光太强,使人眼瞎。”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太强势则学生常常成了被支配的教学附庸品。本章的导言中,笔者设置了一个较温和的学习情境:师生做一个简单互动,即“老师说出一串体育术语,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完成与术语相反的肢体动作”,如老师说“向左转”则这位学生要做“向右转”的动作。在互动其间课堂内欢声笑语,师生在笑声中打成一片、融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此两次到三次,务必是老师与一位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体现老师的“童趣”与“亲民”的温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随之,笔者以此为契机导入一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这位同学在如此紧张、短暂的时间完成了一连串复杂的反应?”提问声中,学生开始由“动”入“静”的沉思。这时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新课主题,即“人体的自我调节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神经系统的调节”;随即,笔者让学生在预先备有的导学案上填上“自己”发现的这个重要的知识,“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
此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老师与学生间实现温情式的情感互动;第二,学生在笑声中快乐的走进学习情境中;第三,学生自己“发现”了知识并“体验”了知识在生活的实践运用;第四,学生在填写导学案填空的“练习”后对下一个学习环节留下记忆印痕,达到“以练促学”的高效教学。
二、短时记忆,识记图解练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谈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每当读到这里,笔者总不禁反思执教的每一堂课是否真正达到或接近了这句话。
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个章节中,当课堂环节进行到“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环节时,教学要求是学生能识别“人体神经系统主要部分”和“神经元模式图”两张生物图。以往笔者一般是“一张挂图、一支教鞭”轻描淡写地完成这两张生物图的结构与功能的讲解,由此学生也就在波澜不惊的教学活动中度过了这一环节。如此教学方式可谓是四平八稳,然而学生对此只能在脑中留下了一味不咸不淡的识图印象。
现在,笔者试着改变成由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知识的自我生成性过程,放手让学生“练习”自主先行识别生物图。笔者的教学流程是:其一,在两分钟内识记一张生物结构图与功能;其二,时间一到后由老师抽查识记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时时感受到来自自我的记忆挑战,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与风采展现的机会。这种“训练”往往带有竞争与比赛的火药味,恰恰是这样的氛围迎合了中学生爱出风头、爱争抢的心理期特点,这也是为何竞赛方式在任何学科中的运用大多是屡试必爽、大受学生欢迎的原故。经此“练习”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图与神经元图的结构记忆真可谓深刻。笔者由此对赞科夫的话又加深了体会,同时也深感适度的“练”对学生的“学”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三、层层递进,小组比赛练习
地球人都知道: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十条虫。恰恰是合作精神的缺失,直接引发了新课程要求中特别提出“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笔者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时,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有体力合作与脑力合作之分,比如其一是,测试“握手-握手”反应要用多少时间;其二是,小组讨论活动中的1-4四个问题。其一合作的测试活动是最好的体力合作培养方式。每个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总能看到每一小组成员眼中露出“快快快”的眼神、脸上写满既紧张又凝重的表情,最后总有好多小组的学生央求“让我们再测一次吧”、“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其二的合作是小组内讨论,这则是智力合作的类型,也是小组集体脑力劳动的合作成果,在其成果交流中学生总是有说不完的要点。
四、巩固小结,应用拓展练习
俗话说,任何一种知识,不交流、不应用只是一堆枯燥的符号、图像,只有交流、应用才能使它们成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符号、图像之后,是让其感到背着一堆堆枯燥的废物而苦闷,还是使其认为拥有一大笔珍贵的财富而喜悦?笔者通过一些小小的练习解决了这一问题:方式一,让学生当堂“练习“表达知识、相互交流心得。比如有些学生的识图能力特别好,让其说说识别神经系统和神经元两个结构图的小窍门;有些学生的逻辑能力特别强,让其谈谈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还有的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非常突出,让其侃侃本节的知识要点等等;方式二,从生活中找出该知识的应用实例,比如让学生分析三国的曹操的“闻梅止渴”典故中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或者,让学生揭开“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成形的秘密;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蚊子叮了会出现什么反应等,这些生活事例的解答正好是《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知识范畴,笔者让学生先“练习”着分析与解说,然后再指导和补充,其效果比老师“一言堂”好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放四海而皆准,笔者尝试的“以练促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适用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一章节,但是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刘恩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版。
[2]《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于春祥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1日第1版。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人的课程目标。有老师私下议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质量搞题海、多练、多考以记住知识,现在我们是不敢、不想让学生多练多考。”不敢,是因为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可能是因为在“减负”了学生的同时,也“减负”了自己。然而,现今笔者看到随着练习的大幅下降,某些教学的质量出现了负增长,其现象堪忧。在此,笔者尝试将“以练促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教学片断,以下仅就《人体的自我调节》中的教学活动为案例加以分析,以期对之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温情情境,导入主题练习
英国的哲学家马辛说:“阳光太强,使人眼瞎。”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太强势则学生常常成了被支配的教学附庸品。本章的导言中,笔者设置了一个较温和的学习情境:师生做一个简单互动,即“老师说出一串体育术语,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完成与术语相反的肢体动作”,如老师说“向左转”则这位学生要做“向右转”的动作。在互动其间课堂内欢声笑语,师生在笑声中打成一片、融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此两次到三次,务必是老师与一位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体现老师的“童趣”与“亲民”的温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随之,笔者以此为契机导入一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这位同学在如此紧张、短暂的时间完成了一连串复杂的反应?”提问声中,学生开始由“动”入“静”的沉思。这时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新课主题,即“人体的自我调节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神经系统的调节”;随即,笔者让学生在预先备有的导学案上填上“自己”发现的这个重要的知识,“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
此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老师与学生间实现温情式的情感互动;第二,学生在笑声中快乐的走进学习情境中;第三,学生自己“发现”了知识并“体验”了知识在生活的实践运用;第四,学生在填写导学案填空的“练习”后对下一个学习环节留下记忆印痕,达到“以练促学”的高效教学。
二、短时记忆,识记图解练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谈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每当读到这里,笔者总不禁反思执教的每一堂课是否真正达到或接近了这句话。
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个章节中,当课堂环节进行到“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环节时,教学要求是学生能识别“人体神经系统主要部分”和“神经元模式图”两张生物图。以往笔者一般是“一张挂图、一支教鞭”轻描淡写地完成这两张生物图的结构与功能的讲解,由此学生也就在波澜不惊的教学活动中度过了这一环节。如此教学方式可谓是四平八稳,然而学生对此只能在脑中留下了一味不咸不淡的识图印象。
现在,笔者试着改变成由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知识的自我生成性过程,放手让学生“练习”自主先行识别生物图。笔者的教学流程是:其一,在两分钟内识记一张生物结构图与功能;其二,时间一到后由老师抽查识记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时时感受到来自自我的记忆挑战,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与风采展现的机会。这种“训练”往往带有竞争与比赛的火药味,恰恰是这样的氛围迎合了中学生爱出风头、爱争抢的心理期特点,这也是为何竞赛方式在任何学科中的运用大多是屡试必爽、大受学生欢迎的原故。经此“练习”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图与神经元图的结构记忆真可谓深刻。笔者由此对赞科夫的话又加深了体会,同时也深感适度的“练”对学生的“学”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三、层层递进,小组比赛练习
地球人都知道: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十条虫。恰恰是合作精神的缺失,直接引发了新课程要求中特别提出“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笔者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时,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有体力合作与脑力合作之分,比如其一是,测试“握手-握手”反应要用多少时间;其二是,小组讨论活动中的1-4四个问题。其一合作的测试活动是最好的体力合作培养方式。每个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总能看到每一小组成员眼中露出“快快快”的眼神、脸上写满既紧张又凝重的表情,最后总有好多小组的学生央求“让我们再测一次吧”、“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其二的合作是小组内讨论,这则是智力合作的类型,也是小组集体脑力劳动的合作成果,在其成果交流中学生总是有说不完的要点。
四、巩固小结,应用拓展练习
俗话说,任何一种知识,不交流、不应用只是一堆枯燥的符号、图像,只有交流、应用才能使它们成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符号、图像之后,是让其感到背着一堆堆枯燥的废物而苦闷,还是使其认为拥有一大笔珍贵的财富而喜悦?笔者通过一些小小的练习解决了这一问题:方式一,让学生当堂“练习“表达知识、相互交流心得。比如有些学生的识图能力特别好,让其说说识别神经系统和神经元两个结构图的小窍门;有些学生的逻辑能力特别强,让其谈谈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还有的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非常突出,让其侃侃本节的知识要点等等;方式二,从生活中找出该知识的应用实例,比如让学生分析三国的曹操的“闻梅止渴”典故中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或者,让学生揭开“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成形的秘密;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蚊子叮了会出现什么反应等,这些生活事例的解答正好是《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知识范畴,笔者让学生先“练习”着分析与解说,然后再指导和补充,其效果比老师“一言堂”好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放四海而皆准,笔者尝试的“以练促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适用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一章节,但是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刘恩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版。
[2]《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于春祥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