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期设疑激趣,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而且能使教師陶醉其中。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问:“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回答:“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能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m。学生产生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教师接着提问:“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的?”学生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们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教师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例如,在讲“乘方”时,教师可先讲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国有方,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放稻谷,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个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64粒等,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习时注意力自然集中。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做“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实验时,掷的三次都是正面,教师提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认为一定是,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发现出现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1/2,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在,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培养数学化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数学教学实质。
第一,不能过于注重数学教学的情境化。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地创设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第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问:“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回答:“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能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m。学生产生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教师接着提问:“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的?”学生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们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教师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例如,在讲“乘方”时,教师可先讲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国有方,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放稻谷,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个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64粒等,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习时注意力自然集中。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做“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实验时,掷的三次都是正面,教师提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认为一定是,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发现出现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1/2,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在,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培养数学化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数学教学实质。
第一,不能过于注重数学教学的情境化。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地创设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第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