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里所说的学会认知,决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21世纪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种素质中创造力尤为重要,为此,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对创造力的培养都提出了突出的要求.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性,正是人的自学能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角应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自学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中,经验、体会较多,在理论上探讨少,系统研究少;多数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前尚未有一个符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易于操作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了探索.
1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提出悬念,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引入新课时教师的谈话要有趣味.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脚下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在水平方向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就在它刚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自学积极性很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自学兴趣.当然,老师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完摩擦力后,可用手指把黑板擦按在黑板面上,让学生分析其受力情况,然后提问:在手指对黑板擦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黑板擦所受摩擦力情况如何?
有些学生认为,因为f=μN,所以N增大,f也增大.此时教师可继续追问:当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时,它将沿着黑板面向上运动,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兴趣大增.
要设法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例如,进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学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引人课题:让学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串联电路知识,用给定的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当有的组学生接完电路发现小灯泡不发光、而经过检查接线又没有错误时,就产生了用多用电表检测电路故障的学习需要.实践证明,这样引入新课效果很好.
高中生的兴趣特点已从简单的直接兴趣和操作性的兴趣转向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因此,应设法通过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自学习惯是在外因制约与内因作用相结合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自学实践逐渐养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纲可越来越简略,最后不再给学生提纲;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克服有碍自学的各种不良习惯.例如,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讲,不愿自己看书;一遇到问题就问别人,不善于独立思考;对各种物理现象只想让老师给出结论,不善于认真观察、分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克服各种不良习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应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
3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物理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明确、准确精练.针对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主要应做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阅读要对每个词都进行仔细推敲,逐字逐句认真理解,必须抓住文字语言所表达的物理含义.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对这段文字如果只理解为一个正比关系、一个反比关系和一个方向关系,应该说还没有到位,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入手,挖掘牛顿第二定律更深一层的内涵——因果关系,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另外,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语言的内涵.例如,楞次定律只有一句话:“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句话十分简洁、严谨,但又很抽象,学生阅读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语法分析:“(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把整个句子缩减为:“磁场阻碍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括号内的内容与“磁场”、“阻碍”和“变化”的修饰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确切理解物理语言的含义上.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对培养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4培养学生的质疑、猜想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形成质疑能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解决不了再问老师;教师要对提出问题多、问题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培养他们提问题的兴趣,逐步把提问题变成学习中的自觉行动;学完一个单元后,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次答辩练习,通常可采用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学生提问题、同学回答等方式,对提出的问题当堂回答,鼓励争论,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要适时抓住关键进行启发,要注意鼓励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还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例如,在进行《单摆》的教学时,针对单摆周期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说出摆长、振幅、摆角、摆球的质量等,做出猜想后应引导他们分析其中哪些是合理的,然后让他们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民主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民主意识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讨论的时候只有少数学生在积极思考,而多数学生却没有动起来.针对这一情况,要强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要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要树立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小组发言的代表往往只是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要请他讲清讨论时有哪些不同观点,最后怎样达成了共识,对哪些观点还有争议,即反映认识过程.在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要力争设计分离型、整合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几个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从而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这样才能用几个脑袋、几个思想来替代一个人的脑袋和思想,思维在碰撞中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以上对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本文虽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但很多地方还不够深入;其次,所提出的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普遍推广,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第三,对自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只是作了初步的探讨,更有待于深入研究.
目前对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中,经验、体会较多,在理论上探讨少,系统研究少;多数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前尚未有一个符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易于操作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了探索.
1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提出悬念,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引入新课时教师的谈话要有趣味.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脚下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在水平方向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就在它刚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自学积极性很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自学兴趣.当然,老师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完摩擦力后,可用手指把黑板擦按在黑板面上,让学生分析其受力情况,然后提问:在手指对黑板擦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黑板擦所受摩擦力情况如何?
有些学生认为,因为f=μN,所以N增大,f也增大.此时教师可继续追问:当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时,它将沿着黑板面向上运动,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兴趣大增.
要设法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例如,进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学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引人课题:让学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串联电路知识,用给定的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当有的组学生接完电路发现小灯泡不发光、而经过检查接线又没有错误时,就产生了用多用电表检测电路故障的学习需要.实践证明,这样引入新课效果很好.
高中生的兴趣特点已从简单的直接兴趣和操作性的兴趣转向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因此,应设法通过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自学习惯是在外因制约与内因作用相结合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自学实践逐渐养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纲可越来越简略,最后不再给学生提纲;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克服有碍自学的各种不良习惯.例如,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讲,不愿自己看书;一遇到问题就问别人,不善于独立思考;对各种物理现象只想让老师给出结论,不善于认真观察、分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克服各种不良习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应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
3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物理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明确、准确精练.针对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主要应做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阅读要对每个词都进行仔细推敲,逐字逐句认真理解,必须抓住文字语言所表达的物理含义.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对这段文字如果只理解为一个正比关系、一个反比关系和一个方向关系,应该说还没有到位,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入手,挖掘牛顿第二定律更深一层的内涵——因果关系,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另外,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语言的内涵.例如,楞次定律只有一句话:“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句话十分简洁、严谨,但又很抽象,学生阅读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语法分析:“(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把整个句子缩减为:“磁场阻碍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括号内的内容与“磁场”、“阻碍”和“变化”的修饰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确切理解物理语言的含义上.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对培养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4培养学生的质疑、猜想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形成质疑能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解决不了再问老师;教师要对提出问题多、问题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培养他们提问题的兴趣,逐步把提问题变成学习中的自觉行动;学完一个单元后,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次答辩练习,通常可采用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学生提问题、同学回答等方式,对提出的问题当堂回答,鼓励争论,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要适时抓住关键进行启发,要注意鼓励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还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例如,在进行《单摆》的教学时,针对单摆周期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说出摆长、振幅、摆角、摆球的质量等,做出猜想后应引导他们分析其中哪些是合理的,然后让他们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民主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民主意识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讨论的时候只有少数学生在积极思考,而多数学生却没有动起来.针对这一情况,要强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要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要树立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小组发言的代表往往只是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要请他讲清讨论时有哪些不同观点,最后怎样达成了共识,对哪些观点还有争议,即反映认识过程.在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要力争设计分离型、整合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几个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从而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这样才能用几个脑袋、几个思想来替代一个人的脑袋和思想,思维在碰撞中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以上对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本文虽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但很多地方还不够深入;其次,所提出的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普遍推广,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第三,对自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只是作了初步的探讨,更有待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