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走出教科书的框框,也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阅读教学如果只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很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要说学好语文了。课文只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范例,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点星火、一个源头,要由此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形成燎原之势,形成奔腾之水。这势必要从语文课本出发,由课内的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迁移阅读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从题材、体裁、表现的主题、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选取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同时在文章的作者方面,也体现了古今中外作者的广泛性、代表性。我们在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发阅读迁移的内容。
1.引导学生读与课文题材相同的文章
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与课文题材相同的作品让学生阅读。比如,教学《石榴》《广玉兰》《黄山奇松》等状物的文章时,我们在引导学生感受了这些物的特点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后,就向学生推荐《故乡的梅子》《含羞草》《巨人树》等状物的文章。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不仅认识到了这些物的特征,同时也学到了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记人、叙事等课文也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人认识许多人,通过一件事知道许多事。
2.引导学生读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
在教材中,小说、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都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文章体裁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同体裁作品尤为重要,它能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如学习《太阳》《航天飞机》这类科学小品,教学时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月球之迷》《颜色的力量》《蚂蚁的摩天大楼》等。这样的阅读显然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科学的探究上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知道,要想写好科学小品,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行。
3.引导学生读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
通过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理解,这是从阅读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途径。学生习作内容空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积累和对自身生活的感悟。我们在教学《麻雀》这一课时,就是根据动物间的“亲情”,推荐了《狗獾》等一批表现动物间“亲情”这一主题的作品。面对世间风情万种,用情感和智慧去感受、去体悟,才会从平凡的人身上,发现人性的美好;才会从平凡的事情中,寻觅到生活的真善美,领略到人生的启迪。作品中动物的情感其实也是人的情感的曲折表现,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引导学生读与课文写作方法相似的文章
教材里的范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精妙的结构布局等,有很强的写作示范性。学习写作方法,单靠一两篇范文还不够,它需要通过对更多的文章进行阅读才能够逐渐把握。引导学生读与课文写作方法相似的作品,“举三归一”,是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屡用屡见效的一个“法宝”。如教学《珍珠鸟》,我们就引导学生读《我们家的猫》《蝴蝶泉边观蝴蝶》等作品,让学生知道这些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只有让学生不断带着“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去多读,才能起到潜移默化之用,并且最后将它作为阅读者得到的信息内化为一种写作上的能力。
5.引导学生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小学课本中选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当然一般都是单篇,如果引导学生再读这些文学大师的其他作品,相信不但能提高其文学教育水准,同时还能与这些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使学生心灵的丰富与语言的学习同步。如教学亚米契斯的《争吵》,可以推荐学生读《爱的教育》;教学老舍的《林海》,可以推荐学生读《北京的春天》,甚至《骆驼祥子》;教学鲁迅的《少年闰土》,可以再让学生读《风筝》《藤野先生》等。这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对小学生来说,也许稍深了一些,但通过老师的推荐和介绍,学生还是能够阅读的,而且也能够从阅读中感受到他们的语言魅力。
二、迁移阅读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方式很多,下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1.巧设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因势利导,用具有“煽动力”的语言设置阅读悬念,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比如教学《少年闰土》,通过教学,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生活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形象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话题一转:二十多年后,闰土和“我”又见面了,闰土却恭恭敬敬叫了“我”一声“老爷”。他变成了一个谦卑而木讷的人,是什么原因呢?请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2.创设新的知识情境
这是从知识教学入手,通过已有知识,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未知领域,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如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引导:太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是这样密切,那么月亮呢?它自己不发光,但我们却能看到它,并且把它作为人类一种美好感情的象征。你想对月亮有更多的了解吗?请大家去看一看关于月亮的书籍。
3.注重“引读”
课前的引导,是迁移阅读的最佳入口,教师要紧紧抓住,做好充分准备,最大限度地扩大“入口”,以便学生自由进入课外阅读之中。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鼓励学生去查找维也纳与音乐的联系、与众多音乐家的关系;教学《二泉映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阿炳,了解无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等;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了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这样,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学生的查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课前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与能力。
4.为作者画像
“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一般在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程式,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介绍”不用讲究“艺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有关作者生活等方面的某个故事,或某个细节,为作者画一幅简洁传神的画像,集中表达作者的神采,这样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学《跳水》,老师介绍托尔斯泰时,可以专门讲一讲这位俄罗斯作家晚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告诉学生托尔斯泰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寻找自己、完善自己。这样,学生肯定会对托尔斯泰产生某种好奇心,这也就为阅读他的作品打下了基础。
立足课本,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储备、个性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向课外阅读迁移的“大同”下,还应该满足个别需要的“小异”,在选取阅读文章的数量、深浅及提出阅读的要求等方面要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读”。
一、迁移阅读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从题材、体裁、表现的主题、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选取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同时在文章的作者方面,也体现了古今中外作者的广泛性、代表性。我们在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发阅读迁移的内容。
1.引导学生读与课文题材相同的文章
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与课文题材相同的作品让学生阅读。比如,教学《石榴》《广玉兰》《黄山奇松》等状物的文章时,我们在引导学生感受了这些物的特点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后,就向学生推荐《故乡的梅子》《含羞草》《巨人树》等状物的文章。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不仅认识到了这些物的特征,同时也学到了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记人、叙事等课文也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人认识许多人,通过一件事知道许多事。
2.引导学生读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
在教材中,小说、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都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文章体裁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同体裁作品尤为重要,它能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如学习《太阳》《航天飞机》这类科学小品,教学时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月球之迷》《颜色的力量》《蚂蚁的摩天大楼》等。这样的阅读显然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科学的探究上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知道,要想写好科学小品,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行。
3.引导学生读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
通过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理解,这是从阅读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途径。学生习作内容空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积累和对自身生活的感悟。我们在教学《麻雀》这一课时,就是根据动物间的“亲情”,推荐了《狗獾》等一批表现动物间“亲情”这一主题的作品。面对世间风情万种,用情感和智慧去感受、去体悟,才会从平凡的人身上,发现人性的美好;才会从平凡的事情中,寻觅到生活的真善美,领略到人生的启迪。作品中动物的情感其实也是人的情感的曲折表现,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引导学生读与课文写作方法相似的文章
教材里的范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精妙的结构布局等,有很强的写作示范性。学习写作方法,单靠一两篇范文还不够,它需要通过对更多的文章进行阅读才能够逐渐把握。引导学生读与课文写作方法相似的作品,“举三归一”,是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屡用屡见效的一个“法宝”。如教学《珍珠鸟》,我们就引导学生读《我们家的猫》《蝴蝶泉边观蝴蝶》等作品,让学生知道这些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只有让学生不断带着“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去多读,才能起到潜移默化之用,并且最后将它作为阅读者得到的信息内化为一种写作上的能力。
5.引导学生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小学课本中选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当然一般都是单篇,如果引导学生再读这些文学大师的其他作品,相信不但能提高其文学教育水准,同时还能与这些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使学生心灵的丰富与语言的学习同步。如教学亚米契斯的《争吵》,可以推荐学生读《爱的教育》;教学老舍的《林海》,可以推荐学生读《北京的春天》,甚至《骆驼祥子》;教学鲁迅的《少年闰土》,可以再让学生读《风筝》《藤野先生》等。这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对小学生来说,也许稍深了一些,但通过老师的推荐和介绍,学生还是能够阅读的,而且也能够从阅读中感受到他们的语言魅力。
二、迁移阅读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方式很多,下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1.巧设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因势利导,用具有“煽动力”的语言设置阅读悬念,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比如教学《少年闰土》,通过教学,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生活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形象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话题一转:二十多年后,闰土和“我”又见面了,闰土却恭恭敬敬叫了“我”一声“老爷”。他变成了一个谦卑而木讷的人,是什么原因呢?请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2.创设新的知识情境
这是从知识教学入手,通过已有知识,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未知领域,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如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引导:太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是这样密切,那么月亮呢?它自己不发光,但我们却能看到它,并且把它作为人类一种美好感情的象征。你想对月亮有更多的了解吗?请大家去看一看关于月亮的书籍。
3.注重“引读”
课前的引导,是迁移阅读的最佳入口,教师要紧紧抓住,做好充分准备,最大限度地扩大“入口”,以便学生自由进入课外阅读之中。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鼓励学生去查找维也纳与音乐的联系、与众多音乐家的关系;教学《二泉映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阿炳,了解无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等;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了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这样,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学生的查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课前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与能力。
4.为作者画像
“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一般在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程式,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介绍”不用讲究“艺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有关作者生活等方面的某个故事,或某个细节,为作者画一幅简洁传神的画像,集中表达作者的神采,这样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学《跳水》,老师介绍托尔斯泰时,可以专门讲一讲这位俄罗斯作家晚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告诉学生托尔斯泰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寻找自己、完善自己。这样,学生肯定会对托尔斯泰产生某种好奇心,这也就为阅读他的作品打下了基础。
立足课本,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储备、个性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向课外阅读迁移的“大同”下,还应该满足个别需要的“小异”,在选取阅读文章的数量、深浅及提出阅读的要求等方面要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