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诗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现代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受到师生们的忽视。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现代诗对丰富学生情感与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现代诗形式自由,主体精神强烈,意象内涵丰富,因此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可打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围绕情境教学,尽可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沉浸诗情、体验诗情,进而产生共鸣,形成个性化的再创作,使学生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滋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诗;情境教学;教学教法
  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以及内在情感的体验日渐丰富,需要更多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启迪和滋养。现代诗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自由活泼的形式,朦胧可感的意象,细腻充沛的情感,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因此,我们有责任将现代诗内在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学生提升语用能力,感受美、欣赏美,积累情感体验,获得精神滋养。
  一、 现代诗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几乎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
  在课内,现代诗在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篇目中的占比较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的现代诗没有几首,而且多以主流诗人的作品为主,新生代诗人或不同流派诗人的诗作比较少见。在课外,现代诗,特别是中国现代诗现在占近现代文学的比重越来越少,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逐渐匮乏,普及率越来越低。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很少读现代诗。阅读数量与阅读广度的匮乏导致了学生对现代诗的了解和认知不足,品读与赏析能力相对薄弱,阅读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在现代诗教学时,教师的教法仍多以讲解为主,并将教学过程机械式地分为几段,从简介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作的创作背景,到一句一句地讲解诗句的意思和内涵,再到归纳作品的中心,而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体现文体特点的部分分析和品味得较少,没有带领学生充分吟咏、感悟、思索。这样的教法消磨了现代诗本身的美感和学生的兴趣,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愈发疏远。
  造成以上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没有从根本上重视现代诗教学,没有充分认识现代诗的独特性,教法陈旧,教学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独特的魅力,充分挖掘现代诗教学的深层意义,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现代诗本体的特点,挖掘现代诗独特的美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往诗歌的深处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目的,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
  二、 现代诗的文体特征
  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通过意象营造意境,多有平仄与押韵,带给人美的享受。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是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充分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领略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魅力。现代诗相较于古典诗歌,更有它的独特性。
  (一)创作形式自由
  比起古典诗歌注重严格的格律和韵律,现代诗歌从形式上更加自由,大大增加了创作的灵活性。同时,现代诗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多彩。
  (二)主体精神强烈
  自中国现代诗诞生开始,近现代诗人们就集中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情感蕴含在诗歌中,强烈地表达着对新社会的向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进行着个人意志和情感的抒发。
  (三)意象解读多元
  相较于古典诗歌中意象意义的相对确定,现代诗运用大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因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显得朦胧而难以捉摸。
  三、 现代诗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鉴于现代诗自身的特点,在现代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教育界對情境教学有多种表述,一般认为情境教学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要,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场景或营造适切的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可避免传统教法中的零碎分析与讲解,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沉浸、体验、感悟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实现兼顾实用性和美学性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体验、感悟、思索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现代诗的“情”“意”“美”,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与认知,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创设情境,激发诗趣的具体方法有:
  (一)注重朗读,创设情境,营造诗歌教学氛围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激发诗趣的重要手段。现代诗既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又较为通俗易懂,易于朗读。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反复吟咏,营造诗歌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1. 融入真情,亲身示范
  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熟悉的声音、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声调都会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也更容易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譬如,在教授《黄河颂》“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一句时,教师可将“望”字突出,后几句通过停顿、声调、节奏的变化营造黄河一泻千里,澎湃汹涌的气势;而读到“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时则要略显低沉,语速也要放慢来表现黄河的曲折绵延……教师在起伏的声音里把黄河的浩大宏伟表现得淋漓尽致,忠实地还原了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在这种课堂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更容易地对诗歌进行深层理解。
  2. 方法引领,诵读点拨
  朗读是学习诗歌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饱含情感的诵读,能增强学生对所读诗歌的内涵的领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是,由于学生对诗歌缺乏真正的理解,因此往往读诗歌也如读课文一般,平铺直叙,有口无心,这就有待教师进行点拨和启发。   例如在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在朗读前让学生圈划出每句诗中的意象以及表现意象的词,并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主动体会这些意象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感情色彩,想象诗歌中的场景,感受诗人对祖国过去遭受苦难的痛苦,以及如今迎来新生活的喜悦。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根据朗读效果,从重音、语速及情感上给学生做指导,如“破旧”“疲惫”“熏黑”要慢读,声音要低沉,营造祖国步履蹒跚、发展艰难的氛围;“簇新”“挣脱”“绯红”“喷薄”要重读,声音要昂扬,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浩劫过去,万象更新的蓬勃之势以及作者内心的激动,在诗段的回环往复中去领会作者舒婷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去感受朦胧的诗境带给人的与众不同的美好体验。
  当前,许多教师都将朗读作为初步感知诗歌的手段,但是往往只是作为一个教学步骤走个过场,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朗读只能沦为形式,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舍得时间,通过反复的、经过指导的、各种形式的朗读,消除学生与诗歌作者的情感距离,以便他们真正走进诗歌。只有学生沉入其中,他才能体验、感悟得更深。
  (二)运用媒体,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沉浸诗情
  虽然很多诗歌非常具有学习价值,但是毕竟年代久远,时代、年龄、教育背景和情感体验的不同会让学生在理解作者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是穿越时空最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当诗歌中的意象和场景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手段将诗歌中学生难懂的部分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沉浸诗情。
  比如在学习沈尹默的新诗《月夜》时,因为该诗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所以在教学前可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五四”时期的风起云涌,感受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奋斗。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萧瑟的月夜、寒冷的霜天、直挺的参天大树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意象,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画面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这些意象蕴含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更加直观形象地为学生再现诗境,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读诗、品诗,提高课堂效率。但需注意的是,多媒体资源仅仅是现代诗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必要给每一句诗、每一个画面配上图片与音乐,切忌喧宾夺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味语言是语文的根本任务。品读诗歌更多依靠的是朗读、想象、摩挲与感悟。
  在教学现代诗《双桅船》时,教师可运用四张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只双桅船孤独的航行”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和作者的情感来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张幻灯片教师可以对作者舒婷进行介绍。第三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舒婷的朦胧诗的特色。这三张幻灯片将人、诗、情串联在一起。最后一张幻灯片用在了课堂练笔的布置上,让原本繁复的要求显得清晰、明了。在教授诗歌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出示任何图片,保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更多地使用配乐的形式,给自己范读和学生朗读配上背景音,帮助学生沉浸文本,展开想象,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歌本身。
  (三)鼓励想象,体验情境,给予学生自由的解读空间
  现代诗主要体现的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采用的意象多为变异性意象,象征意义丰富。教师在教学时切忌对现代诗进行死板的解读,而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对现代诗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多元的解读,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经验。如在《双桅船》这首朦胧诗中,“双桅船”“心爱的岸”“风暴”“灯”“大海”等意象都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体验,深入感受。当学生沉浸在海、雾、船、岸共同构建的情境中,尽情体会这些意象的丰富意蕴后,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阐述诗的内涵。这时答案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宝贵的个人体验。他们的答案可以是多角度的:有的同学说“双桅船”是作者自己,有的同学说“双桅船”象征着理想;有的同学觉得“心爱的岸”是作者自己的羁绊,有的同学体会得更加深远,觉得这象征着更具普遍意义的家与爱人;有的同学认为“风暴”是追逐梦想中遇到的磨难与挫折,也有同学理解为人生途中无常的遭遇……这时候让学生根据这些经验再去朗读这首诗歌,学生就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情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每位学生心中都会有不一样的“双桅船”的形象,每位同学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这就是现代诗的魅力。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对学生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让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主张。两位教育家都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更应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宽广、更自由的解读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欣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被激发起来,才能在诗歌的学习中获得乐趣。
  (四)引导迁移,再造情境,唤起学生自己的诗情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教材,产生审美体验,更应该以“思”为核心,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境中竭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和创造。中学生具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较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应不止于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诗情、诗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仿写、再造,引导他们进行现代诗阅读体验的迁移,用自己的诗意的语言创造情境,抒发心声,进一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闻一多的《红烛》一诗中,老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尽情感受诗人在不断的反复和多个感叹号中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再让学生充分沉浸于诗句,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境中体会诗人对红烛燃烧自己、化为脂膏也要创造光明点亮黑暗的现实、拯救世人的灵魂的崇高精神的赞颂;然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作者吟咏红烛的用意,理解作者借红烛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决心奉献只为创造光明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最后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赤子之心。以上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和诗人的情思高度一致,这时如果教师适时引导,将激发学生极大的创作热情:
  1923年的中国正值黑夜,闻一多想用红烛照亮世间,一百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同学也站在了全新的世界舞台,你能不能也用一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呢?请同学们仿写一两个小节。
  以下是某位学生的创作:“飞蛾啊飞蛾!何不生而携着双翅,却要先结成茧,再从束缚中挣扎而出?奇哉!怪哉!/飞蛾啊飞蛾!不奇,不怪!唯有在茧中孕育新我,再经历痛苦的突破,才真正能在阳光下飞翔!/飞蛾啊飞蛾!既已展翅,便要飞翔!飞吧!飞吧!飞过乌云和阴霾,飞过黑暗与狭隘,将你的勇敢传递,将你的智慧播撒!”
  现代诗注重表达作者的主体精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在现代诗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音律、词句、意象等层面,而要带领学生触及诗人的生命状态,产生深层的心灵共鸣。适时的迁移仿写,能唤起学生心底的情感涌动,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将课堂的“情”与“思”充分融合,自然流露。
  四、 结语
  现代诗虽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重较小,但确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在现代诗教学中可以发挥积極的作用。以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让学生在阅读现代诗时较主动地、充分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理解,感受到现代诗特别的美感。只要教师有丰富而广阔的诗歌视野,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境,现代诗定会散发迷人的魅力。这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构建高尚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美.初中现代诗歌情境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2]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东方文化周刊,2016(16):22-25.
  作者简介:
  陆冰清,上海市,上海民办南模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前人宝贵的思想财富,学生从开始记事起就开始学习语文,受到语文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尤其是古代的诗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承载了许多的情感,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和鉴赏。在高中时期,学生拥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对古代的诗歌具备鉴赏能力,但是还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从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中,兴趣能够提供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學质量与效率。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依托,而教学方法是落实课程目标,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探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落实课程培养目标有
摘要:我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多数知识分子使用的都是文言文,教授学生时也以文言文为主,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才在社会各界普遍应用,这种简洁明了的书面用语在推广文化、传播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便利性,它的出现也彻底取代了文言文在课本书面用语中的地位。可随之带来的是大家对文言文“字深、烦琐”这种特点的厌恶,而诗歌与文言文同样含蓄精炼的表达方式也被学生认为是晦涩难懂的老旧知识,与现代生活学习没有任何关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在该视域下,运用情境教学已经是普遍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对教学情境的合理评价,致使教学效果鲜有提升,因此,本文以高中化学为研究对象,以三节“优质课”为例,从过程、功能和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情境测评,力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教学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情境;测评  一、 引言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
摘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结合高中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应对教法进行创新,采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和设备,将历史学科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融合,创新教案,为历史课堂增添更多新的内容。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历史教育情怀、课堂统整能力较弱、忽视教学的引领作用,这些都是阻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在于教师没
摘 要:本文通过组织少先队职业初体验活动,增强队员对不同职业的感受,体验职业的艰辛和不同职业的兴趣,让队员们了解现在他们的学习跟未来要走向世界、走向社会并从事某一职业的关系。本次职业体验活动充分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评价体系,利用雏鹰争章开展评价,全程与职业体验活动有机融合,起到监督等作用。  关键词:少先队职业体验;雏鹰争章;思维导图;行业先锋  少先队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新时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国家对教育业的高度重视,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教育业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教学方法等上做出了改善,新提出的微课程就是一种创新性质的教学方法,因课程在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元化发展上具有很多的优点,已经在各类科目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就目前来看,高中政治要做好学生的政治、经济哲学的观念引领,为学生未来大学的选择提供一个方向,因此教学难度较高,而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中不够成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历来都是各个教学阶段和各个学科的教学重点。尤其在小学数学这样一门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学科中,更是提出要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来进行生活化教学,因此本文重点讲述了当前小学数学学科应有的核心素养,进而以此作为教师教学生活化的依据,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融入生活  新时期,能让一门学科融入学生的生活是极为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一
摘 要:职前培训是培养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条件落后等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本文阐述了乡村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论》职前培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乡村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论》职前培训体系,并提出培训体系质量保障的措施。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前培训;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的知识、思维
摘 要: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的文字更是博大精深。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精妙绝伦的汉字文化的熏陶,从而爱上识字,自觉写好汉字。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光词串教学就有二十几篇,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把汉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渗透在词串教学中呢?首先要强化三个意识,其次要强化三个基本功,最后要完善三种基本途径。  关键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