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起步教学,不妨“模糊”一点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_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中年级,尤其是起到由低到中过渡阶段的三年级,有些老师往往会望习作教学而兴叹,感觉“习作教学难,难于上青天”。的确,习作教学因其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而显得那样的重要;因其让学生所受的煎熬而显得那样艰难;因其让老师所承受的负担而显得那样沉重,习作成了我们教师心中的“痛”。所以,我们常问,习作起步教学,路在何方?重新审视当下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现状,一些尴尬的现象必须关注:
  1. 学生习作水平两级分化。三年级小学生习作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一个班级中,习作水平高的和习作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下笔成文,有的却笔涩难言,有的完成习作驾轻就熟,有的却如“苦吟诗人”。用一首打油诗来说,就是:“习作犹如挤牙膏,字数永远不达标,从头到尾读一遍,别字病句不得了。”学生水平的差异,带来了教师习作教学的困难,是就高,还是就低?似乎成了教学中的两难选择。
  2. 习作教学时间少,任务重。纵观三年级两册教材的习作部分,每学期都有8篇习作练习,以一篇习作2个课时计算,一共需要16课时。但是,就三上语文教材而言,课文难度加大,教学时间紧张,似乎再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习作教学,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而老师们平时会给学生布置些日记、周记,单元测试里也会有习作部分,但这些非教材上的习作练笔,不可能在教学中得到宽裕的指导点评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讲评一下班级习作中的共性问题,读一下好的范文也就画上句号了。时间如此少,而任务却很艰巨,怎一个“难”字了得?
  面对如此多的尴尬境遇,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和学生“身心轻盈”地行走在三年级习作教与学的道路上呢?我们不妨学一点“模糊”哲学,淡化“起步”的观念,把握以下几个“模糊”策略:
  一、 要求不高不低
  过高的要求会吓坏学生,过低的要求会耽误学生。三年级的习作要求究竟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想,三个参照物不可少:一是“课标”中关于三年级习作的要求;二是习作教材中范文所体现的水平层次;三是班级学生整体的习作基准水平。
  1. "课标"中关于中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如果理出关键词,应该是这样几个:乐写、自信、自由表达。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一个教学的尺度:三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为教学核心,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教师应当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作生活化”、“习作习惯化”的观念。
  2. 习作教材中的范文。老师们可以大致以它为一个标杆,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降低些要求,细水长流;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超越范文,写出更多精彩的文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是我所谓的“要求不高不低”。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弹性变化。
  二、 指导不粗不细
  正式进行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很多老师会认为进行习作指导时要细致些,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指导,基本能够了解习作的方法,甚至每段文字如何去写,老师都具体指导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习作指导不能过细。所谓“过细”,就是在指导时过多地为学生搭架子、定调子、画框子。学生在指导过后,通常会依老师的葫芦画出自己的瓢,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这样做,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教师批改这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也不会有成就感。但是,指导也不能“过粗”。所谓过粗,就是指导空泛笼统:教学时,看似留了空间给学生,但实际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明就里,茫无头绪,实在逼得急了,就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糊上一篇再说。
  那么这“不粗不细”的“模糊”指导究竟该如何操作呢?我觉得有效的习作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会学生读懂习作要求的提示语,明确“写什么”,完成选材的指导。
  2. 启发学生抓住习作要求的关键词,明确“怎么写”,达成写法的指点。
  3. 指导学生学会评论范文,争取“写得好”,实现写作效果的优化。
  “过犹不及”,应当牢记在我们心中。过粗、过细地指导,只会让学生在开始写作时就迷失方向,举步维艰。
  三、 训练不多不少
  多练,对于提高能力,提高习作水平一定有帮助。这一点,很多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深以为有理。练得太少,自然会疏于写作。但过多的训练,只会让学生对习作心生畏惧,视写作为自己的负担。一旦习作成为沉甸甸的心理负担,“怕作文”就成了学生的心病了。我们可以在进行习作训练时,适当调控习作的训练量,“化整为零”,从片段起步,进行分格训练。例如,写三上《习作1》“自画像”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先让学生练练写写自己的长相;然后请学生用晨会或午休的时间在小组内读读、评评,选出写得最像的;再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爱好,最好能用事例来证明;最后讓学生写写自己的优缺点。把一篇习作分解成多个小片段进行训练,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方法,化难为易,消除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而当局部合成为整体时,学生的自豪感也会随文而生。
  我们还可以采用接龙写作的形式,化一篇习作一人完成为多人完成,每个学生承担习作的一部分写作任务,然后再汇成一篇。要求学生在进行习作衔接时,注重合作,力求文章如同一人写成。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段落之间过渡与衔接”这一难点。
  习作训练可以练得勤,但要练得巧,这个“巧”字强调的是不让学生把习作视为负担,而要以写为乐。
  四、 命题亦庄亦谐
  一直以来,习作命题过于严肃,过于庄重,让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距离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一个充满趣味的习作题目,是激发他们乐于表达的催化剂。
  让我们首先审视一下以往的习作命题。“一件难忘的事”“一个令你感动的人”“你最喜爱的小动物”……这些题目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挂钩,但是过于刻板,面目老套,造成习作题目在学生眼中与“陈旧、无趣、乏味”挂钩。看来,要想让习作题目成为钩住学生心与笔的“金钩”,让他们乐于写、勤于写,必然要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
  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可以凸显“趣”字,激发写作兴趣,打消学生“怕写”的心理障碍;可以紧抠“熟”字,丰富写作素材,扫除“写什么”的烦恼;还可以“想象”引路,让描写更加生动传神,解决“怎么写”的困惑。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它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磁场,营造和谐的写作空间,创造愉悦的写作心境。亦庄亦谐的习作命题,提升了题目的“快乐指数”,让习作告别了考试的枷锁,让习作在学生心中温暖起来,让习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一、书写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隆冬季节万木萧条,走近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雾”字(学生书空),注意雨宁头要宽,覆盖住下面的“务”字,象征着铺天盖地的大雾白茫茫笼罩一切。(学生书空)咱们再观察“凇”字,左边是两点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冰天雪地里寒气逼人。  师:《说文解字》中这样说:两点水的含义是“水遇冷凝之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语文教育走向日常生活?  一、教学内容:源头活水,开发校本课程  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如口语交际、时文选粹、语文与生活等。课文在聚焦经典的同时,也更多地选用时代性较强的通讯、美文,如《梦圆飞天》《最后的姿势》等。学生在品读、赏析这些文章的同时,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现实生活的窗户,他们“家事国事天
期刊
“藕断丝连”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朗读声:“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学生在朗读时或一字一顿地读,或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但不会把词与词连起来读。  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刚开始朗读时,注意的范围较狭小,随着他们朗读技能的不断提高,渐渐地眼动较快,看先于读,就能逐步把一个词组作为认读单位,进而达到连贯、流利地朗读的要求,但这个过程
期刊
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决定在南京举办小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一、培训对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新秀,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研究、培训的各级科研人员、学校领导等。重点面向近两年准备参加省、市、县(市、区)素养大赛的种子选手。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40周岁。  二、培训时间:第1期2011年12月底;第2期2012
期刊
袁微子先生是资深的语文教材编写专家,他遵照叶圣陶先生的嘱托,潜心研究“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组织编写了以“读写训练项目”为核心的新时期全国统编教材,为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袁微子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城乡,他的“大力改进语文教学”的主张传遍大江南北;他把听课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走到哪里,听到哪里,研讨到哪里;在他的指导下,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从教
期刊
【编者的话】今年11月,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诞辰100周年。在《袁微子先生百年纪念册》的序言中,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教授写道:“袁微子先生是继叶圣陶、吕淑湘先生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代宗师。他在小学中学直接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小学语文教材30多年,他为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来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语文教学的理论,继承和发扬他辛勤耕
期刊
随着“课标”的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填鸭式”教学被完全抛弃了,庖丁解牛式的文章分析和知识技巧的授受操练被逐渐淡化了。但随之而米的是“满堂问”,教师提问,学生解答,虽说有了师生的活动,但只是肤浅的问答,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打断、想象力经常被扼杀。  一、“话题教学法”的源起与构思  如何走出“满堂问”的误区呢?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平等对话,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期刊
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很喜欢写半命题作文,但最终很少能看到令人满意的作品。半命题作文的填题,貌似简单,填充一个字、一个词,但其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但力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因此,高明、机敏的填题,当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写出精彩来。  以半命题作文“我渴望……”为例,首先需要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这个题目取材的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是具体的人
期刊
我1960年参加工作,教过语文,搞过语文教研,编写过小学语文教材。在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中,有许多朋友给予我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我对他们都心存感激与怀念。其中最难忘的是袁微子先生,他是我的恩师。  第一次见到袁老,是1980年听他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通用的小语教材。当时的注意力主要是在理解这套教材的特点、要求方面,对报告人并未多作关注。  近距离地接触袁老,是1984年春:我有幸参加编写供
期刊
《元日》是四年级学生学的一首古诗,怎样教,怎样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成为有效感悟的主体  教学伊始,教师可让同学先围坐成小组,自己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标上问号。  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领会古诗的意蕴,学生积极性很高,学得轻松自然。这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古诗诗情画意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