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中年级,尤其是起到由低到中过渡阶段的三年级,有些老师往往会望习作教学而兴叹,感觉“习作教学难,难于上青天”。的确,习作教学因其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而显得那样的重要;因其让学生所受的煎熬而显得那样艰难;因其让老师所承受的负担而显得那样沉重,习作成了我们教师心中的“痛”。所以,我们常问,习作起步教学,路在何方?重新审视当下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现状,一些尴尬的现象必须关注:
1. 学生习作水平两级分化。三年级小学生习作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一个班级中,习作水平高的和习作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下笔成文,有的却笔涩难言,有的完成习作驾轻就熟,有的却如“苦吟诗人”。用一首打油诗来说,就是:“习作犹如挤牙膏,字数永远不达标,从头到尾读一遍,别字病句不得了。”学生水平的差异,带来了教师习作教学的困难,是就高,还是就低?似乎成了教学中的两难选择。
2. 习作教学时间少,任务重。纵观三年级两册教材的习作部分,每学期都有8篇习作练习,以一篇习作2个课时计算,一共需要16课时。但是,就三上语文教材而言,课文难度加大,教学时间紧张,似乎再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习作教学,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而老师们平时会给学生布置些日记、周记,单元测试里也会有习作部分,但这些非教材上的习作练笔,不可能在教学中得到宽裕的指导点评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讲评一下班级习作中的共性问题,读一下好的范文也就画上句号了。时间如此少,而任务却很艰巨,怎一个“难”字了得?
面对如此多的尴尬境遇,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和学生“身心轻盈”地行走在三年级习作教与学的道路上呢?我们不妨学一点“模糊”哲学,淡化“起步”的观念,把握以下几个“模糊”策略:
一、 要求不高不低
过高的要求会吓坏学生,过低的要求会耽误学生。三年级的习作要求究竟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想,三个参照物不可少:一是“课标”中关于三年级习作的要求;二是习作教材中范文所体现的水平层次;三是班级学生整体的习作基准水平。
1. "课标"中关于中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如果理出关键词,应该是这样几个:乐写、自信、自由表达。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一个教学的尺度:三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为教学核心,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教师应当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作生活化”、“习作习惯化”的观念。
2. 习作教材中的范文。老师们可以大致以它为一个标杆,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降低些要求,细水长流;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超越范文,写出更多精彩的文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是我所谓的“要求不高不低”。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弹性变化。
二、 指导不粗不细
正式进行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很多老师会认为进行习作指导时要细致些,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指导,基本能够了解习作的方法,甚至每段文字如何去写,老师都具体指导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习作指导不能过细。所谓“过细”,就是在指导时过多地为学生搭架子、定调子、画框子。学生在指导过后,通常会依老师的葫芦画出自己的瓢,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这样做,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教师批改这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也不会有成就感。但是,指导也不能“过粗”。所谓过粗,就是指导空泛笼统:教学时,看似留了空间给学生,但实际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明就里,茫无头绪,实在逼得急了,就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糊上一篇再说。
那么这“不粗不细”的“模糊”指导究竟该如何操作呢?我觉得有效的习作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会学生读懂习作要求的提示语,明确“写什么”,完成选材的指导。
2. 启发学生抓住习作要求的关键词,明确“怎么写”,达成写法的指点。
3. 指导学生学会评论范文,争取“写得好”,实现写作效果的优化。
“过犹不及”,应当牢记在我们心中。过粗、过细地指导,只会让学生在开始写作时就迷失方向,举步维艰。
三、 训练不多不少
多练,对于提高能力,提高习作水平一定有帮助。这一点,很多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深以为有理。练得太少,自然会疏于写作。但过多的训练,只会让学生对习作心生畏惧,视写作为自己的负担。一旦习作成为沉甸甸的心理负担,“怕作文”就成了学生的心病了。我们可以在进行习作训练时,适当调控习作的训练量,“化整为零”,从片段起步,进行分格训练。例如,写三上《习作1》“自画像”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先让学生练练写写自己的长相;然后请学生用晨会或午休的时间在小组内读读、评评,选出写得最像的;再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爱好,最好能用事例来证明;最后讓学生写写自己的优缺点。把一篇习作分解成多个小片段进行训练,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方法,化难为易,消除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而当局部合成为整体时,学生的自豪感也会随文而生。
我们还可以采用接龙写作的形式,化一篇习作一人完成为多人完成,每个学生承担习作的一部分写作任务,然后再汇成一篇。要求学生在进行习作衔接时,注重合作,力求文章如同一人写成。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段落之间过渡与衔接”这一难点。
习作训练可以练得勤,但要练得巧,这个“巧”字强调的是不让学生把习作视为负担,而要以写为乐。
四、 命题亦庄亦谐
一直以来,习作命题过于严肃,过于庄重,让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距离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一个充满趣味的习作题目,是激发他们乐于表达的催化剂。
让我们首先审视一下以往的习作命题。“一件难忘的事”“一个令你感动的人”“你最喜爱的小动物”……这些题目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挂钩,但是过于刻板,面目老套,造成习作题目在学生眼中与“陈旧、无趣、乏味”挂钩。看来,要想让习作题目成为钩住学生心与笔的“金钩”,让他们乐于写、勤于写,必然要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
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可以凸显“趣”字,激发写作兴趣,打消学生“怕写”的心理障碍;可以紧抠“熟”字,丰富写作素材,扫除“写什么”的烦恼;还可以“想象”引路,让描写更加生动传神,解决“怎么写”的困惑。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它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磁场,营造和谐的写作空间,创造愉悦的写作心境。亦庄亦谐的习作命题,提升了题目的“快乐指数”,让习作告别了考试的枷锁,让习作在学生心中温暖起来,让习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1. 学生习作水平两级分化。三年级小学生习作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一个班级中,习作水平高的和习作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下笔成文,有的却笔涩难言,有的完成习作驾轻就熟,有的却如“苦吟诗人”。用一首打油诗来说,就是:“习作犹如挤牙膏,字数永远不达标,从头到尾读一遍,别字病句不得了。”学生水平的差异,带来了教师习作教学的困难,是就高,还是就低?似乎成了教学中的两难选择。
2. 习作教学时间少,任务重。纵观三年级两册教材的习作部分,每学期都有8篇习作练习,以一篇习作2个课时计算,一共需要16课时。但是,就三上语文教材而言,课文难度加大,教学时间紧张,似乎再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习作教学,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而老师们平时会给学生布置些日记、周记,单元测试里也会有习作部分,但这些非教材上的习作练笔,不可能在教学中得到宽裕的指导点评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讲评一下班级习作中的共性问题,读一下好的范文也就画上句号了。时间如此少,而任务却很艰巨,怎一个“难”字了得?
面对如此多的尴尬境遇,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和学生“身心轻盈”地行走在三年级习作教与学的道路上呢?我们不妨学一点“模糊”哲学,淡化“起步”的观念,把握以下几个“模糊”策略:
一、 要求不高不低
过高的要求会吓坏学生,过低的要求会耽误学生。三年级的习作要求究竟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想,三个参照物不可少:一是“课标”中关于三年级习作的要求;二是习作教材中范文所体现的水平层次;三是班级学生整体的习作基准水平。
1. "课标"中关于中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如果理出关键词,应该是这样几个:乐写、自信、自由表达。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一个教学的尺度:三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为教学核心,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教师应当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作生活化”、“习作习惯化”的观念。
2. 习作教材中的范文。老师们可以大致以它为一个标杆,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降低些要求,细水长流;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超越范文,写出更多精彩的文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是我所谓的“要求不高不低”。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弹性变化。
二、 指导不粗不细
正式进行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很多老师会认为进行习作指导时要细致些,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指导,基本能够了解习作的方法,甚至每段文字如何去写,老师都具体指导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习作指导不能过细。所谓“过细”,就是在指导时过多地为学生搭架子、定调子、画框子。学生在指导过后,通常会依老师的葫芦画出自己的瓢,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这样做,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教师批改这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也不会有成就感。但是,指导也不能“过粗”。所谓过粗,就是指导空泛笼统:教学时,看似留了空间给学生,但实际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明就里,茫无头绪,实在逼得急了,就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糊上一篇再说。
那么这“不粗不细”的“模糊”指导究竟该如何操作呢?我觉得有效的习作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会学生读懂习作要求的提示语,明确“写什么”,完成选材的指导。
2. 启发学生抓住习作要求的关键词,明确“怎么写”,达成写法的指点。
3. 指导学生学会评论范文,争取“写得好”,实现写作效果的优化。
“过犹不及”,应当牢记在我们心中。过粗、过细地指导,只会让学生在开始写作时就迷失方向,举步维艰。
三、 训练不多不少
多练,对于提高能力,提高习作水平一定有帮助。这一点,很多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深以为有理。练得太少,自然会疏于写作。但过多的训练,只会让学生对习作心生畏惧,视写作为自己的负担。一旦习作成为沉甸甸的心理负担,“怕作文”就成了学生的心病了。我们可以在进行习作训练时,适当调控习作的训练量,“化整为零”,从片段起步,进行分格训练。例如,写三上《习作1》“自画像”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先让学生练练写写自己的长相;然后请学生用晨会或午休的时间在小组内读读、评评,选出写得最像的;再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爱好,最好能用事例来证明;最后讓学生写写自己的优缺点。把一篇习作分解成多个小片段进行训练,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方法,化难为易,消除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而当局部合成为整体时,学生的自豪感也会随文而生。
我们还可以采用接龙写作的形式,化一篇习作一人完成为多人完成,每个学生承担习作的一部分写作任务,然后再汇成一篇。要求学生在进行习作衔接时,注重合作,力求文章如同一人写成。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段落之间过渡与衔接”这一难点。
习作训练可以练得勤,但要练得巧,这个“巧”字强调的是不让学生把习作视为负担,而要以写为乐。
四、 命题亦庄亦谐
一直以来,习作命题过于严肃,过于庄重,让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距离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一个充满趣味的习作题目,是激发他们乐于表达的催化剂。
让我们首先审视一下以往的习作命题。“一件难忘的事”“一个令你感动的人”“你最喜爱的小动物”……这些题目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挂钩,但是过于刻板,面目老套,造成习作题目在学生眼中与“陈旧、无趣、乏味”挂钩。看来,要想让习作题目成为钩住学生心与笔的“金钩”,让他们乐于写、勤于写,必然要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
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可以凸显“趣”字,激发写作兴趣,打消学生“怕写”的心理障碍;可以紧抠“熟”字,丰富写作素材,扫除“写什么”的烦恼;还可以“想象”引路,让描写更加生动传神,解决“怎么写”的困惑。提升习作题目的“快乐指数”,它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磁场,营造和谐的写作空间,创造愉悦的写作心境。亦庄亦谐的习作命题,提升了题目的“快乐指数”,让习作告别了考试的枷锁,让习作在学生心中温暖起来,让习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