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越来越强,但学生却不善于提出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同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以下是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本学科感兴趣才会学习,才会思考,因此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如何应用?等等。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注重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要能提出问题,必须明白我们要学些什么内容,因此课前预习工作就非常重要了,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一中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生经常会马虎,运算出现错误,怎么克服呢?
(一)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固定的思维方法
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种知识方法往入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2、缺乏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1)熟记某些重要数据公式和法则,因为准确无误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运算准确的前提。
(2)正确理解概念,并能掌握公式的推导,只有理解某些概念与公式的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3)建立错题集。让学生把自己在平时中经常做错的题整理到错题上,自己在平日里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哪些题老容易出错,在以后的做题中改正。
2、加強推理训练,提高运算的简捷性
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另外教学要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
3、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计算能力差主要集中成绩较差学生的身上,这些学生对数学兴趣不大,没有学习动力,甚至有厌烦心理,这是导致学生数学成绩差的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具体作法:
(1)课堂上要面对差生准备教材,多引导、多提问、少批评、多鼓励。
(2)平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3)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方法,抓好“双基”
在教学中,若不从“双基”入手,则往往会使他们听课思路不清,似懂非懂和一知半解,其结果是事半功倍,不见成效。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1)直观教学,加深理解。通过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演示内部联系,使抽象变形象、使“虚无”变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现解题方法。
(2)数形结合,化难为易。解答数学问题,若用纯代数或纯几何方法去解答,有时造成过程复杂,对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出差错,若综合一些其它知识,实施数形结合,则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之效果。
(3)学会思考,增强记忆。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找特点、找不同、找本质、找联系,方能增强记忆。
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首先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让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数学成绩更好。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本学科感兴趣才会学习,才会思考,因此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如何应用?等等。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注重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要能提出问题,必须明白我们要学些什么内容,因此课前预习工作就非常重要了,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一中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生经常会马虎,运算出现错误,怎么克服呢?
(一)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固定的思维方法
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种知识方法往入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2、缺乏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1)熟记某些重要数据公式和法则,因为准确无误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运算准确的前提。
(2)正确理解概念,并能掌握公式的推导,只有理解某些概念与公式的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3)建立错题集。让学生把自己在平时中经常做错的题整理到错题上,自己在平日里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哪些题老容易出错,在以后的做题中改正。
2、加強推理训练,提高运算的简捷性
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另外教学要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
3、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计算能力差主要集中成绩较差学生的身上,这些学生对数学兴趣不大,没有学习动力,甚至有厌烦心理,这是导致学生数学成绩差的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具体作法:
(1)课堂上要面对差生准备教材,多引导、多提问、少批评、多鼓励。
(2)平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3)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方法,抓好“双基”
在教学中,若不从“双基”入手,则往往会使他们听课思路不清,似懂非懂和一知半解,其结果是事半功倍,不见成效。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1)直观教学,加深理解。通过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演示内部联系,使抽象变形象、使“虚无”变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现解题方法。
(2)数形结合,化难为易。解答数学问题,若用纯代数或纯几何方法去解答,有时造成过程复杂,对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出差错,若综合一些其它知识,实施数形结合,则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之效果。
(3)学会思考,增强记忆。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找特点、找不同、找本质、找联系,方能增强记忆。
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首先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让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数学成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