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用自身课堂体验探讨高考语境下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疑惑,并试图给出较为有效的突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的效应。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 ?教学 ?语言
短短的四十分钟,那是心神的交汇点,师生在这里让彼此的思想贯通让知识互补。一节精彩的课堂能充分展示出教师的独特魅力,体现知识无穷的乐趣,能让师生彼此共勉。然而平时的教学中,又有几许人能让师生共同走进优秀作品,分享文学的独特魅力,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的。何以如此?驾驭课堂方向盘的教师难辞其咎,驾驶员醉驾对课堂认识模糊不清,作为乘客的学生当然会有许多危险的境遇。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手术刀太锋利,教材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学生已经难以认识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切入点把握问题,四两能拨千斤,同时千斤有时也提不了四两的劲,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灵活机动,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来调动课堂氛围,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标尤其显得重要。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思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还文学、诗意于语文,还互动、愉悦于课堂。
事实表明,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我谈一些自己的尝试。
一、从情感切入,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或直接说明文章的情感,或选择能明显表现感情的文句,设置一两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 如《陈情表》,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孝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祖母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教学时设计问题“请你谈谈文章各段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并试着读一读。”?让学生去揣摩感受作者内心的辛酸悲痛。
二、从整体切入,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有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切入学习文本,巧妙地设计一个统摄全文的问题来导学。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本词,读中感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两难心境,利用舞蹈表演,化内心的感悟为形体语言,似真似幻,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感悟。
三、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做一名出色的小导游 ,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你就介绍哪一个自然段,通过活动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介绍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熟悉了课文内容并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
四、从艺术表现切入,揣摩艺术手法
作者在写作中都会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组织语言来表情达意。伟大的作家大都很讲究修辞等表现手法,鲁迅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也就不能达意”。所以教学这些文章就可以从主要手法或者某一种表现手法切入,注意品味那些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恰切达意的语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手法运用典范的作品。围绕这些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当学生能真正有所体会时,文章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作文写作技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来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廷斗秦王”这段内容,分析作者在哪些细节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师生交流后,教师择要板书:
(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
(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得后轻狂,失后惊慌。
(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评价的内容也是一个对比。
通过分析“对比”,学生感受到了蔺相如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感受到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从学习语言切入,品味优美词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应该突出语言学习的训练。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首语言非常精美的词作,充分体现了作者锤炼文字的功底。教学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品味精美语言的角度切入。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通过对比、想象、揣摩,学生不难理解:“染”字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品味语言的活动,锤炼了分析能力,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
课堂四十分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良好的切入能够激起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进愉悦的阅读教学进程中,给师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当阅读教学以良好的切入作为开端并渐行渐远之时,阅读教学的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 ?教学 ?语言
短短的四十分钟,那是心神的交汇点,师生在这里让彼此的思想贯通让知识互补。一节精彩的课堂能充分展示出教师的独特魅力,体现知识无穷的乐趣,能让师生彼此共勉。然而平时的教学中,又有几许人能让师生共同走进优秀作品,分享文学的独特魅力,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的。何以如此?驾驭课堂方向盘的教师难辞其咎,驾驶员醉驾对课堂认识模糊不清,作为乘客的学生当然会有许多危险的境遇。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手术刀太锋利,教材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学生已经难以认识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切入点把握问题,四两能拨千斤,同时千斤有时也提不了四两的劲,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灵活机动,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来调动课堂氛围,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标尤其显得重要。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思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还文学、诗意于语文,还互动、愉悦于课堂。
事实表明,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我谈一些自己的尝试。
一、从情感切入,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或直接说明文章的情感,或选择能明显表现感情的文句,设置一两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 如《陈情表》,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孝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祖母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教学时设计问题“请你谈谈文章各段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并试着读一读。”?让学生去揣摩感受作者内心的辛酸悲痛。
二、从整体切入,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有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切入学习文本,巧妙地设计一个统摄全文的问题来导学。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本词,读中感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两难心境,利用舞蹈表演,化内心的感悟为形体语言,似真似幻,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感悟。
三、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做一名出色的小导游 ,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你就介绍哪一个自然段,通过活动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介绍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熟悉了课文内容并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
四、从艺术表现切入,揣摩艺术手法
作者在写作中都会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组织语言来表情达意。伟大的作家大都很讲究修辞等表现手法,鲁迅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也就不能达意”。所以教学这些文章就可以从主要手法或者某一种表现手法切入,注意品味那些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恰切达意的语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手法运用典范的作品。围绕这些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当学生能真正有所体会时,文章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作文写作技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来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廷斗秦王”这段内容,分析作者在哪些细节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师生交流后,教师择要板书:
(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
(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得后轻狂,失后惊慌。
(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评价的内容也是一个对比。
通过分析“对比”,学生感受到了蔺相如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感受到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从学习语言切入,品味优美词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应该突出语言学习的训练。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首语言非常精美的词作,充分体现了作者锤炼文字的功底。教学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品味精美语言的角度切入。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通过对比、想象、揣摩,学生不难理解:“染”字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品味语言的活动,锤炼了分析能力,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
课堂四十分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良好的切入能够激起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进愉悦的阅读教学进程中,给师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当阅读教学以良好的切入作为开端并渐行渐远之时,阅读教学的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