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让学生树立好学的信心。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初中数学课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没有问题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其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用平面截几何体》,在讲授这一节时,我设置了如下情境:
1.如果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你能想象切面会是什么形状吗?
2.如果切一些黄瓜段儿,得到三种不同形状的切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怎样切的?
3.如果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的豆腐时,截面又会是什么形状的?
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情境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自己动脑尝试解决问题,品味到成功的愉悦。
二、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激发进取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场所。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矩形》一课时,我用四根木条制作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边演示边提问: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问题1: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问题2: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以外,还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呢?
问题3:通过观察矩形的对角线,你能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
通过适当提供和创设实践的条件和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能从实践中汲取数学经验,学会探索。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充分运用教材,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在讲正数和负数时,我是这样描述“0”的:忘不了你就是一个穷光蛋,还忘不了你一颗公平正直的心(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忘不了你作分母时的无奈(0作分母无意义),忘不了你作分水岭时的挺拔身姿(比0小的数是负数,比0大的数是正数)……通过恰当的比喻,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使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四、创设激励情境,变“潜在学习”为“成功学习”
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还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学习知识,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了课件展示,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当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地完成习题时,才能进入下一关学习,否则仍然返回这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有不同的难度,越到最后,难度就越高,要求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学习兴趣很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思考”为“共同合作”
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很困难,不知如何分析题意并列出方程。于是,在讲解例题前,我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分析题意,商讨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再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后,取长补短,很快地解决了难点,顺利地列出了方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究的团队精神,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六、创设竞争情境,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成功感教育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愉快的学习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入适度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竞争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挖掘学生巨大潜能,张扬学生健康个性。
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上)《点和线》一节,有一道练习题:“有四个点,其中每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任意两个点画直线,能画出几条?”我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竞赛,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画出的直线最多。学生在这种竞争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努力表现自己,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开发,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才能使情境教学这朵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初中数学课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没有问题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其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用平面截几何体》,在讲授这一节时,我设置了如下情境:
1.如果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你能想象切面会是什么形状吗?
2.如果切一些黄瓜段儿,得到三种不同形状的切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怎样切的?
3.如果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的豆腐时,截面又会是什么形状的?
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情境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自己动脑尝试解决问题,品味到成功的愉悦。
二、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激发进取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场所。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矩形》一课时,我用四根木条制作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边演示边提问: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问题1: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问题2: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以外,还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呢?
问题3:通过观察矩形的对角线,你能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
通过适当提供和创设实践的条件和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能从实践中汲取数学经验,学会探索。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充分运用教材,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在讲正数和负数时,我是这样描述“0”的:忘不了你就是一个穷光蛋,还忘不了你一颗公平正直的心(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忘不了你作分母时的无奈(0作分母无意义),忘不了你作分水岭时的挺拔身姿(比0小的数是负数,比0大的数是正数)……通过恰当的比喻,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使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四、创设激励情境,变“潜在学习”为“成功学习”
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还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学习知识,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了课件展示,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当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地完成习题时,才能进入下一关学习,否则仍然返回这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有不同的难度,越到最后,难度就越高,要求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学习兴趣很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思考”为“共同合作”
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很困难,不知如何分析题意并列出方程。于是,在讲解例题前,我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分析题意,商讨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再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后,取长补短,很快地解决了难点,顺利地列出了方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究的团队精神,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六、创设竞争情境,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成功感教育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愉快的学习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入适度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竞争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挖掘学生巨大潜能,张扬学生健康个性。
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上)《点和线》一节,有一道练习题:“有四个点,其中每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任意两个点画直线,能画出几条?”我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竞赛,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画出的直线最多。学生在这种竞争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努力表现自己,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开发,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才能使情境教学这朵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