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期伊始,笔者给初一新生执教了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感触颇深。笔者课前精心准备,课上悉心指导,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然而,学生听讲时表情落寞者大有人在,写作时搔首咬笔者屡见不鲜。当宣布上交作文稿时,全班啊呀一声有个学生竟喊道:“我还没定下来写什么呢……”
教师满腔热情而学生漠然置之,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便进行了一次写作情况的详细调查。调查得知:全班58人,不喜欢写作文、认为作文难的各占84.6和63.3,症结主要集中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和不知怎么写两方面。归纳起来就是素材和表达的问题。素材缺乏是因为不善于观察和积累;表达不好多由于思路不清和语言匮乏,也就是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面对学生普遍愁作文的事实,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的模式,显然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班额较大,个别指导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如何激发写作兴趣,如何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中来,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新课标的一段话让笔者茅塞顿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之后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合作学习引入作文教学,积极探索,躬身实践,颇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科学划分写作活动小组
合作学习是“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要求学生在异质小组内互助合作,共同达成目标,要求教师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因此小组的划分有讲究。若异质小组划分不合理,不但不利于教师对各组学习情况的掌握,而且教师以小组成绩为依据的评价、奖励也无多大意义。
笔者在划分写作活动小组时,除坚持组员性格特征、性别比例互补的原则外,特别关注学生作文兴趣、水平的差异。为此,笔者争取班主任的配合,通过家长会对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要求学生上交小学阶段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结合入中学以来的表现,认真分析了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关记录。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划分为14个小组,4人一组,将组员根据写作水平的高低编为1、2、3、4号,明确每个人的组内职责。同时,改变传统的座位模式,学生上作文课时,小组成员围坐一起。这种改变唤醒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为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齐心协力丰富素材积累
学生的素材积累丰富,下笔时自然有东西可写。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坚持写观察日记,做好日常生活材料的积累。其次,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名言摘录,进行佳句好段摘抄,并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会、读书报告会,扩大库存,增加信息量。再者,指导各组组员,积极动手,齐心协力,共建小组作文素材库。
针对各组素材,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展览交流评议活动,根据评议结果,分别给予“优秀素材库”和“良好素材库”的荣誉称号,并上光荣榜。这种评价机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劲头。于是,人人都不想在展览中比别人逊色,都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比其他小组逊色,日积月累,学生的日记、读书笔记是厚厚的一本又一本,写作素材真正地丰富起来。
团结互助写下美篇华章
运用合作学习构思实施课堂写作活动同样异彩纷呈。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作文题目和相关要求并作简要说明,接着各小组5分钟自由探讨,可提出疑问,可发表见解,组员互相答疑,彼此启迪。当然,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然后,大家奋笔疾书,完成文章。写毕,临近的两个小组交换作品,根据评分标准评定等级。完成后,作品交换原作者,小组内部交流、修改,完善。最后每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品,在班上诵读,师生共同赏析、评定。
作文课结束,作品全部上交。教师一一浏览,最终评定出每篇习作的等级,据小组总体成绩情况,分别授予“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的荣誉称号。而每学期习作活动成绩累计优秀的前三个小组则授予“作家组”的称号,并举行颁奖仪式,颁发证书。
因为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的作品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所以作文课上,学生从审题到行文丝毫不懈怠。因为每个组员都明白任何一篇习作都关乎小组荣辱,所以不论修改谁的文章都非常认真、仔细,连一个标点也不肯放过。而为了在学期总结表彰会上获得证书,每个同学都很珍惜平日的写作机会,从而使写作的兴趣和意志得到了长久的保持与强化。久而久之,作文课成了学生的最爱,写作成了学生学习的一大乐事,学生习作水平一路上升。近两个学期的实践告诉我,以集体动力、自控论、课堂教学工艺学支撑的合作学习策略体系,有利于当代中学生自尊自重感情的产生,适应了学生心理上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激发了学生兴趣,大面积提高了写作教学质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老舍先生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让写作教学盛开合作之花,我相信成功已离我们的学生不远,我相信您和您的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的作文的芳草地永远芬芳四溢。
教师满腔热情而学生漠然置之,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便进行了一次写作情况的详细调查。调查得知:全班58人,不喜欢写作文、认为作文难的各占84.6和63.3,症结主要集中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和不知怎么写两方面。归纳起来就是素材和表达的问题。素材缺乏是因为不善于观察和积累;表达不好多由于思路不清和语言匮乏,也就是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面对学生普遍愁作文的事实,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的模式,显然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班额较大,个别指导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如何激发写作兴趣,如何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中来,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新课标的一段话让笔者茅塞顿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之后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合作学习引入作文教学,积极探索,躬身实践,颇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科学划分写作活动小组
合作学习是“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要求学生在异质小组内互助合作,共同达成目标,要求教师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因此小组的划分有讲究。若异质小组划分不合理,不但不利于教师对各组学习情况的掌握,而且教师以小组成绩为依据的评价、奖励也无多大意义。
笔者在划分写作活动小组时,除坚持组员性格特征、性别比例互补的原则外,特别关注学生作文兴趣、水平的差异。为此,笔者争取班主任的配合,通过家长会对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要求学生上交小学阶段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结合入中学以来的表现,认真分析了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关记录。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划分为14个小组,4人一组,将组员根据写作水平的高低编为1、2、3、4号,明确每个人的组内职责。同时,改变传统的座位模式,学生上作文课时,小组成员围坐一起。这种改变唤醒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为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齐心协力丰富素材积累
学生的素材积累丰富,下笔时自然有东西可写。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坚持写观察日记,做好日常生活材料的积累。其次,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名言摘录,进行佳句好段摘抄,并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会、读书报告会,扩大库存,增加信息量。再者,指导各组组员,积极动手,齐心协力,共建小组作文素材库。
针对各组素材,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展览交流评议活动,根据评议结果,分别给予“优秀素材库”和“良好素材库”的荣誉称号,并上光荣榜。这种评价机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劲头。于是,人人都不想在展览中比别人逊色,都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比其他小组逊色,日积月累,学生的日记、读书笔记是厚厚的一本又一本,写作素材真正地丰富起来。
团结互助写下美篇华章
运用合作学习构思实施课堂写作活动同样异彩纷呈。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作文题目和相关要求并作简要说明,接着各小组5分钟自由探讨,可提出疑问,可发表见解,组员互相答疑,彼此启迪。当然,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然后,大家奋笔疾书,完成文章。写毕,临近的两个小组交换作品,根据评分标准评定等级。完成后,作品交换原作者,小组内部交流、修改,完善。最后每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品,在班上诵读,师生共同赏析、评定。
作文课结束,作品全部上交。教师一一浏览,最终评定出每篇习作的等级,据小组总体成绩情况,分别授予“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的荣誉称号。而每学期习作活动成绩累计优秀的前三个小组则授予“作家组”的称号,并举行颁奖仪式,颁发证书。
因为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的作品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所以作文课上,学生从审题到行文丝毫不懈怠。因为每个组员都明白任何一篇习作都关乎小组荣辱,所以不论修改谁的文章都非常认真、仔细,连一个标点也不肯放过。而为了在学期总结表彰会上获得证书,每个同学都很珍惜平日的写作机会,从而使写作的兴趣和意志得到了长久的保持与强化。久而久之,作文课成了学生的最爱,写作成了学生学习的一大乐事,学生习作水平一路上升。近两个学期的实践告诉我,以集体动力、自控论、课堂教学工艺学支撑的合作学习策略体系,有利于当代中学生自尊自重感情的产生,适应了学生心理上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激发了学生兴趣,大面积提高了写作教学质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老舍先生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让写作教学盛开合作之花,我相信成功已离我们的学生不远,我相信您和您的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的作文的芳草地永远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