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串教学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结合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还需要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才能够解决问题。因此,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针对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具体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问题串;小学数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144-01
一、问题串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问题串也不能随意编写,要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些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基础,设计问题串必须仅仅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与之脱离。
以下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如何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串。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以及周长的意义,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要把正方形的周长当作长方形的周长来呈现,不要出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多种求周长的方法。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问题串:
1.珊珊和晶晶分别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操场上跑步一圈,这两个操场看似大小相同,猜一猜,她们两个谁跑得路程更长?
2.谁跑的路程更长就是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
3.你是用哪一种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彼此的想法。
4.请你总结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以生活中常见的跑步问题引入本课的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猜测问题1中两人谁跑得路程更长时,其实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2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本题的目的就是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问题3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目标2、3的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计算正、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彼此的想法,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问题4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的习惯。可以看出,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都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问题串的使用建议
(一)课前独立试读
现代市面上教师可以参考的教学资料众多,教师在备课时,过度依赖参考资料,往往是不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借鉴参考书中的建议。长此以往,教师将对参考书形成依赖性,缺乏教学的创造性,成为一个照本宣科的机器。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先不借助任何的参考资料,独立研究教材中的“情境 问题串”,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每个问题包含的知识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只有经过独立的研读与思考,才能熟练应用教材中的“问题串”。
(二)结合教参细读
教师在独立思考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惑,这时可以结合教学参考书,再仔细研究一遍教材,在教参中寻找解决疑惑的办法。对照着教参,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与教参有所出入,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要反复思考,谁的想法更为合理?将这个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提升教育素养。
(三)同伴交流互读
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是教师们收集教学意见,积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研究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中的问题串时,教师们可以交流讨论,倾听彼此的建议和想法,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
(四)课堂师生共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当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学时,教师应当观察学生对于问题的反馈情况,询问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根据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教师应当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如何更好的发挥问题串的作用?
(五)课后反思重读
教师应当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才能进步,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总会与教师的设想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后,教师要思考是否通过问题串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发挥了问题串的作用;通过实际教学,对于教材設计的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等,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凭借一己之力还不够,需要同其他人相互合作才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问题串教学的最理想的效果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管章伟.小学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的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12):23-25.
关键词问题串;小学数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144-01
一、问题串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问题串也不能随意编写,要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些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基础,设计问题串必须仅仅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与之脱离。
以下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如何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串。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以及周长的意义,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要把正方形的周长当作长方形的周长来呈现,不要出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多种求周长的方法。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问题串:
1.珊珊和晶晶分别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操场上跑步一圈,这两个操场看似大小相同,猜一猜,她们两个谁跑得路程更长?
2.谁跑的路程更长就是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
3.你是用哪一种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彼此的想法。
4.请你总结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以生活中常见的跑步问题引入本课的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猜测问题1中两人谁跑得路程更长时,其实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2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本题的目的就是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问题3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目标2、3的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计算正、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彼此的想法,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问题4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的习惯。可以看出,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都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问题串的使用建议
(一)课前独立试读
现代市面上教师可以参考的教学资料众多,教师在备课时,过度依赖参考资料,往往是不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借鉴参考书中的建议。长此以往,教师将对参考书形成依赖性,缺乏教学的创造性,成为一个照本宣科的机器。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先不借助任何的参考资料,独立研究教材中的“情境 问题串”,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每个问题包含的知识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只有经过独立的研读与思考,才能熟练应用教材中的“问题串”。
(二)结合教参细读
教师在独立思考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惑,这时可以结合教学参考书,再仔细研究一遍教材,在教参中寻找解决疑惑的办法。对照着教参,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与教参有所出入,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要反复思考,谁的想法更为合理?将这个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提升教育素养。
(三)同伴交流互读
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是教师们收集教学意见,积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研究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中的问题串时,教师们可以交流讨论,倾听彼此的建议和想法,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
(四)课堂师生共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当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学时,教师应当观察学生对于问题的反馈情况,询问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根据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教师应当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如何更好的发挥问题串的作用?
(五)课后反思重读
教师应当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才能进步,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总会与教师的设想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后,教师要思考是否通过问题串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发挥了问题串的作用;通过实际教学,对于教材設计的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等,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凭借一己之力还不够,需要同其他人相互合作才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问题串教学的最理想的效果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管章伟.小学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的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