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很多的教师抱怨,这些题目讲了很多遍了,学生在考试时还是不会。有些学生也是,明知道自己曾经做过这道题目,但在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出,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尤为明显,尤其是学生,总感觉做了100道题,遇到第101道题,仍然有束手无策之感,因此有些教师想到了用“题海战术”,也就是让学生多做题,有些家长也一再叮咛学生多做题,熟能生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时间一长,一些孩子坚持不下来,便放弃了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了这种现象。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当时根本没听懂
学生在听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对于这道题目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清楚,尤其是知识脉络不能和题目联系在一起,基础知识和习题之间不能形成正常的迁移,老师讲解的头头是道的时候,学生却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课下又不能及时将不明白的地方弥补,造成题目是讲过了,却是白白浪费了时间而已。
(二)没有真的会做这道题
这是大多数学生遇到的情况,虽然听过了老师的课,但没有真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分析,当时可能能把这道题目改过来,但是过两三天之后,没有及时复习,就忘却了,甚至在看到该题也会更没看到一样,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把它转化成内化的东西,只是讲过而已。
(三)学生不能理解题中的数学思想
现在的数学题目,其中包含的數学思维和数学思想,不仅靠学生平时自己的悟性,还要靠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尤其是题目难度稍大的情况,学生往往抓不住题目的切入点,只凭借教师一节课的讲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真正靠的是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如果数学素养养不成,只是机械的靠教师讲题,大脑短时记忆,是不能把题目完全消化吸收到大脑中的。
(四)学生数学算理不会灵活应用
数学的学习是要靠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方法,不管是多么简单的数学算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带领学生不但能走进也能走出,其实数学的题目只是一根细细的线——数学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数学算理。老师用数学的思维悄悄地引领着学生沿着题目的路子走进去,再走出来,而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过多了强调了技巧的作用,学生们和老师们把基本的走路姿势全都忘却了,再遇到强大的技巧性没看到过的题目,就不能解开,即使你讲上四五遍,学生也不能充分理解,因为他们都丢掉了走进去的路。
鉴于这些问题,使一些学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没能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那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就应该从七
年级开始在数学课中加强数学方法论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的方法,探求解题的思路。寻找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多条逻辑关系,其次还要在解题时从广度和深度上
挖掘所解题目的的内涵,在获解之后,做开拓性的引申,把原来表面上互不关联的题目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题组,一个系列。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可以使学生大脑知识库里的知识呈网状分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知识的覆盖率,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基础,小梯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教学,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避免偏难的教学内容,即便是必须掌握的偏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选准最基础的切入口,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为基本原则。让学生在掌握一个知识点以后,经过夯实,经过检测达到大部分已经掌握,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是扎实的,可靠的,下一个学习的内容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多联系,严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突出不足,是学习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是因为前后的知识点不能连贯,形成常规的知识迁移,因此,教师克服这种不足的有效办法就是多反复,也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时必须进行必要的巩固,在学习下一个章节的新内容时,要时常对相关知识章节做联系,进行比较,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网状分布。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比如,对读书的要求和训练,对完成作业的要求和训练,对预习、复习的要求和训练,对听课的要求和训练,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书写格式等等。要求严格了,训练到位了,日积月累,自然形成新的习惯,从而改变旧的不良习惯,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各项基本措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境界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当然,因为初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性,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训练,教师在指导督促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还要是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念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克服对数学习题的惧怕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育苏译:《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1982。
[2]闻厚贵:《初中数学解题思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3]谭良军:《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数学通报》,2004年第1期。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当时根本没听懂
学生在听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对于这道题目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清楚,尤其是知识脉络不能和题目联系在一起,基础知识和习题之间不能形成正常的迁移,老师讲解的头头是道的时候,学生却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课下又不能及时将不明白的地方弥补,造成题目是讲过了,却是白白浪费了时间而已。
(二)没有真的会做这道题
这是大多数学生遇到的情况,虽然听过了老师的课,但没有真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分析,当时可能能把这道题目改过来,但是过两三天之后,没有及时复习,就忘却了,甚至在看到该题也会更没看到一样,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把它转化成内化的东西,只是讲过而已。
(三)学生不能理解题中的数学思想
现在的数学题目,其中包含的數学思维和数学思想,不仅靠学生平时自己的悟性,还要靠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尤其是题目难度稍大的情况,学生往往抓不住题目的切入点,只凭借教师一节课的讲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真正靠的是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如果数学素养养不成,只是机械的靠教师讲题,大脑短时记忆,是不能把题目完全消化吸收到大脑中的。
(四)学生数学算理不会灵活应用
数学的学习是要靠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方法,不管是多么简单的数学算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带领学生不但能走进也能走出,其实数学的题目只是一根细细的线——数学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数学算理。老师用数学的思维悄悄地引领着学生沿着题目的路子走进去,再走出来,而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过多了强调了技巧的作用,学生们和老师们把基本的走路姿势全都忘却了,再遇到强大的技巧性没看到过的题目,就不能解开,即使你讲上四五遍,学生也不能充分理解,因为他们都丢掉了走进去的路。
鉴于这些问题,使一些学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没能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那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就应该从七
年级开始在数学课中加强数学方法论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的方法,探求解题的思路。寻找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多条逻辑关系,其次还要在解题时从广度和深度上
挖掘所解题目的的内涵,在获解之后,做开拓性的引申,把原来表面上互不关联的题目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题组,一个系列。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可以使学生大脑知识库里的知识呈网状分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知识的覆盖率,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基础,小梯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教学,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避免偏难的教学内容,即便是必须掌握的偏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选准最基础的切入口,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为基本原则。让学生在掌握一个知识点以后,经过夯实,经过检测达到大部分已经掌握,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是扎实的,可靠的,下一个学习的内容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多联系,严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突出不足,是学习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是因为前后的知识点不能连贯,形成常规的知识迁移,因此,教师克服这种不足的有效办法就是多反复,也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时必须进行必要的巩固,在学习下一个章节的新内容时,要时常对相关知识章节做联系,进行比较,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网状分布。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比如,对读书的要求和训练,对完成作业的要求和训练,对预习、复习的要求和训练,对听课的要求和训练,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书写格式等等。要求严格了,训练到位了,日积月累,自然形成新的习惯,从而改变旧的不良习惯,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各项基本措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境界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当然,因为初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性,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训练,教师在指导督促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还要是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念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克服对数学习题的惧怕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育苏译:《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1982。
[2]闻厚贵:《初中数学解题思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3]谭良军:《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数学通报》,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