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要过大桥时,杜小康还看到了似乎早已等候在桥上的桑桑。他仰起头,对桑桑说:“明年春天,我给你带双黄蛋回来!”
桑桑站在桥上,一直看到杜家父子俩赶着那群鸭,消失在河的尽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它们在大扇面形水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还是大扇面形水,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已是下午三点钟,太阳依然那么地耀眼,晒得杜雍和昏沉沉的。他坐在船尾,抱住双腿,竟然睡着了。小船就在风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向前漂去。速度缓慢,懒洋洋的。鸭们,对于这样的速度非常喜欢。因为,它们在前行中,一样可以自由地觅食和嬉闹。
这种似乎失去了主意的漂流,一直维持到夕阳西下,河水被落的余辉映得一片火红。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因为还未到达目的地,今天晚上的鸭子不可能有鸭栏。它们只能像主人的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为了安全,木船没有靠到岸边,而是停在河心。杜雍和使劲将竹竿*入泥里,使它成为拴船绳的固定物。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里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飘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在无依无靠的船上吃饭,且又是在千古不变的月光下,杜小康端着饭碗,心里总觉得寂寞。他往嘴里撥着饭,但并不清楚这饭的滋味。
杜雍和吃得也很慢。吃一阵,还会停一阵。他总是抬头望着东方他们的船离开的那一片天空—月亮正挂在那片天空上。他可能在想像着月光下的油麻地在此时此刻的情景。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唯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长长的竹篙,把一条直而细长的影子投照在河面上,微风一吹,它们又孤独而优美地弯曲在水面上。
杜小康和父亲之间,只有一些干巴巴的对话:“了吗?”“了。”“你了吗?”“我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时,竹篙的影子只剩下几尺长了—月亮已快升到头顶上了。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有时,也会路过一个村庄,但,无论是杜雍和还是杜小康,都没有特别强烈的靠岸的望。因为,村庄是陌生的。它们与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河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他们索*只是站在船上,望一望那个村庄,依然去赶他们的路。
不时地,遇到一只船,船上人的口音,已很异样了。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才是真正的芦。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地感到害怕。芦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桑桑站在桥上,一直看到杜家父子俩赶着那群鸭,消失在河的尽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它们在大扇面形水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还是大扇面形水,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已是下午三点钟,太阳依然那么地耀眼,晒得杜雍和昏沉沉的。他坐在船尾,抱住双腿,竟然睡着了。小船就在风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向前漂去。速度缓慢,懒洋洋的。鸭们,对于这样的速度非常喜欢。因为,它们在前行中,一样可以自由地觅食和嬉闹。
这种似乎失去了主意的漂流,一直维持到夕阳西下,河水被落的余辉映得一片火红。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因为还未到达目的地,今天晚上的鸭子不可能有鸭栏。它们只能像主人的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为了安全,木船没有靠到岸边,而是停在河心。杜雍和使劲将竹竿*入泥里,使它成为拴船绳的固定物。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里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飘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在无依无靠的船上吃饭,且又是在千古不变的月光下,杜小康端着饭碗,心里总觉得寂寞。他往嘴里撥着饭,但并不清楚这饭的滋味。
杜雍和吃得也很慢。吃一阵,还会停一阵。他总是抬头望着东方他们的船离开的那一片天空—月亮正挂在那片天空上。他可能在想像着月光下的油麻地在此时此刻的情景。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唯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长长的竹篙,把一条直而细长的影子投照在河面上,微风一吹,它们又孤独而优美地弯曲在水面上。
杜小康和父亲之间,只有一些干巴巴的对话:“了吗?”“了。”“你了吗?”“我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时,竹篙的影子只剩下几尺长了—月亮已快升到头顶上了。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有时,也会路过一个村庄,但,无论是杜雍和还是杜小康,都没有特别强烈的靠岸的望。因为,村庄是陌生的。它们与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河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他们索*只是站在船上,望一望那个村庄,依然去赶他们的路。
不时地,遇到一只船,船上人的口音,已很异样了。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才是真正的芦。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地感到害怕。芦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