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高中规模扩张的效应分析与治理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准市场环境的条件下,各教育组织展开了激烈竞争,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点”学校,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新建学校,都开始重视品牌的管理与经营,品牌优势确立后,这些学校往往选择通过创办分校、兼并收购和组建教育集团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从而达到品牌扩张的目的。然而,这些品牌学校的不断扩张并没有带来人们所预期的结果。中等层次的学校越来越少,学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从学校组织经营来看,规模扩大后内部管理混乱,运作成本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从学生角度看,学业压力更加沉重,由于人数较多而缺乏必要的教育关怀等种种不和谐现象使我们必须思考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现状概观
  
  1.巨型学校的形成
  巨型学校是品牌高中学校利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有办学规模形成的。品牌高中学校是一个地区优质教育的集中,当前优质教育依然是卖方市场,存在教育消费者的巨大需求。于是,学校相关管理者抓住时机扩大招生规模,主要通过增加年级数、扩大班额容量,使现存教育资源超额负载运转。巨型学校是相对中小型学校而言的“超级航母”式学校,是指在校人数超过3000、班级总数高于60的超大规模中小学校。巨型学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教育消费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由于教学条件的超额负重运作,学校内部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变得捉襟见肘,从而又影响到了教育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2.名校办分校的高涨
  名校办分校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整体扩张型,即完全在校本部以外圈地建校,“另起炉灶”;二是租赁型,即一些初中公有民办校,租用校外闲置的校舍进行低成本扩张;三是“联合办学”型,即公有名校向薄弱学校、纯民办校输入教育品牌及教育管理,薄弱学校、纯民办校则提供校舍等硬件设施。名校办分校具有较大的办学优势:从学校名气看,名校分校先天优势得天独厚;从教育软硬件资源看,名校分校动辄上亿元投资,加之其优秀的师资力量也让其他学校望尘莫及。
  名校办分校具有优势的背后同时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隐患。首先,其所创办的分校在组织管理,教学风格等方面往往只是原校的简单复制,所以分校的教学质量或者说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其次,这些名分校往往以招收那些在学业上优越或能够担负高额“培养费”的学生为主,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3.教育集团的兴起
  以品牌为龙头,组建学校教育集团,如东方剑桥学校集团、北师大海威学校集团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这种学校集团扩张使学校品牌迅速增值,增强了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为教育消费者提供了部分优质教育服务。但是,这种扩张导致了学校“企业化”性质太浓,学校不像学校而像现代化企业或工厂,学校管理缺乏教育道德价值取向。
  
  二、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动因分析
  
  1.政府政策动因
  国家政府是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其教育需求往往是一种对教育结果的需求。品牌高中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主要关心教育的外显成果,而且因为地域教育的发展状况是政府绩效考评的一部分,当作政绩来抓,表现为违背教育规律的“热心”。另外,现实办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经济财政问题促使不得不通过现有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
  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品牌中学的规模扩张。首先,政府通过的相关政策在默认并支持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譬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经普九的地方,可以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高初中分离、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挖掘潜力,扩大现有公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60%的目标。
  其次,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迅速波及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和需求压力不得不实行规模办学,如《教育部200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扩大优质高中的覆盖面;《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发展民办高中,加强县城示范性高中建设”。由此可见,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是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重要推力。
  2.顾客需求动因
  首先,人们对高中教育总体需求量增加。原因是任何一级教育的扩张必然向两端教育波及,引发两端教育的规模扩张。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必然。因此,为了解决我国高中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也就成为了我国新一轮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次,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享有受教育机会已经不是问题,人们的关注从能不能上学转向能不能上“优质”学校。面对巨大的优质教育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却是稀缺的。这种需求压力一方面迫使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支持现有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使少数优质学校看到了规模扩张可能带来的丰厚利益。在我国现时期,高中是连接大学的关键阶段,于是品牌高中学校更是处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社会中经常流传的就是“进了某某品牌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国家重点大学”等。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处在一个深度卖方市场,是推动品牌学校规模扩张的根本动力。
  3.学校发展动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重点校”办学政策使这些品牌学校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包括物质资源基础、社会关系资源基础等,为学校自身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加之,教育消费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狂热需求可以为品牌学校的规模扩张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从办学经费来看,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对学生的收费,规模扩张可以为学校争取更多政府财政拨款找到现实理由;扩大招生规模则可以带来一定范围内的规模经济效益。当前,我国高中阶段一定程度上允许“择校”,于是品牌学校通过扩大规模来广收这些“择校生”,可以获取数额巨大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从学校经营管理理念来看,一种共识是“大规模可以得到政府的重视,大规模不易被淘汰,大规模说明学校管理有方”。在这种错误理念引导下,校长等管理层为满足自身政绩需要而盲目扩大规模。
  
  三、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效应探析
  
  1.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优质教育资源增长
  在分析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优质教育资源增长两者关系前,我们有必要阐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认识。
  有学者认为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学校所拥有的涵盖了文化、制度、管理、师资、特色、物质等硬件设施和软件的总称,能够实现办学质量最优化,学生能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优质教育是能较好地完成本学段的教育任务,能被社会、家长和学生认同,能把学生近期发展需求与长远发展目标结合的教育。笔者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必须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以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为基础的教育。但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优质资源一般集中在一些名牌中小学中,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和“名校”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两个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
  第一点,品牌高中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吗?目前,在我们公众心目中的“名校”往往是就是那些高升学率的学校。这种高升学率往往又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把学生放入一个严格的非人性化的管理中,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解题,甚至取消体育课程等。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品牌高中学校也未必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出,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并不一定能代表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长。
  第二点,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品牌高中学校通过扩大已有办学规模、创办分校、兼并收购薄弱学校和组建教育集团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在这过程中,把学校特有的管理经验和资源进行输出,目的是增加教育服务和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等原因导致出现“规模大了,效率低了,质量差了”的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真正扩大,而是一个稀释的过程。
  2.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我国的大部分品牌高中学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重点校”政策之下形成的,现在这些高中学校具有着其他薄弱高中学校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资源吸附优势等。在某些地方已经存在“学校寡头”现象,教育准市场内的竞争主体是一种失衡状态,从而所谓的“有效竞争”往往演变成以强欺弱,以大吃小的局面。
  首先,从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来看,品牌高中学校在规模扩张中虽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学校发展所必须的资金,但其主要来源还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必然会挤占其他高中学校的经费投入。这种在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势必导致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差距,加重品牌高中学校与薄弱学校的两极分化,中间层次的高中学校则日益减少。
  其次,从教师资源配置方面来看,品牌高中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优秀教师有很大的需求,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品牌高中学校多集中在县城和市区,这就使得品牌高中学校无论在物质待遇还是发展机会等方面对优秀教师资源都具有着极强的吸附能力。品牌高中学校的这种优势吸引着其他相对薄弱高中的优秀教师,从而造成了薄弱高中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再次,一定区域内教育市场需求总量已定。品牌高中学校学生规模扩张,是一种掠夺性的行为,它以招收学业水平较高或着那些能够担负高额择校费的学生为主,把相应的弱势生源留给其他薄弱高中学校。同时,由于经费的不足和优秀教师的缺乏,“市场”的选择必然偏向一端。可见,品牌学校的规模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不均衡性。
  3.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高中学校效能提高
  什么是学校效能呢?我国学者孙绵涛、洪哲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学校的效能反映了学校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变化的方向、程度与大小。根据学者们的阐释来理解学校效能后,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学校效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从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办学效益的关系看,学校管理者在“做大”的管理理念下,往往只看到规模经济的一面而把握不住学校的适度规模。靳希斌在所著《教育经济学》中认为组织规模扩张过程中要经过规模收益恒常、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三个阶段。只有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时,才是规模经济。学校规模过大,使学校的组织形态和工作程序由简到繁,功能分化、结构分化的程度更高从而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内部运作成本,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
  从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看,首先,学校规模大小与学生发展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是班级数的增多和班额人数的过大,结果就是有限的教育资源超额负载,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如一个教师带两个班的课就要面对100多名学生,在45分钟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照顾全部的学生?教师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少数学业相对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广大的中等生和后进生缺乏必要的教育关怀,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缺乏归属感,相应地影响了学生在自信、自尊等人格方面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对高中学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升学率方面。然而,这些品牌高中学校的高升学率在多大程度上是其有效教学的结果,多大程度上是其在招生时的隐性选拔机制的结果?中等生和后进生在以前基础上面有了多大的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认真考察。其次,学校规模扩张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工作量增大,没有时间进行补充性学习,整天疲于备课、批改作业;规模扩大后教师人数增多,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加之严格的绩效评价,教师之间是一种以竞争为主的关系,从而不利于教师发展。
  四、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危机治理
  1.政府政策治理
  一定时期,政府政策推动了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现阶段要改变规模扩张带来的消极效应同样需要决策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
  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品牌高中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张。对已经存在的规模过大品牌高中学校采取治理措施,如有学者认为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可以对规模学校进行拆分;对分校实行独立法人治理,使其脱离“母校”的管理体系;对计划进行规模扩张的规模高中学校给予政策引导,制定规模上限,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其次,加大对薄弱高中学校的扶持,积极改进薄弱现状。当前,准教育市场中的竞争主体是不平衡的,“学校寡头”难免出现,改变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行政政策的扶持,培育市场竞争中的平等主体。
  2.组织经营治理
  学校组织内部的经营治理也是必须的。第一,要改变旧的“做大=做强”的办学理念。在我国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于是人们做事总喜欢“求大”。学校管理运营中也不免受到此种观念的影响。但反观历史,一些大规模的组织没有经营效益,只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线上。原因是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不能通过精细的经济学分析来确定组织的适度规模发展。第二,科学构建组织内管理机制。一定的管理方法往往只适用一定规模的组织,管理者需意识到这一点,随着学校规模的适度扩张,学校已有的管理机制必须加以创新,否则,学校管理不会获得好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郑小明.关于超大规模学校的若干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7(3).
  [2] 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 田汉族.论学校品牌经营策略.教育与经济,2005(3).
  [4] 路宏.关于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综述.中国农业教育,2006(3).
  [5] 马健生,鲍枫.缩小学校规模: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比较教育研究,2003(5).
  [6]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付一静)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常用的槽液温度控制的方法,原理及优缺点,详细阐述了现今主流的温度PID控制原理,并以西门子S7400PLC作为控制器控制磷化槽液温度为实例来说明PID控制在涂装槽液温度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是市民文化的繁荣期,在文化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意気(iki)"的审美思潮.小说形式多样化、题材世俗化;浮世绘工笔重彩、贴近生活而重艳俗之美;歌舞伎以华美舞台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进步最具活力的源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过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超载自动报警拦截系统,由五部分构成:1地磅数据采集系统,2电子车牌识别系统,3视频监控系统,4车辆控制系统,5计算机处理系统。汽车在行驶过
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从两个随机事件独立性的概念入手,引出独立性的概率公式性质,并推广到多个随机事件的独立性。同时事件的独立性与互斥容易混淆,通过分析比较阐述概念的本质内涵
一、法源分析    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损害有过错(故意或者过失)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各国法学中的基本归责原则。目前,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从法源上讲,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条。  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比较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
非选择题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迁移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组织等高层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体现出来的。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非选择题的增多,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但从平常练习和考试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此类题学生得分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精炼的回答,即使是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很好的学生也是“心理明白,说不出,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齐白石老人就曾是运用“空白”的高手,你看他的虾图,画面上只有几只虾,其余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却在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看到了游鱼碎石,清水绿草。艺术创作中这种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挥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白”艺术。绘画、文学创作中可以通过留出部分空间收到以无驭有、以少胜多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着
“生命化教育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哲学。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全面、自由而个性化的发展,是生命化教育的追求。在实践中,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要凸显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励生命的创造,丰富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它的
继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美国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如今,积极心理学已经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发展方向。  积极心理学转换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视角,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而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重点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它研究三个主题:其一是积极情绪体验;其二是积极人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