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09年底,广西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达到52643例,位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发病人数14840人,广西艾滋病病人死亡数位于全国第一。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4年),要求到2014年,校内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8%以上。遏制艾滋病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题记
一、时代呼唤生物教学应当重视预防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许多人谈“艾”色变,闻“艾”丧胆,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面对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将艾滋病有关知识与生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科学地认识艾滋病的真面目;让他们善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让他们对防治艾滋病的现状和前景有足够的认识,使预防艾滋病教育根植学生的灵魂。
二、生物教学实施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
1. 运用教材
生物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防艾知识教育内容,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将防艾知识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运用教材开展防艾教育。
2. 活化教材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把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去获取防艾知识,自珍自爱,自觉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中,针对鸟类通过求偶、交配等行为来繁殖后代,我将教学延伸到人的性行为及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上,让学生明白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这是最危险最可怕最不易遏制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人洁身自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性传播的危害,我设计了一个“交换水游戏”,让15个学生参与活动,每人手拿一个装了透明碱性液体的玻璃杯,可重复自由交换一滴液体,最后拿来酚酞溶液给每人的杯子里滴上一滴,结果有七八个同学手里的水变成了粉红色。如果将一次的“换水”比喻成一次性行为,只换过一滴水颜色就变为淡红,这么快就被感染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们意识到了高危性行为的危害,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长大成人后选择固定的性伴侣,预防性传播的艾滋病,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激活课堂
1. 教学内容的开放
我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所见所闻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的《血型和输血》教学时,我事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去暗访所熟悉的街上打耳洞的小摊点、周六的义务献血车、私人小诊所等一些场所,在教到艾滋病的血液传播途径时,我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讨论:①你听说过卖血卖出艾滋病来吗?②你听说过看病打针打出艾滋病的吗?③你打过耳洞吗?想打耳洞的同学,应该到哪去打耳洞?学生利用自己暗访所知及平时所见所闻参与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的结论是:挣钱、治病、爱美都要有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防艾知识,还学会将防艾知识活学活用于现实生活中,达到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2. 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八年级下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学时,我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相关的教育短片,让他们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的道理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认识生命的宝贵,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自觉远离毒品,抵御艾滋。
3. 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的可贵、防艾的必要
在进行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的学习中,我编了一个“艾滋孩子在成长”话剧,我与学生一起扮演,让学生感受到艾滋病人的无助和痛苦。学生能深切体会到关爱艾滋病人、帮助艾滋病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明白生活中该如何去面对艾滋病人,懂得应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丰富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三)活动引领——课堂的延伸
1.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利用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和6月26日国际禁毒宣传日等,向每位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引导学生关注艾滋病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艾滋。
2. 组织学生开展“小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积极参与防艾知识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开展“小手拉小手”式的同伴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组织部分有影响力的学生与班级同学一起以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让同学们学会坦然面对来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使学生学会在性和生殖健康、防艾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向其他同龄人传授艾滋病防治信息。
(2)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有关防艾知识,向家长、亲友、社会进行宣传、推广防艾知识,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3. 在资料分析中体验防艾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室、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搜集有关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对人类社会危害的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培养防艾的基本技能,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此外,师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启发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青少年可塑性强,要达到“校内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8%以上”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师,理应担当起防艾教育的重任,把“艾滋病”这一敏感的知识融入生物课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辩证对待问题的能力,并化作他们持久而潜在的“素质基因”,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
——题记
一、时代呼唤生物教学应当重视预防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许多人谈“艾”色变,闻“艾”丧胆,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面对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将艾滋病有关知识与生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科学地认识艾滋病的真面目;让他们善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让他们对防治艾滋病的现状和前景有足够的认识,使预防艾滋病教育根植学生的灵魂。
二、生物教学实施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
1. 运用教材
生物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防艾知识教育内容,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将防艾知识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运用教材开展防艾教育。
2. 活化教材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把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去获取防艾知识,自珍自爱,自觉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中,针对鸟类通过求偶、交配等行为来繁殖后代,我将教学延伸到人的性行为及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上,让学生明白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这是最危险最可怕最不易遏制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人洁身自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性传播的危害,我设计了一个“交换水游戏”,让15个学生参与活动,每人手拿一个装了透明碱性液体的玻璃杯,可重复自由交换一滴液体,最后拿来酚酞溶液给每人的杯子里滴上一滴,结果有七八个同学手里的水变成了粉红色。如果将一次的“换水”比喻成一次性行为,只换过一滴水颜色就变为淡红,这么快就被感染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们意识到了高危性行为的危害,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长大成人后选择固定的性伴侣,预防性传播的艾滋病,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激活课堂
1. 教学内容的开放
我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所见所闻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的《血型和输血》教学时,我事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去暗访所熟悉的街上打耳洞的小摊点、周六的义务献血车、私人小诊所等一些场所,在教到艾滋病的血液传播途径时,我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讨论:①你听说过卖血卖出艾滋病来吗?②你听说过看病打针打出艾滋病的吗?③你打过耳洞吗?想打耳洞的同学,应该到哪去打耳洞?学生利用自己暗访所知及平时所见所闻参与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的结论是:挣钱、治病、爱美都要有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防艾知识,还学会将防艾知识活学活用于现实生活中,达到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2. 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八年级下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学时,我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相关的教育短片,让他们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的道理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认识生命的宝贵,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自觉远离毒品,抵御艾滋。
3. 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的可贵、防艾的必要
在进行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的学习中,我编了一个“艾滋孩子在成长”话剧,我与学生一起扮演,让学生感受到艾滋病人的无助和痛苦。学生能深切体会到关爱艾滋病人、帮助艾滋病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明白生活中该如何去面对艾滋病人,懂得应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丰富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三)活动引领——课堂的延伸
1.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利用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和6月26日国际禁毒宣传日等,向每位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引导学生关注艾滋病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艾滋。
2. 组织学生开展“小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积极参与防艾知识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开展“小手拉小手”式的同伴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组织部分有影响力的学生与班级同学一起以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让同学们学会坦然面对来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使学生学会在性和生殖健康、防艾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向其他同龄人传授艾滋病防治信息。
(2)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有关防艾知识,向家长、亲友、社会进行宣传、推广防艾知识,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3. 在资料分析中体验防艾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室、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搜集有关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对人类社会危害的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培养防艾的基本技能,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此外,师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启发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青少年可塑性强,要达到“校内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8%以上”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师,理应担当起防艾教育的重任,把“艾滋病”这一敏感的知识融入生物课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辩证对待问题的能力,并化作他们持久而潜在的“素质基因”,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