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传承文化和文明。
关键词:数学 作业 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调查发现在数学练习的设计方面存在着如下的状况,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①练习和作业形式单一,以计算训练为主,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②分量不均,随意性大。③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效率低。④作业格式随意性,书写潦草。⑤注意新授作业,忽视巩固作业。⑥复习期间作业多,学生负担重。⑦教师下水作业少,对作业难易程度不了解。⑧反復训练多,举一反三少,不注重练习的设计的时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教师就必须研究练习设计有效性的问题,立足课堂,向四十分钟要效益,不断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育领域对"数学练习"功能的解读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练习可分为当堂练习、课后练习和实践活动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练习的安排,要循序渐进、有层次、形式要灵活多样。
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技能技巧,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应用性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已身边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数学更感兴趣。
二、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从数学教学的过程看:练习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何谓"学习"?中国式的经典回答是"学而时习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时习之",都离不开练习过程,数学更是如此。早就有"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说法。事实上,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课课有练习,而且还有专设的练习课。
过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是练习课多于新授课,新授课上也常常是练习时间多于新授时间。但现在,情况出现了逆转,新授课多于练习课、新授时间多于练习时间成了不争的事实。谁都知道,"教"是为了"学",教是因为需要教。但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更喜欢"教"了,这无疑与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师与教学,都有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侧面,向我们提示了当前深入研究练习设计的现实意义。
"做数学",过去主要指"做"题目,现在趋向回归"做"的本意,即制造、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意思,从而将"做数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以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让学生与周围的世界(包括教材、教师、同学以及客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作用,亲自动手去解决呈现在他们眼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其实,学习历来有两类方式,一类是"书中学",一类是"做中学"。通过练习的"做"同样可以"学"到新知识。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有效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数学良好而积极的情感态度。
"做中学"在以往教学中并非没有,在期望改进、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今天,更应受到重视。这对真正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扭转教师"喜欢"教的局面也有裨益。
三、数学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数学练习具有促进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能。为了切实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需着重突破以下难点:一是有效果,练习达成了预设的进步或发展目标;二是有效率,付出特别是时间的付出,比较经济;三是有效能,练习的潜在导向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
数学课堂练习时老师主要采取的是课本中习题和教辅资料上成型的习题,但这些习题都是大众化的是没有个性的,特别是现如今有些资料受经济利益的趋动,追求的是偏难、偏怪,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各种参考资料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合来设计练习就势在必行。
1、把握好练习设计的着重点
习题是组成数学课堂的基本元素之一,每节课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但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的让学生练习,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缺乏了激情和灵性的课堂,怎么会有效和高效呢?因此教师应研究如何"借题发挥"让课堂丰满起来。
有些数学教师在设计联系时喜欢钻牛角尖,在一些非本质的的细节方面纠缠不清,或过分沉迷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上的保证,更要有习题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的少而精,确保练习步步到位。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新信息去说明、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
2、把握好练习的量与度的调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那么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偏爱多练的教师往往认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前提是确保"质",不讲究质量的练习越多越低效,越多越加重学生的负担。练习的"度"包括深度与广度,适度的练习才有促进学生提高发展的效果。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培养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基于以上观点,教师要通过数学练习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有效的练习设计还应为后续知识学习"铺路搭桥,提前孕伏".对练习题的设计反复思考。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加强已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新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 作业 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调查发现在数学练习的设计方面存在着如下的状况,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①练习和作业形式单一,以计算训练为主,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②分量不均,随意性大。③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效率低。④作业格式随意性,书写潦草。⑤注意新授作业,忽视巩固作业。⑥复习期间作业多,学生负担重。⑦教师下水作业少,对作业难易程度不了解。⑧反復训练多,举一反三少,不注重练习的设计的时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教师就必须研究练习设计有效性的问题,立足课堂,向四十分钟要效益,不断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育领域对"数学练习"功能的解读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练习可分为当堂练习、课后练习和实践活动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练习的安排,要循序渐进、有层次、形式要灵活多样。
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技能技巧,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应用性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已身边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数学更感兴趣。
二、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从数学教学的过程看:练习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何谓"学习"?中国式的经典回答是"学而时习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时习之",都离不开练习过程,数学更是如此。早就有"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说法。事实上,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课课有练习,而且还有专设的练习课。
过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是练习课多于新授课,新授课上也常常是练习时间多于新授时间。但现在,情况出现了逆转,新授课多于练习课、新授时间多于练习时间成了不争的事实。谁都知道,"教"是为了"学",教是因为需要教。但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更喜欢"教"了,这无疑与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师与教学,都有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侧面,向我们提示了当前深入研究练习设计的现实意义。
"做数学",过去主要指"做"题目,现在趋向回归"做"的本意,即制造、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意思,从而将"做数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以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让学生与周围的世界(包括教材、教师、同学以及客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作用,亲自动手去解决呈现在他们眼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其实,学习历来有两类方式,一类是"书中学",一类是"做中学"。通过练习的"做"同样可以"学"到新知识。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有效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数学良好而积极的情感态度。
"做中学"在以往教学中并非没有,在期望改进、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今天,更应受到重视。这对真正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扭转教师"喜欢"教的局面也有裨益。
三、数学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数学练习具有促进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能。为了切实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需着重突破以下难点:一是有效果,练习达成了预设的进步或发展目标;二是有效率,付出特别是时间的付出,比较经济;三是有效能,练习的潜在导向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
数学课堂练习时老师主要采取的是课本中习题和教辅资料上成型的习题,但这些习题都是大众化的是没有个性的,特别是现如今有些资料受经济利益的趋动,追求的是偏难、偏怪,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各种参考资料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合来设计练习就势在必行。
1、把握好练习设计的着重点
习题是组成数学课堂的基本元素之一,每节课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但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的让学生练习,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缺乏了激情和灵性的课堂,怎么会有效和高效呢?因此教师应研究如何"借题发挥"让课堂丰满起来。
有些数学教师在设计联系时喜欢钻牛角尖,在一些非本质的的细节方面纠缠不清,或过分沉迷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上的保证,更要有习题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的少而精,确保练习步步到位。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新信息去说明、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
2、把握好练习的量与度的调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那么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偏爱多练的教师往往认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前提是确保"质",不讲究质量的练习越多越低效,越多越加重学生的负担。练习的"度"包括深度与广度,适度的练习才有促进学生提高发展的效果。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培养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基于以上观点,教师要通过数学练习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有效的练习设计还应为后续知识学习"铺路搭桥,提前孕伏".对练习题的设计反复思考。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加强已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新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