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北京,内心就会有一种触动,眼界开阔了之后,境界和格局就会放大,对自己也会重新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十、九、八、七……三、二、一!点火!起飞!”2016年7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中华航天博物馆模拟火箭发射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四十名学生在操作台上一齐起立、鼓掌、欢呼,体验着火箭发射带来的震撼和激动。
他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依照指令依次完成火箭发射的操作,大屏幕上即时播放着火箭发射的纪录片,每一次操作都会在大屏上得到相应反馈。
“仿真感极其强!”站在“总指挥台”的高二学生董增攀接受采访时仍难抑兴奋,“最后发射的那一刻,全场掌声特别热烈,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很感动。”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又称“航天十一院”)组织的科技夏令营中一个叫“太空体验”的环节,学生们均来自河北省涞源一中高一和高二年级。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至今已有50年历史,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综合技术研究。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无人机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成为当今热点,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的彩虹无人机受到国内外瞩目,被诸多媒体誉为“国际一流无人机”。
“没来之前对航天的了解仅限于新闻,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一种神秘感甚至是敬畏感,现在则上升到了情感层面,有一种亲切感。”董增攀说。
研究院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扶贫事业。此次科技夏令营的主题为“播撒航天的种子”,是研究院在涞源县扶贫的一个模式创新。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涞源县经济发展落后,因为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也严重匮乏。两年前,研究院开始对涞源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方向为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在涞源,他们帮助农民进行养殖和种植方面的农业创新,为涞源的农产品广开销路;以教育为扶贫的重中之重,为涞源县3所学校建设了新宿舍、新操场,并创办爱心小学,为学生们捐献图书、文具、衣物等。
但是,近两年的扶贫实践也让研究院看到了一个问题。如涞源一中校长亢俊华所说,“我们的学生一直深处山区,虽然学习刻苦,但是跟外面的孩子比,眼界一直不够开阔。”
研究院意识到,此前对涞源县的扶贫主要落实在物质、设施等硬件上,而对当地的学生来说,外面的世界是神秘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有机会到外面去走走”。“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智力扶贫由是转为该院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夏令营成为这一创新扶贫模式的起点。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扶贫这项工作,以前不做,并不知道有什么重要,真正干了之后,才知道要做好不容易,而做好之后会很深入人心。” 研究院纪委书记赵说,“研究院目前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些常规的援助类活动,比较创新地搞了这次科技夏令营,也是希望我们的扶贫工作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有实效,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创新。”
夏令营为时六天五夜,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总设计人朱玉玲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交流中心主管航天知识科普教育的负责人。“对于研究院这些年在涞源的扶贫工作,比如航天育种、生物基地等等,我早就有所了解,”朱玉玲回忆,“但是当他们第一次跟我沟通说要举办夏令营这个活动,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好。这样的经历对孩子们来说绝对是胜过送几本书或几件衣服的。”
在最初的课程设计中,朱玉玲的设想基本上都是和航天相关的活动,“毕竟是研究院主办,孩子们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无人机、飞船、火箭,机会特别难得。”
但后期团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虽然主办方是航天科研单位,但是对平常鲜有机会走出山村的孩子们来说,夏令营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不能狭隘地只是进行航天教育,而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于是,在后来的课程中,参观游览故宫、天坛、鸟巢、长城等环节被加入进来。
涞源一中高一学生王佳琦一直梦想参观故宫,“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故宫就是一座传统文化的宫殿,以前一直没有机会来,这次看到夏令营活动有这一项就特别激动。”
陪同学生前来参加夏令营的涞源县教育局赵春燕认为:“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北京,内心就会有一种触动,眼界开阔了之后,境界和格局就会放大,对自己也会重新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朱玉玲作为航天知识科普教育工作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中国航天的职责所在,“我们现在做的智力扶贫项目,正好同科普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是很好的选择。”
朱玉玲将夏令营课程分为三个部分:走进航天、体验航天、玩在航天。在参加完航天60周年和无人机专题讲座之后,学生们又到实验室、博物馆参观,并进行航天院模拟训练,动手进行无人机训练。“我们带队老师在活动中很少去告诉学生们应该怎样怎样,而更多的是希望他们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去感受、去体验,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影响,肯定比那些显性的东西来得更加深远。”
学生们对彩虹无人机尤为感兴趣,甚至还亲自动手组装并操控了无人机,并在最后一天进行了无人机挑战赛。“近距离接触之后,才知道无人机这么厉害,很敬佩那些发明它的科学家。”董增攀说。
学生们对无人机的了解和呈现出来的热情,令亢俊华感慨,“此次夏令营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了科技的魅力,它播撒了航天的种子,更是播撒了爱国的种子。”
“我们希望这些优秀的孩子未来能够进入航天系统中来,但现在更希望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多一个参考和方向。假如能有一个孩子打心眼里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建设家乡,那我们这件事就算没白做。”研究院工会主席高明君说。
“十、九、八、七……三、二、一!点火!起飞!”2016年7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中华航天博物馆模拟火箭发射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四十名学生在操作台上一齐起立、鼓掌、欢呼,体验着火箭发射带来的震撼和激动。
他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依照指令依次完成火箭发射的操作,大屏幕上即时播放着火箭发射的纪录片,每一次操作都会在大屏上得到相应反馈。
“仿真感极其强!”站在“总指挥台”的高二学生董增攀接受采访时仍难抑兴奋,“最后发射的那一刻,全场掌声特别热烈,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很感动。”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又称“航天十一院”)组织的科技夏令营中一个叫“太空体验”的环节,学生们均来自河北省涞源一中高一和高二年级。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至今已有50年历史,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综合技术研究。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无人机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成为当今热点,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的彩虹无人机受到国内外瞩目,被诸多媒体誉为“国际一流无人机”。
“没来之前对航天的了解仅限于新闻,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一种神秘感甚至是敬畏感,现在则上升到了情感层面,有一种亲切感。”董增攀说。
研究院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扶贫事业。此次科技夏令营的主题为“播撒航天的种子”,是研究院在涞源县扶贫的一个模式创新。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涞源县经济发展落后,因为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也严重匮乏。两年前,研究院开始对涞源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方向为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在涞源,他们帮助农民进行养殖和种植方面的农业创新,为涞源的农产品广开销路;以教育为扶贫的重中之重,为涞源县3所学校建设了新宿舍、新操场,并创办爱心小学,为学生们捐献图书、文具、衣物等。
但是,近两年的扶贫实践也让研究院看到了一个问题。如涞源一中校长亢俊华所说,“我们的学生一直深处山区,虽然学习刻苦,但是跟外面的孩子比,眼界一直不够开阔。”
研究院意识到,此前对涞源县的扶贫主要落实在物质、设施等硬件上,而对当地的学生来说,外面的世界是神秘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有机会到外面去走走”。“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智力扶贫由是转为该院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夏令营成为这一创新扶贫模式的起点。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扶贫这项工作,以前不做,并不知道有什么重要,真正干了之后,才知道要做好不容易,而做好之后会很深入人心。” 研究院纪委书记赵说,“研究院目前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些常规的援助类活动,比较创新地搞了这次科技夏令营,也是希望我们的扶贫工作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有实效,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创新。”
夏令营为时六天五夜,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总设计人朱玉玲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交流中心主管航天知识科普教育的负责人。“对于研究院这些年在涞源的扶贫工作,比如航天育种、生物基地等等,我早就有所了解,”朱玉玲回忆,“但是当他们第一次跟我沟通说要举办夏令营这个活动,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好。这样的经历对孩子们来说绝对是胜过送几本书或几件衣服的。”
在最初的课程设计中,朱玉玲的设想基本上都是和航天相关的活动,“毕竟是研究院主办,孩子们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无人机、飞船、火箭,机会特别难得。”
但后期团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虽然主办方是航天科研单位,但是对平常鲜有机会走出山村的孩子们来说,夏令营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不能狭隘地只是进行航天教育,而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于是,在后来的课程中,参观游览故宫、天坛、鸟巢、长城等环节被加入进来。
涞源一中高一学生王佳琦一直梦想参观故宫,“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故宫就是一座传统文化的宫殿,以前一直没有机会来,这次看到夏令营活动有这一项就特别激动。”
陪同学生前来参加夏令营的涞源县教育局赵春燕认为:“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北京,内心就会有一种触动,眼界开阔了之后,境界和格局就会放大,对自己也会重新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朱玉玲作为航天知识科普教育工作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中国航天的职责所在,“我们现在做的智力扶贫项目,正好同科普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是很好的选择。”
朱玉玲将夏令营课程分为三个部分:走进航天、体验航天、玩在航天。在参加完航天60周年和无人机专题讲座之后,学生们又到实验室、博物馆参观,并进行航天院模拟训练,动手进行无人机训练。“我们带队老师在活动中很少去告诉学生们应该怎样怎样,而更多的是希望他们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去感受、去体验,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影响,肯定比那些显性的东西来得更加深远。”
学生们对彩虹无人机尤为感兴趣,甚至还亲自动手组装并操控了无人机,并在最后一天进行了无人机挑战赛。“近距离接触之后,才知道无人机这么厉害,很敬佩那些发明它的科学家。”董增攀说。
学生们对无人机的了解和呈现出来的热情,令亢俊华感慨,“此次夏令营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了科技的魅力,它播撒了航天的种子,更是播撒了爱国的种子。”
“我们希望这些优秀的孩子未来能够进入航天系统中来,但现在更希望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多一个参考和方向。假如能有一个孩子打心眼里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建设家乡,那我们这件事就算没白做。”研究院工会主席高明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