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仍还山重水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qidf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的初步认识》是一节起始概念课,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对以后解决有关倍数的三类问题及分数、百分数的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采用摆图或看图说一说: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用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可细想之下,学生的学习是因为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引发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否触及学生的内心需要,是有效学习的重要表征。只有学生对某一种知识有了需求,他们才会去真正地去探究。课始引人动手摆图或看图说的确能引起学生的操作兴趣,但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最终他们还是一个跟从者。寻觅之中,本人尝试了如下教法:
  课前布置每一个学生去询问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如:爸爸、奶奶、表弟),教师有意识地掌握几个学生的询问情况。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请几个学生汇报询问到的年龄,教师随机地写出几组年龄:AA爸爸35岁,AA奶奶60岁,从表妹6岁;BB妈妈38岁,BB爷爷58岁,BB弟弟5岁。汇报完毕,教师也向学生汇报自己询问学校老师年龄的情况。
  师:一位张老师,他的年龄比从爸爸大7岁;比AA奶奶小18岁;他的年龄又是AA表妹的7倍。你能猜出这位张老师的年龄吗?
  A:张老师42岁,35加7等于42。
  B:张老师是42岁,60减18等于42。
  c:我也认为张老师是42岁,他俩的算法都对。
  D:老师。求张老师的年龄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够了,干吗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
  (呼应:可以选择呗。)
  师:一个信息是吗?好。那就一个信息(教师边说边把“他的年龄比AA爸爸大7岁”、“比AA奶奶小18岁”擦掉,剩下他的年龄又是AA表妹的7倍)。
  教室里顷刻安静了许多,片刻,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E:老师,我认为张老师还是42岁,可以用6乘7来算。六七四十二嘛。
  F,我想也是的,可是、可是就不知道“7倍”是什么意思?
  就是,就是——教室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师:哎,对呀!虽然不知道“7倍”是啥意思,但6乘7同样可以算出张老师的年龄。这是巧合吗?再来一个试试,怎样?
  教师汇报学校另一位老师的年龄:陈老师,她的年龄比BB妈妈小8岁;比AA奶奶小30岁;她的年龄又是BB弟弟的6倍。你能猜出这位陈老师的年龄吗?
  A:陈老师30岁,38减8等于30。
  B:陈老师是30岁,60减30等于30。
  C:知道了。知道了,5乘6等于30。
  真的、真的!两次的结果还是同样,这应该不是巧合吧,肯定有关系,什么关系?是啊,到底什么关系?(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
  此景此情,无需老师再花什么力气去牵引他们,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学习新知识了。以下环节的学习情况无需再进行描述,他们真正在为自身的需求而探索,真正是为了需要而求索,学习内化为了他们的动力。
  偶然一得,感触颇多。如此的引入,是否有颠倒教学内容之嫌?假如在讨论张老师年龄时,没有学生提出“求张老师的年龄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够了”,怎么办呢?教师该如何擦掉前两条信息,转入下文?选用这样算年龄的例子在此是否合适?
  课改已历经四年,作为新教材的忠实参与者,笔者时时都在寻觅,在寻觅中成长,在寻觅中快乐,在寻觅中迷茫又豁然开朗。或许,新课程就需要我们寻寻觅觅,山重水复。
其他文献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习惯。  一、气氛活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在我们老师看来,有的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材文本单一的价值取向经常遭遇孩子们之多维思考、多元创生的挑战,语文教师往往因此陷入顾此失彼、左右为难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的多元创生到底孰轻孰重?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二者能否结伴同行?  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上,窦桂梅老师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文本与人本并重,单一与多元共生。  窦老师在执教《宋定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材料。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惧怕学生出错误。该怎样有效利用课堂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将错就错,提高能力    1.顺应错误,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出现错误当然也是难免的,但学生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积累和运用。词语积累的集中体现是每个单元练习中的“熟记成语”部分。到了高年级,由于数量和难度的提升,学生的成语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成语教学焕发其应有的光彩,使学生兴味盎然且习有所获呢?我和学生一起探寻,以下是本人近年来实践所得。  一、读词先行,夯实情感基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早已被看做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要达到“正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始的导入设计。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先声夺人的巧引妙导,能够优化、简化课堂教学的程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就一些教学的实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一、妙趣横生的谜语故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起点。在音乐教学中
班集体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让每个成员获得全面的自我实现的团队。然而,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在这个团队中出现了分化,那些性格开朗、认知能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表现出自信、主动、乐观,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来,并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重视,他们是“教室的主人”。生活得自信而快乐;而那些性格内向、胆怯、认知能力较差的孩子,则往往选择沉默、逃避,仿佛班级的任何事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仅靠很少的外出学习远远不够。因此,读书、学习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成了教师“充电”、“吸氧”、“补钙”的源泉。    一、加强学习,促进理念更新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深入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摘录其要点。通过学习探讨、上课实践等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文中福楼拜的三次谈话使我深受启发。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深感学生十分怕写作文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少改观,即便是在教师的反复指导下,也很少学生能写出条理清楚、能表达真情实感、令人赏心悦目的习作。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重点部分不突出,写景叙事没有特点,写得不具体
细节回放:“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始出示课题目: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准备几棵树苗?学生在得到两个不同答案后教师提问如何验证或说明哪个是正确的?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画图的办法来验证。以下是两次执教时其中的一个环节的对比。  第一次教学  师:你的意思是1000米太长,比较复杂,可以从中选一小段,试着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