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的初步认识》是一节起始概念课,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对以后解决有关倍数的三类问题及分数、百分数的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采用摆图或看图说一说: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用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可细想之下,学生的学习是因为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引发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否触及学生的内心需要,是有效学习的重要表征。只有学生对某一种知识有了需求,他们才会去真正地去探究。课始引人动手摆图或看图说的确能引起学生的操作兴趣,但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最终他们还是一个跟从者。寻觅之中,本人尝试了如下教法:
课前布置每一个学生去询问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如:爸爸、奶奶、表弟),教师有意识地掌握几个学生的询问情况。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请几个学生汇报询问到的年龄,教师随机地写出几组年龄:AA爸爸35岁,AA奶奶60岁,从表妹6岁;BB妈妈38岁,BB爷爷58岁,BB弟弟5岁。汇报完毕,教师也向学生汇报自己询问学校老师年龄的情况。
师:一位张老师,他的年龄比从爸爸大7岁;比AA奶奶小18岁;他的年龄又是AA表妹的7倍。你能猜出这位张老师的年龄吗?
A:张老师42岁,35加7等于42。
B:张老师是42岁,60减18等于42。
c:我也认为张老师是42岁,他俩的算法都对。
D:老师。求张老师的年龄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够了,干吗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
(呼应:可以选择呗。)
师:一个信息是吗?好。那就一个信息(教师边说边把“他的年龄比AA爸爸大7岁”、“比AA奶奶小18岁”擦掉,剩下他的年龄又是AA表妹的7倍)。
教室里顷刻安静了许多,片刻,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E:老师,我认为张老师还是42岁,可以用6乘7来算。六七四十二嘛。
F,我想也是的,可是、可是就不知道“7倍”是什么意思?
就是,就是——教室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师:哎,对呀!虽然不知道“7倍”是啥意思,但6乘7同样可以算出张老师的年龄。这是巧合吗?再来一个试试,怎样?
教师汇报学校另一位老师的年龄:陈老师,她的年龄比BB妈妈小8岁;比AA奶奶小30岁;她的年龄又是BB弟弟的6倍。你能猜出这位陈老师的年龄吗?
A:陈老师30岁,38减8等于30。
B:陈老师是30岁,60减30等于30。
C:知道了。知道了,5乘6等于30。
真的、真的!两次的结果还是同样,这应该不是巧合吧,肯定有关系,什么关系?是啊,到底什么关系?(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
此景此情,无需老师再花什么力气去牵引他们,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学习新知识了。以下环节的学习情况无需再进行描述,他们真正在为自身的需求而探索,真正是为了需要而求索,学习内化为了他们的动力。
偶然一得,感触颇多。如此的引入,是否有颠倒教学内容之嫌?假如在讨论张老师年龄时,没有学生提出“求张老师的年龄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够了”,怎么办呢?教师该如何擦掉前两条信息,转入下文?选用这样算年龄的例子在此是否合适?
课改已历经四年,作为新教材的忠实参与者,笔者时时都在寻觅,在寻觅中成长,在寻觅中快乐,在寻觅中迷茫又豁然开朗。或许,新课程就需要我们寻寻觅觅,山重水复。
课前布置每一个学生去询问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如:爸爸、奶奶、表弟),教师有意识地掌握几个学生的询问情况。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请几个学生汇报询问到的年龄,教师随机地写出几组年龄:AA爸爸35岁,AA奶奶60岁,从表妹6岁;BB妈妈38岁,BB爷爷58岁,BB弟弟5岁。汇报完毕,教师也向学生汇报自己询问学校老师年龄的情况。
师:一位张老师,他的年龄比从爸爸大7岁;比AA奶奶小18岁;他的年龄又是AA表妹的7倍。你能猜出这位张老师的年龄吗?
A:张老师42岁,35加7等于42。
B:张老师是42岁,60减18等于42。
c:我也认为张老师是42岁,他俩的算法都对。
D:老师。求张老师的年龄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够了,干吗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
(呼应:可以选择呗。)
师:一个信息是吗?好。那就一个信息(教师边说边把“他的年龄比AA爸爸大7岁”、“比AA奶奶小18岁”擦掉,剩下他的年龄又是AA表妹的7倍)。
教室里顷刻安静了许多,片刻,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E:老师,我认为张老师还是42岁,可以用6乘7来算。六七四十二嘛。
F,我想也是的,可是、可是就不知道“7倍”是什么意思?
就是,就是——教室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师:哎,对呀!虽然不知道“7倍”是啥意思,但6乘7同样可以算出张老师的年龄。这是巧合吗?再来一个试试,怎样?
教师汇报学校另一位老师的年龄:陈老师,她的年龄比BB妈妈小8岁;比AA奶奶小30岁;她的年龄又是BB弟弟的6倍。你能猜出这位陈老师的年龄吗?
A:陈老师30岁,38减8等于30。
B:陈老师是30岁,60减30等于30。
C:知道了。知道了,5乘6等于30。
真的、真的!两次的结果还是同样,这应该不是巧合吧,肯定有关系,什么关系?是啊,到底什么关系?(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
此景此情,无需老师再花什么力气去牵引他们,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学习新知识了。以下环节的学习情况无需再进行描述,他们真正在为自身的需求而探索,真正是为了需要而求索,学习内化为了他们的动力。
偶然一得,感触颇多。如此的引入,是否有颠倒教学内容之嫌?假如在讨论张老师年龄时,没有学生提出“求张老师的年龄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够了”,怎么办呢?教师该如何擦掉前两条信息,转入下文?选用这样算年龄的例子在此是否合适?
课改已历经四年,作为新教材的忠实参与者,笔者时时都在寻觅,在寻觅中成长,在寻觅中快乐,在寻觅中迷茫又豁然开朗。或许,新课程就需要我们寻寻觅觅,山重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