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角下的唐传奇意图力论析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图叙事理论”注重人物本身的独立意义,发扬了人本主义的传统理念.借助意图理论解构唐传奇叙事的个性化特征,是对该理论进行广泛实践并对唐传奇加以分类阐发的创新性尝试.根据作者意图的显隐可将唐传奇分为人物意图叙事型和作者意图闪现型,再依循内外意图关系的差异可将这两大类各分为相反式、等同式及包蓄式架构,以此为纲进行剖析或有益于为唐传奇研究开辟新的视野,为意图叙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贡献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自1982年中国藏学学术类刊物(藏文版)创办至今,吐蕃碑刻文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所涉及的碑刻研究对象分布广泛,包括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碑刻,也有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的碑刻.吐蕃碑刻文研究成果丰硕,但大多从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碑刻进行抄录和解读,对碑刻文进行专题性、集中性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把研究视角转移到吐蕃碑刻的艺术价值、宗教文化关系等方面来,并重点关注喜马拉雅西部地区的碑刻文研究.
史诗叙事中的程式表现和模式化情节,是史诗作为民间文学的口承印记.总体看来,《格萨尔》里的程式化要比《伊利亚特》略微鲜明一些,这与前者在承传过程中的活态存在时间较长紧密相关.尽管两者都有“战前叫骂”等程式化叙事印记,战将借此“炫耀来历”以争取主动,或“展示口才”以增益战力,但两史诗在具体表现中差异较大.在其他方面的程式化表现中,《伊利亚特》里的程式主要表现在以其中频繁出现的固定修饰语和固定套用片语等现成表达式为代表的表达中,而在《格萨尔》里,则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的模式化.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程,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党的重大理论在西藏的建设,西藏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等方面.新时代,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任在肩,需要更加奋发有为,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山南乃东县雅堆乡雅桑寺发现的一部珍贵的藏文古籍历史文献资料,主要记述了藏族起源传说与雅拉香布神话传说、雅桑曲吉门朗的生平事迹、创立雅桑噶举派的创教历程、雅桑寺历任堪布的主要事迹、雅桑地方政教势力形成与雅桑万户的相关史事、吐蕃王室后裔拉博巴金家族与雅桑地方势力关系渊源等情况.本期译文为《雅桑宗派源流明鉴》第三部分“莲花生大师降服夜叉雅拉香布”和第四部分“雅桑·曲吉门朗生平事迹”.
船山在知行观上的批判并不直接针对朱子之知行观,而是直接针对朱子后学以及阳明学之知行观.在深入考察及同情之了解的基础上,船山认为朱子后学“知先行后”观的问题在学理上判其为“划然之序”,即强调“知”“行”工夫截然两分;在现实流弊上判其为“玩物丧志”,即学者久浸名物而丧失主意.船山认为阳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问题在学理上为“以知为行”,在现实流弊上则为“失者恍惚”,在学术根基上则为释氏之学;朱子后学与阳明之知行观具体问题各有不同,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离行以为知”.船山秉持接续孔孟、横渠、朱子之正学的学术使命,将“
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体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登山运动的开展、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以及体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和重大进展突破.70年来西藏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的传播兴起(1951-1959)、民主改革到自治区成立的初步发展(1959-1965)、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停滞不前与逐步恢复(1965-1978)、改革开放到2012年的迅猛发展(1978-2012)和进入新时代的繁荣发展(2012年至今)5个阶段.在领导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
注释与译者的情感关系一直无人关注,实际上注释作为一种副文本可以建构译者的情感.通过注释,施友忠表明了自己对民族文化形象和民族文化输出的态度,建构了自己的民族情感;化解了读者中心和译者中心的矛盾,发挥了译者的主体作用,照顾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彰显了译者对自我与他者的态度,建构了自己的个人情感;调节了因语言和文化因素造成的审美距离,保留了原作的异质特色,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在审美偏移和审美调节中建构了自己的审美情感.对注释与译者情感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提升翻译质量,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有助于中国
人性论是儒家义理的基石,而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儒家人性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论,不是性向善论,其论证包含着五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人性由人禽之辨而显”,此层面是楷定人性的外延;其二,“圣人与我同类”,此层面突出“本善”非“向善”;其三,“可欲之谓善”,此层面突出内在主体;其四,“即心言性,即情显性”,此层面综合阐明性善之说;其五,“不善非才之罪”,此层面廓清恶非本有.五个层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筑了孟子人性论的义理大厦.
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不仅要促进中国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换,同时要在理性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建构面向新的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陈大亮教授的专著《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在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的关键范畴,提出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体现出译学理论的中国主体性与创造性,是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成果,其研究思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换与建构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歌曲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源头,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富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歌曲翻译的需求更大,歌曲翻译作品流传更广.2017年彼得·洛在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一书,阐述了歌曲翻译的特殊性、歌词的抗译性、歌曲翻译中的选择、歌词的阅读性与可唱性以及歌曲翻译的“五项全能”原则.文章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该书观点对歌曲翻译相关术语进行了厘清与界定,对歌曲翻译的名与实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