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秦皇岛市296名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归因方式展开研究,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方式的特点、它们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发现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文理、城乡差异;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归因时都是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其后依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文、理科学生在对语文学科进行归因时在内部可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语文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对语文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17-04
0 引言
如何有效地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所重视的研究课题。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等都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1]。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推测和推断。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中的表现,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推测和推断。Bandura[1]和Schunk[2]等人的研究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水平能够有效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且预测方向为正。王凯荣、辛涛等人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中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由较高的成绩水平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3]。钱珍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业成绩也越好。但未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年级差异[4]。
学习归因(academic attribution)是个体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推测、判断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的过程。胡桂英、许百华等人将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认为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策略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但未发现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5]。王凯荣、辛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归因方式是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来影响学业成绩的,个体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其努力学习的程度[3]。张学民、申继亮的研究也发现,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自我效能感和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是积极直接的;而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则是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个体的学业成就[6]。
语文学科为高中阶段文理兼学的高考学科,目前针对这个学科相关的学习归因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语文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方式的特点、它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希望能为新课程改革实践之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以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2级学生为测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2级文、理各6个班。其中,文科班共计142人,理科班共计154人,总共296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7],问卷共22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方法,问卷的信度、效度均可适用。本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8。
采用史海云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归因正式问卷》[8],共20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方法,问卷共由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构成。内部可控因子共6项,包括努力、方法、态度等;内部不可控因子共6项,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人身心状态等;外部可控因子共4项,包括教师素质、他人帮助等;外部不可控因子共4项,包括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等。问卷的信度、效度均可适用。本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7。
1.3 研究过程
在第二次月考之后语文讲评试卷课结束,立即对选取的6个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内容包括学业自我效能测试、学习归因测试。学业成绩取近两次考试平均分,从学校教务部门取得。数据统计工具为SPSS16.0、Windows Excel。
2 结果分析
2.1 高中生语文学业自我效能的基本情况
将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分别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方差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文理科、户籍来源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等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见表1)。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而在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本科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文化程度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他组别无显著差异(见表2)。
2.2 高中生语文学习归因的基本情况
1)语文学科学习归因的倾向性。将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分别求平均数,再对这四个因子的平均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四个因子彼此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3)。进一步将四个因子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具体的情况为内部可控大于内部不可控,=0.045;内部可控大于外部可控,0.049;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0.041;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0.043;外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0.038。可见学生在进行语文学科归因时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其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再次为外部不可控归因,最后为外部可控归因。 2)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内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见表4)。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内部可控因子在以上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在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语文学科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在以上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2.3 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与 学业成绩的相关
将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的四个因子分别与语文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语文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语文学科的学业成绩与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5)。
表5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的相关
科目 自我效能 内部可控 内部不可控 外部可控 外部不可控
语文成绩0.180** 0.088 0.057 0.132* 0.125*
2.4 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与 学业成绩的回归
用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做自变量,语文学科学业成绩做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语文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结果发现学业自我效能、语文学科外部不可控因子、语文学科外部可控因子对语文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回归系数显著,但解释率不高。预测力依次减弱(见表6)。
具体的回归方程为:语文学业成绩=0.18€籽б底晕倚?0.12€淄獠坎豢煽匾蜃?0.11€淄獠靠煽匾蜃印?
3 结果讨论
本研究表明,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在文理科、户籍来源、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理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文科生,这与徐建财的研究[9]一致。这可能因为相比文科学生,理科生更擅长逻辑思维,进而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学科领域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访谈发现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好多学生是由于理科学起来吃力才选的文科,这很可能会导致理科生的自我效能偏高。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且差异显著,这是因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多种原因,相比农村学生,城市生源学生从小起就享受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新课改的过程中,城市学校也比农村学校更有优势,更早、更深入的用新课程理念引导教学。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的优越性,导致了城市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而此前张淑芬的研究[10]未发现城乡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关系,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城市学校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而农村学校由于课改的成效还未明显显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的不明显。笔者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完善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乡学生间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在本研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高于女生的自我效能,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胡桂英、许百华的研究一致[5]。一般来说,学历高的父母较学历低的父母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更大。本研究中父亲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本科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源于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父亲,其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无形间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同时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更积极和健康,会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业自我效能。本次研究发现语文学科内部可控因子归因上,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这与杨直[11]对大学生归因的研究中大学生在文理科变量上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尽管语文学科属文科且是文理兼学的科目,但文理分科后,由于文、理科所学科目侧重的不同,文科更偏重记忆,注重人文修养,理科偏重理解,注重独立思考。因此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易于将语文科目好成绩的取得归因于努力、方法、态度等更积极的归因方式。语文学科学习归因的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与成绩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学生越是认为语文学习成绩是因为教师素质、他人帮助、试题难度、运气等因素造成,他的成绩越差。这也体现了积极的归因模式:将学习归因于能力高,会产生自豪、自尊和对成功的期望,使学生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继而取得好的成绩。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文理、城乡差异;学生在语文学科进行归因时是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其后依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具体分析发现,语文学科的内部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J].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Schunk D H.Ability versus effory attributional feedback:differential effect o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3,75(6):848-856.
[3]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22-26.
[4]钱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36.
[5]胡桂英,许百华.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2,25(6):757-759.
[6]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84(22):33-37.
[7]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32.
[8]史海云.中学生学习归因的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63-64.
[9]徐建财.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0,(2):46-49.
[10]张淑芬.大学新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06:38.
[11]杨直.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2.
[关键词]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17-04
0 引言
如何有效地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所重视的研究课题。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等都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1]。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推测和推断。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中的表现,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推测和推断。Bandura[1]和Schunk[2]等人的研究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水平能够有效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且预测方向为正。王凯荣、辛涛等人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初中生中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由较高的成绩水平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3]。钱珍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业成绩也越好。但未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年级差异[4]。
学习归因(academic attribution)是个体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推测、判断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的过程。胡桂英、许百华等人将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认为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策略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但未发现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5]。王凯荣、辛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归因方式是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来影响学业成绩的,个体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其努力学习的程度[3]。张学民、申继亮的研究也发现,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自我效能感和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是积极直接的;而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则是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个体的学业成就[6]。
语文学科为高中阶段文理兼学的高考学科,目前针对这个学科相关的学习归因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语文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方式的特点、它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希望能为新课程改革实践之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以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2级学生为测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2级文、理各6个班。其中,文科班共计142人,理科班共计154人,总共296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7],问卷共22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方法,问卷的信度、效度均可适用。本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8。
采用史海云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归因正式问卷》[8],共20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方法,问卷共由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构成。内部可控因子共6项,包括努力、方法、态度等;内部不可控因子共6项,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人身心状态等;外部可控因子共4项,包括教师素质、他人帮助等;外部不可控因子共4项,包括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等。问卷的信度、效度均可适用。本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7。
1.3 研究过程
在第二次月考之后语文讲评试卷课结束,立即对选取的6个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内容包括学业自我效能测试、学习归因测试。学业成绩取近两次考试平均分,从学校教务部门取得。数据统计工具为SPSS16.0、Windows Excel。
2 结果分析
2.1 高中生语文学业自我效能的基本情况
将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分别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方差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文理科、户籍来源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等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见表1)。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而在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本科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文化程度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他组别无显著差异(见表2)。
2.2 高中生语文学习归因的基本情况
1)语文学科学习归因的倾向性。将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分别求平均数,再对这四个因子的平均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四个因子彼此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3)。进一步将四个因子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具体的情况为内部可控大于内部不可控,=0.045;内部可控大于外部可控,0.049;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0.041;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0.043;外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0.038。可见学生在进行语文学科归因时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其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再次为外部不可控归因,最后为外部可控归因。 2)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内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见表4)。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内部可控因子在以上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在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语文学科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在以上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2.3 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与 学业成绩的相关
将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的四个因子分别与语文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语文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语文学科的学业成绩与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5)。
表5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的相关
科目 自我效能 内部可控 内部不可控 外部可控 外部不可控
语文成绩0.180** 0.088 0.057 0.132* 0.125*
2.4 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与 学业成绩的回归
用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归因做自变量,语文学科学业成绩做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语文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结果发现学业自我效能、语文学科外部不可控因子、语文学科外部可控因子对语文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回归系数显著,但解释率不高。预测力依次减弱(见表6)。
具体的回归方程为:语文学业成绩=0.18€籽б底晕倚?0.12€淄獠坎豢煽匾蜃?0.11€淄獠靠煽匾蜃印?
3 结果讨论
本研究表明,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在文理科、户籍来源、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理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文科生,这与徐建财的研究[9]一致。这可能因为相比文科学生,理科生更擅长逻辑思维,进而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学科领域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访谈发现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好多学生是由于理科学起来吃力才选的文科,这很可能会导致理科生的自我效能偏高。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且差异显著,这是因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多种原因,相比农村学生,城市生源学生从小起就享受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新课改的过程中,城市学校也比农村学校更有优势,更早、更深入的用新课程理念引导教学。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的优越性,导致了城市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而此前张淑芬的研究[10]未发现城乡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关系,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城市学校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而农村学校由于课改的成效还未明显显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的不明显。笔者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完善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乡学生间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在本研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高于女生的自我效能,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胡桂英、许百华的研究一致[5]。一般来说,学历高的父母较学历低的父母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更大。本研究中父亲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本科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比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中专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源于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父亲,其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无形间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同时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更积极和健康,会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业自我效能。本次研究发现语文学科内部可控因子归因上,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这与杨直[11]对大学生归因的研究中大学生在文理科变量上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尽管语文学科属文科且是文理兼学的科目,但文理分科后,由于文、理科所学科目侧重的不同,文科更偏重记忆,注重人文修养,理科偏重理解,注重独立思考。因此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易于将语文科目好成绩的取得归因于努力、方法、态度等更积极的归因方式。语文学科学习归因的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与成绩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学生越是认为语文学习成绩是因为教师素质、他人帮助、试题难度、运气等因素造成,他的成绩越差。这也体现了积极的归因模式:将学习归因于能力高,会产生自豪、自尊和对成功的期望,使学生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继而取得好的成绩。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文理、城乡差异;学生在语文学科进行归因时是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其后依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具体分析发现,语文学科的内部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J].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Schunk D H.Ability versus effory attributional feedback:differential effect o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3,75(6):848-856.
[3]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22-26.
[4]钱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36.
[5]胡桂英,许百华.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2,25(6):757-759.
[6]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84(22):33-37.
[7]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32.
[8]史海云.中学生学习归因的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63-64.
[9]徐建财.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0,(2):46-49.
[10]张淑芬.大学新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06:38.
[11]杨直.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