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读写,挖掘古诗的审美意蕴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的魅力犹如“酒”,历久而弥香。古诗通过文字表达,抒写诗人的情感与抱负。古诗教学,要从读入手,让学生从诗文中品悟其审美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入创意读写,让古诗教学更有趣味。笔者以《雪梅》为例,探讨其创意读写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审美意趣、语言智慧,滋养并培植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和文化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古诗的教学,往往从阅读中来指导学生领悟其意蕴。诗的魅力在于品,单纯读诗、解诗,未免太死板。创意读写,将认识作者、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激活审美进行贯串,让学生创意去读、创意去写,深刻领悟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操,润泽学生的心灵、精神与生命。
  一、以读为领,感受诗文的韵律与意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统编本教材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安排了不少篇幅的古诗词。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从朗读、吟诵起始。诵读古诗,感受诗文的平仄长短变化,是古诗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在古诗诵读中,要让学生吟咏诗文的节奏与韵律。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不仅要根据诗歌的特质,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
  在《雪梅》朗读中,我们对诗文的节奏进行标识,如“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利用“二二三”节奏,让学生从声律上感知古诗的魅力。如果读成“雪/却输梅/一段香”,则与前面的诗韵节奏相悖。读古诗,要让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以《雪梅》中各句诗文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为例,“降”的韵母为ɑng,“章”的韵母也为ɑng,香的韵母也是ɑng。可知,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对于七言绝句,往往第二句句尾、第四句句尾,韵母相同或相似。这样学生在朗读诗文时就能够获得较强的韵律感。同时,平仄入韵也是古诗的声律特点。在《雪梅》中,读平声时要适度拉长。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从朗读与聆听中感受每个字的韵味与气势,体会浓郁的诗文之趣。阅读古诗,要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雪梅》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喜欢梅,还是喜欢雪?为什么要将“雪”与“梅”进行比较?谁更好看?从诗人所描绘的“雪梅”图景中,瑞雪纷飞,梅花傲雪,在白雪皑皑下,清幽的梅花淡雅开放。由此,从诗文中品读出隽永的意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统整中欣赏美轮美奂的“雪梅图”。
  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不仅要把握诗歌的平仄等基本的要求,更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到诗歌表达的意趣、意蕴。要增进学生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的认知,这种认知不是通过灌输式、口号式传输给学生的,而是基于学生对诗歌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等的体悟。
  二、串联任务,指导学生习得方法
  在古诗创意读写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突出任务驱动教学。这些任务不是教师纯粹主观的预设,而应当是基于学生立场的系列性、整体性设计。同时,这些任务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而应当是序列化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的情感共鳴处、思想认同处布置任务。如此,这些任务就能真正地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雪梅》中,教师可布置四项任务。一是划分节奏,读出韵味。二是参考注释,理解诗意。三是想象画面,探究诗理。四是感悟意境,创生表达。前面已经获得诗文的韵律美,接着要展开对诗文大意的讲解。在古诗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参考注释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如第一句写雪、梅争春,第二句写梅、雪都认为自己是最具特色的,互不相让。对于诗句中有哪些词不理解?学生对“费”字不理解,是“花费”还是“浪费”?感觉说不通。根据注释,“费”为“难以”,“评章”为“评议文章”,该句意为“难以将雪与梅进行一比高下”。对于“须”字,“须”有“等待”“虽然”“片刻一会儿”“胡须”等意思,请学生思考。不会是“胡须”,这是肯定的。有学生认为是“虽然”,因为对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意义,“梅花没有雪那样白,但雪却没有梅花那么香”。由此,对诗句中关键字词释义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从中把握诗文旨趣。然后,读诗后要融入联想和想象,从诗文中提炼作者的表达手法。通常,古诗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喻夸张”“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对该诗的阅读,请思考“梅与雪争春的画面”。我们出示梅花的图片,梅花有多种颜色,有红、白、黄等。对于“雪”,有哪些形容词?如“大雪飘飞”“鹅毛大雪”“白雪皑皑”等。请学生想象一下,梅与雪是如何争春的?从颜色、形状来争,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梅”与“雪”,用拟人手法将“争春”的画面写出来,加深对诗文的联想。最后,用同伴交流方式,概括诗文的意境,展示阅读成效。
  每一首古诗的内容不同,其所承载的情感、反映的哲理也不同,因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当有所不同。同时,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其教学定位、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任务驱动下,教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习得古诗的方法,将古诗学习的“韵味”“画面”“意蕴”等语文要素真正落实。
  三、挖掘诗文主题,促进学生创意表达
  在古诗教学中,除了阅读外,教师还应结合古诗内容,指引学生进行创意表达。读与写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而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有时候,学生的诗歌表达可能不到位,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尽管这些诗歌表达比较稚嫩,甚至有瑕疵,但都是学生基于对古诗的理解,都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创意表达。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中提炼古诗的审美情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创造性。
  在《雪梅》中,从诗人的视角,雪与梅各占三分春,但雪与梅又各有千秋。为了唤醒学生对雪与梅的认知,我们引入关于雪、梅的诗句,让学生去辨析其特点。如“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与“疏影横线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于前者,刻画的是“雪”,其最大特点是白,后者所刻画的是“梅”,其最大特点是“幽香”。由此,让学生从对诗句的理解中,促进审美情感的生成。在古诗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意读写,要从古诗反思阅读中,领略诗文的意象表达。在本诗中,“雪”与“梅”,诗人两者都喜欢,两者的相融,才让早春更美。通过对诗文的创意解读,让学生在构建诗文意义的同时,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对比了“梅”与“雪”,再引入吴伯箫笔下的“梅花”,让学生自己选择主题“梅”或“雪”,抒写自己的感受。
  创意读写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要感知诗文韵律,品味诗文情感。在解读古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进行,正所谓“知人论世”“知时论世”等。只有联系写作背景才能更有深度、更为贴切地解读诗歌。对诗歌的解读,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将诵读与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慧表达。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市中山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批判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统整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元素,对文本进行深度反思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前期的质疑理解、重构反思,并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取深度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提出困惑,在质疑中推进批判性阅读  当下阅读理论研究表明,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
统编本教材倡导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微习作”是适应当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微习作”不同于平常的习作教学,它注重学生平时阅读过程中习作方法技能的积累,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依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微习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低年级“微写话”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写话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微写话”是与我们常说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对生活的关注,词语的理解必然会陷入僵硬的泥潭之中。统编本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编选文本,还是在设定单元语文要素时,都将“关注生活”“链接生活”作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着“夏天”这个主题词,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编排,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定位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生活实际”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精读课文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想象畫面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想象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阅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层面上,而应逐渐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度,以使他们对文本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怎样才能实现这个阅读目标呢?教师要找准深入阅读的点位,以使学生能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找准兴趣点,激发期待  统编本教材内容丰富,有精美的插图、优美的句子,更有不少童话寓言故事等,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