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成为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數学学科的美感,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感。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小学生数学数感培养的必要性,并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展开基于核心素养的数感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引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不容动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健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掌握数的意义,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示数的概念,并就具体问题对数给出科学解释,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理性分析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必要性,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小学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果,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被教育界重点关注。而数感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以及人生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一方面,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小学阶段已经崭露头角,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发展必须建立在数感的基础上。只有具备数感,学生才能保证问题分析思路顺畅,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将这一能力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以及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后,他们将能够轻松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其观察能力和学术能力得到初步培养,这将会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创造更多可能。除此以外,小学生数学数感的培养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量培养刻不容缓。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对策
(一)合理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授课对象是形象思维突出的小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辅助学生调动思维,在深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情况下形成对数的理解和认知。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偏好,为学生设置难度系数适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主观能动性。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为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建立起对高矮、轻重以及长短的概念认知。为此,教师可以分别针对高矮、轻重以及长短设置如下实践教学活动:其一,随机选取班级内两名同学,比一比谁高谁矮;其二,为学生准备好天平等称量器材,要求学生亲自比较随机物品的重量;其三,设计学生手中长度不同的尺子,要求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比一比尺子的长短。值得注意的是,在轻重对比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一公斤金属制品和一公斤棉花谁轻谁重的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对轻重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创设趣味引导性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数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为学生设置具有思维引导作用的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发展。比如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字认读学习之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但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加减法对于学生而言又是一项全新的概念。他们在最初接触这项概念时不能明白为什么“1+1=2”,不能明白数字和等式所代表的含义。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苹果、香蕉等实物,通过实物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加减法计算的意义,并鼓励班级中的孩子们举一反三,思考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哪里会运用到加减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三)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数感基础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到学生的能力发展与进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不同的数感培养方案。与此同时,每个班级内学生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可以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为各组学生创造恰当的数段训练机会,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时刻,在生活随处可见的小场景中巩固学生的数感培养,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质的飞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书本的培养关系到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活动、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认知与处理能力,为学生的数感培养和核心素养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提升小学数学学科的课程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怡然.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21(38):14-15.
[2]黄永福.刍议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策略[J].学苑教育,2021(26):33-34.
[3]孙虎,张伟平,陈志辉,马艳娇.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级学生数感现状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4):41-4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引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不容动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健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掌握数的意义,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示数的概念,并就具体问题对数给出科学解释,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理性分析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必要性,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小学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果,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被教育界重点关注。而数感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以及人生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一方面,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小学阶段已经崭露头角,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发展必须建立在数感的基础上。只有具备数感,学生才能保证问题分析思路顺畅,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将这一能力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以及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后,他们将能够轻松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其观察能力和学术能力得到初步培养,这将会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创造更多可能。除此以外,小学生数学数感的培养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量培养刻不容缓。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对策
(一)合理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授课对象是形象思维突出的小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辅助学生调动思维,在深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情况下形成对数的理解和认知。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偏好,为学生设置难度系数适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主观能动性。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为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建立起对高矮、轻重以及长短的概念认知。为此,教师可以分别针对高矮、轻重以及长短设置如下实践教学活动:其一,随机选取班级内两名同学,比一比谁高谁矮;其二,为学生准备好天平等称量器材,要求学生亲自比较随机物品的重量;其三,设计学生手中长度不同的尺子,要求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比一比尺子的长短。值得注意的是,在轻重对比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一公斤金属制品和一公斤棉花谁轻谁重的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对轻重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创设趣味引导性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数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为学生设置具有思维引导作用的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发展。比如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字认读学习之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但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加减法对于学生而言又是一项全新的概念。他们在最初接触这项概念时不能明白为什么“1+1=2”,不能明白数字和等式所代表的含义。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苹果、香蕉等实物,通过实物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加减法计算的意义,并鼓励班级中的孩子们举一反三,思考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哪里会运用到加减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三)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数感基础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到学生的能力发展与进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不同的数感培养方案。与此同时,每个班级内学生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可以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为各组学生创造恰当的数段训练机会,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时刻,在生活随处可见的小场景中巩固学生的数感培养,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质的飞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书本的培养关系到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活动、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认知与处理能力,为学生的数感培养和核心素养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提升小学数学学科的课程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怡然.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21(38):14-15.
[2]黄永福.刍议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策略[J].学苑教育,2021(26):33-34.
[3]孙虎,张伟平,陈志辉,马艳娇.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级学生数感现状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