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倾向性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3年《高考说明》,对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的要求对比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种类型的文本都具有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独特的特点,而且都是考查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和F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共性之外,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文学类文本侧重于阅读鉴赏,重在体验、感受、品味、领悟和理解、探究,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性阅读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理解探究。实用类文本则侧重于解读、筛选、整合、分析、评价和探究,强调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和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的探讨。对于审美认识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中,感性思维相对较弱的考生而言,选择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更强的实用文本明显更具有得分的优势。况且在高考考场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下,心理紧张在所难免,使得侧重理性分析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适宜在考场中得分,因而成为绝大多数考生的首选。
2012年至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选做题分数对比表如下:
从2012年和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选做题的数据统计表看,明显呈现出了“一边倒”的趋势。据2012年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新课标河北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老舍的小说《马裤先生》节选,选做的试卷为21,724份,平均分为11.74;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谢希德的诚与真》,选做的试卷为399,362份,平均分为19.41分,平均分更是相差7.67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选做的试卷为10,742份,占总数的2.7%,平均得分为9.77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飞虎将军陈纳德》,选做的试卷为392,936份,占总数的97.3%,平均得分为17.8分,两者分数相差8.03分,分数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3年高考试题《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2)题是:“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影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加之小说的艺术表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因此,这道题目存在明显的难度。相比而言,《飞虎将军陈纳德》的(2)题是: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筛选和整合的题目,相较于前者,题目难易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2013年50份随机抽样的考生试卷来看,前者的通过率是6%,平均分为1.28分;后者的通过率是67%,平均分为3.67分。这种由难易区别造成的分数差距是造成大多数考生选择实用类文本的根本原因。
二、考试导向性分析
考生在面对“选做”题目时“一边倒”的倾向和由此带来的得分差距,形成了“选做”就是“不选”的尴尬局面。问题还不仅在此,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默契,教师要求只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也只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在每次模拟考试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事实上成为了尴尬的“鸡肋”,鲜有学生问津。这个问题再次延伸就是,从高中生参加学业水平语文测试合格之后到高考之前,就基本上与文学类作品无缘。或者说高三一年中学生就基本上处在与文学作品隔离的“真空”状态。
我们从《2012年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中看到,阅卷专家组明确指出“小说类文体明显练习不够”,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的功利化倾向。担忧还不仅仅在此,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尝试之一就在于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相结合,但是由于不同省市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和学生爱好的多样性问题,完全按照课标开齐各种选修课不太现实。那么对于采用全国新课标语文试卷二选一阅读题的省市(宁夏、海南、河北、山西等)而言,更加容易形成重视实用而轻视文学的不良倾向,而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这种命题形式在考查能力、测试材料、内容安排、形式设置等方面与前几年高考无异,那么这种换了形式的考查又如何能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或者说文学类作品被边缘化成为最大的隐忧,这种不良的考试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是毁灭性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文学类文本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主要载体,但当下这样明显呈现出的重实用文本、轻文学文本的考试倾向很容易造成文学教育的缺失。
三、考试前瞻性分析
“自主选答与限定作答”改变了高考语文试卷的传统结构,试卷结构的调整是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引导因素。其本质是对新课程改革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学分制评价方式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由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选做形式构成的现代文大阅读会成为一段时间内命题的主要形式,但是,对于两种题目难度的把握值得命题者反思。就当前全国新课标试卷而言,文学类文本主要是小说,而实用类文本则主要是传记,由于文体形式不同,答题难度往往差别明显,前面的数据统计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认为,如果想保持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那么就需要命题者能够调整好两种试题的难度,使两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尽量趋近,真正体现“较高信度、效度,必要区分度和适当难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3年《高考说明》,对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的要求对比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种类型的文本都具有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独特的特点,而且都是考查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和F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共性之外,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文学类文本侧重于阅读鉴赏,重在体验、感受、品味、领悟和理解、探究,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性阅读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理解探究。实用类文本则侧重于解读、筛选、整合、分析、评价和探究,强调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和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的探讨。对于审美认识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中,感性思维相对较弱的考生而言,选择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更强的实用文本明显更具有得分的优势。况且在高考考场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下,心理紧张在所难免,使得侧重理性分析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适宜在考场中得分,因而成为绝大多数考生的首选。
2012年至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选做题分数对比表如下:
从2012年和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选做题的数据统计表看,明显呈现出了“一边倒”的趋势。据2012年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新课标河北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老舍的小说《马裤先生》节选,选做的试卷为21,724份,平均分为11.74;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谢希德的诚与真》,选做的试卷为399,362份,平均分为19.41分,平均分更是相差7.67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选做的试卷为10,742份,占总数的2.7%,平均得分为9.77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飞虎将军陈纳德》,选做的试卷为392,936份,占总数的97.3%,平均得分为17.8分,两者分数相差8.03分,分数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3年高考试题《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2)题是:“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影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加之小说的艺术表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因此,这道题目存在明显的难度。相比而言,《飞虎将军陈纳德》的(2)题是: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筛选和整合的题目,相较于前者,题目难易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2013年50份随机抽样的考生试卷来看,前者的通过率是6%,平均分为1.28分;后者的通过率是67%,平均分为3.67分。这种由难易区别造成的分数差距是造成大多数考生选择实用类文本的根本原因。
二、考试导向性分析
考生在面对“选做”题目时“一边倒”的倾向和由此带来的得分差距,形成了“选做”就是“不选”的尴尬局面。问题还不仅在此,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默契,教师要求只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也只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在每次模拟考试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事实上成为了尴尬的“鸡肋”,鲜有学生问津。这个问题再次延伸就是,从高中生参加学业水平语文测试合格之后到高考之前,就基本上与文学类作品无缘。或者说高三一年中学生就基本上处在与文学作品隔离的“真空”状态。
我们从《2012年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中看到,阅卷专家组明确指出“小说类文体明显练习不够”,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的功利化倾向。担忧还不仅仅在此,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尝试之一就在于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相结合,但是由于不同省市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和学生爱好的多样性问题,完全按照课标开齐各种选修课不太现实。那么对于采用全国新课标语文试卷二选一阅读题的省市(宁夏、海南、河北、山西等)而言,更加容易形成重视实用而轻视文学的不良倾向,而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这种命题形式在考查能力、测试材料、内容安排、形式设置等方面与前几年高考无异,那么这种换了形式的考查又如何能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或者说文学类作品被边缘化成为最大的隐忧,这种不良的考试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是毁灭性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文学类文本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主要载体,但当下这样明显呈现出的重实用文本、轻文学文本的考试倾向很容易造成文学教育的缺失。
三、考试前瞻性分析
“自主选答与限定作答”改变了高考语文试卷的传统结构,试卷结构的调整是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引导因素。其本质是对新课程改革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学分制评价方式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由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选做形式构成的现代文大阅读会成为一段时间内命题的主要形式,但是,对于两种题目难度的把握值得命题者反思。就当前全国新课标试卷而言,文学类文本主要是小说,而实用类文本则主要是传记,由于文体形式不同,答题难度往往差别明显,前面的数据统计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认为,如果想保持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那么就需要命题者能够调整好两种试题的难度,使两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尽量趋近,真正体现“较高信度、效度,必要区分度和适当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