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自己多讲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加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之后的小组讨论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学生就帮助他们解决了疑难。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则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这种感受,单凭教师的分析和讲解不能获得。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阅读是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有层次地提出了要求,低年段侧重激
解放军宿营喂马这张照片的画面极平凡。一片稀疏的小树,而长得挺拔,还有三棵大树相杂其间,有两棵距离重叠适宜,帝边用高色围起采一块菜地。只要勤费可种出各类瓜菜,房到屋后的菜园
5月8日8时许,人民日报网络版得知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消息后,当即与国际部领导和记者吕岩松取得联系,9时25分在国内媒体中第一家在网上发布了中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
今天的零售商们不光想知道客户买了什么商品,还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购买的。因此,热能地图应运而生。顾客想买什么商品?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一家名为棱镜实验室(Prism Skylabs)
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 APEC)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细菌性传染病,且易与其它病原细菌、
摘 要: 文章认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农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悟、观察、欣赏、分析能力,加大课外阅读量,改进作文教学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能力 培养方法  语言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际方式,而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通过书面进行表达,即写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环境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工作,充分培养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学生的写作需要占用真实、丰富的材料,对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了什么材料,更要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积累写作材料,并在材料的收集和准备过程中,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因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
摘 要: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目的也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应努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可以进行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并且在教学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论与世界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本文就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智相融的学科渗透展开研究。  关键词: 德智相融 数学教学 学科渗透  在“德智相融”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教
摘 要: 数学在高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思维抽象、逻辑严密,这对文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造成文科生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有数学基础较差,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足,数学素养差,学法不得当,学习不主动,习惯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只有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才能学好文科教学。  关键词: 高中文科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困难者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