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对策
《新课标》提出“要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营造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氛围 。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打消唯我独尊的思想。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2、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布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
3、及时鼓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对一个新问题探究时,教师要注意控制难度,多用言语鼓励学生,或用肢体语言给学生鼓励的暗示,如面带微笑,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等。
4、好的“讲授法”,让探究锦上添花
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接受学习,其实接受学习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式的讲解照样有启发作用,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决不能“金口不开”。内容少而精,点拨及时有分寸,讲授情趣得体的讲授法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二、应用举例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是紧接《认识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三角形》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条件之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巩固,又是后面学习相似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的用意就是希望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同时,培养学生说理表达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共有两个探索活动:一是“测碉堡距离”,二是“池塘两端距离”。在第一个活动中,故事的内容是: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上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的距离。
提问:你相信这个故事中的测量方法能够测量出我军与碉堡的距离吗?
虽然书上的故事挺吸引人的,但是对我们现在的孩子而言,实在是很陌生,所以为了让更多同学能正确理解战士的做法,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自模拟八路军战士的做法,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如书本等)作帽檐,分小组在教室或操场上按照战士的方法亲自测量一下指定目标的距离,验证战士测量方法的合理性。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刚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战士这么测量的依据是什么?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足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通过观看同学的演示,兴奋的发现战士的做法是合理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八路军战士看作是与地面垂直的,眼睛与碉堡的底端的连线看成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八路军战士转过身后,看到的一点与其眼睛的连线看成是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这样就构造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将测量碉堡距离的问题转化成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说明理由,锻炼了他们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地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第二个探究活动(测池塘两端距离),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侧,小明很想知道A、B两点之间的距离,但是他没有船,不能直接去测量。手里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尺子,绳子又不够长,他怎样才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呢?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图上画出来,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方案,并说出你的道理。
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性,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等多种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巡视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此时是否积极的参与。最后各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出现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说明其理由。每组可由多名学生代表讲解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时,有的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很离谱或者是很难实现,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要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价,及时地进行鼓励,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对策
《新课标》提出“要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营造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氛围 。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打消唯我独尊的思想。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2、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布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
3、及时鼓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对一个新问题探究时,教师要注意控制难度,多用言语鼓励学生,或用肢体语言给学生鼓励的暗示,如面带微笑,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等。
4、好的“讲授法”,让探究锦上添花
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接受学习,其实接受学习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式的讲解照样有启发作用,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决不能“金口不开”。内容少而精,点拨及时有分寸,讲授情趣得体的讲授法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二、应用举例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是紧接《认识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三角形》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条件之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巩固,又是后面学习相似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的用意就是希望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同时,培养学生说理表达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共有两个探索活动:一是“测碉堡距离”,二是“池塘两端距离”。在第一个活动中,故事的内容是: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上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的距离。
提问:你相信这个故事中的测量方法能够测量出我军与碉堡的距离吗?
虽然书上的故事挺吸引人的,但是对我们现在的孩子而言,实在是很陌生,所以为了让更多同学能正确理解战士的做法,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自模拟八路军战士的做法,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如书本等)作帽檐,分小组在教室或操场上按照战士的方法亲自测量一下指定目标的距离,验证战士测量方法的合理性。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刚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战士这么测量的依据是什么?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足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通过观看同学的演示,兴奋的发现战士的做法是合理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八路军战士看作是与地面垂直的,眼睛与碉堡的底端的连线看成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八路军战士转过身后,看到的一点与其眼睛的连线看成是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这样就构造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将测量碉堡距离的问题转化成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说明理由,锻炼了他们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地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第二个探究活动(测池塘两端距离),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侧,小明很想知道A、B两点之间的距离,但是他没有船,不能直接去测量。手里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尺子,绳子又不够长,他怎样才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呢?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图上画出来,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方案,并说出你的道理。
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性,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等多种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巡视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此时是否积极的参与。最后各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出现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说明其理由。每组可由多名学生代表讲解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时,有的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很离谱或者是很难实现,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要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价,及时地进行鼓励,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